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新林

作品数:28 被引量:71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所长基金地震科技星火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7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11篇地震
  • 5篇重力仪
  • 5篇网络
  • 5篇绝对重力仪
  • 4篇地震监测
  • 4篇重力场
  • 3篇重力基线
  • 3篇比测
  • 3篇潮汐
  • 2篇地表
  • 2篇地壳
  • 2篇震前
  • 2篇日本列岛
  • 2篇数字化
  • 2篇重力场变化
  • 2篇重力潮
  • 2篇重力潮汐
  • 2篇重力潮汐观测
  • 2篇重力卫星
  • 2篇绝对重力测量

机构

  • 28篇中国地震局地...
  • 9篇中国地震局
  • 9篇中国地震台网...
  • 7篇中国科学院大...
  • 5篇中国科学院精...
  • 3篇安徽省地震局
  • 2篇东京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云南省地震局
  • 2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防灾科技学院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新疆维吾尔自...
  • 1篇四川省地震局
  • 1篇江苏省地震局
  • 1篇中国长江三峡...
  • 1篇北京劳雷物理...

作者

  • 28篇张新林
  • 14篇胡敏章
  • 10篇汪健
  • 7篇韦进
  • 7篇申重阳
  • 6篇郝洪涛
  • 5篇谈洪波
  • 4篇徐如刚
  • 4篇李辉
  • 4篇吴桂桔
  • 4篇刘少明
  • 3篇王晓权
  • 3篇张毅
  • 2篇孙文科
  • 2篇梁伟锋
  • 2篇赵云峰
  • 2篇王青华
  • 2篇刘子维
  • 2篇喻节林
  • 1篇朱治国

传媒

  • 6篇中国地震
  • 5篇地震地质
  • 4篇大地测量与地...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国际地震动态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地震研究
  • 1篇地球与行星物...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年份

  • 2篇2025
  • 1篇2024
  • 3篇2023
  • 5篇2022
  • 4篇2021
  • 4篇2020
  • 2篇2018
  • 2篇2015
  • 5篇2007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从中国大陆重力潮汐观测看印尼Ms8.7地震的重力效应被引量:5
2007年
对2004年12月26日印尼Ms8.7地震前后中国重力台站的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根据M2波潮汐因子的月变化曲线及加卸载响应比讨论了该次地震可能引起的重力趋势性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印尼Ms8.7地震引起的M2波潮汐因子趋势性变化是明显的,但在不同地区趋势并不相同。
喻节林王晓权张新林李辉
关键词:加卸载响应比
2021年西藏比如6.1级地震前重力变化特征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利用青藏高原地区2015—2020年期间流动重力观测资料,研究2021年3月19日比如6.1级地震前重力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本次地震前约3年的重力图像中出现穿过震中区的SN向重力变化梯度带,其形态和持续时间与现有典型指标一致,表明重力变化较为清晰地反映了本次地震孕育过程中所引起的重力异常信号;(2)实测重力场变化与正断型断层位错引起的重力变化在形态上基本一致,结合本次比如6.1级地震的震源机制以正断为主,推测羌塘块体EW向拉伸运动为本次地震的发震背景。
郝洪涛韦进韦进赵云峰陈兆辉赵云峰张新林
大别山金寨重力基线场混合重力测量试验与分析
2023年
在地震重力区域监测网数据处理过程中,相对重力仪的格值标定和基准控制通常采用本网内的绝对重力基准值,由于仪器格值和控制基准的影响相互耦合,难以定量分析格值、基准控制对测网数据平差处理的影响。文中基于大别山金寨重力基线场的混合重力测量数据,解耦了格值、基准控制的影响,获得了金寨重力基线场的初值。结果表明:金寨重力基线场可以满足安徽地震重力测网仪器标定的需求,对提升监测效率、节约经济成本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为其他基线场、地震重力区域监测网数据处理提供参考。
徐如刚张新林张新林梁霄孙鸿博储飞黄显良汪健
关键词:格值
三峡地区流动重力网地震监测能力研究
2024年
重力观测是三峡水库地区地震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系统分析了三峡重力网的空间覆盖范围、空间分辨力以及重力变化观测精度,结合现有重力变化异常空间范围和量级与地震震级之间经验指标,对三峡重力网的地震监测能力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三峡重力网在空间分辨力和观测精度方面均达到了4级以上地震的监测要求,空间覆盖范围介于5级地震重力变化异常场范围经验指标的上、下限之间,因此重力网对于4~5级地震具有较好的监测能力,但对于监测5级以上地震存在无法获取重力变化异常完整形态的可能。此外,三峡水库水位变化引起的重力效应对重力观测具有明显的影响,在计算水位变化重力效应时,应采用与重力观测数据相同时刻的水位数据。
童广勤张弛郝洪涛刘少明刘少明吕品姬张新林
2010~2018年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绝对重力仪比测结果分析被引量:7
2020年
本文介绍了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陆态网络)2010~2018年4次绝对重力仪比测的成果,4期系统偏差最大值分别为3.5μGal、1.7μGal、4.3μGal和3.8μGal(1μGal=10^-8m/s^2),仪器互差分别为0~5.5μGal、0.3~3.2μGal、0~3.4μGal和1.1~7.0μGal。结果表明,参与比测的绝对重力仪观测中误差均优于5.0μGal,性能稳定,仪器间不存在明显的系统偏差,满足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绝对重力测量的工程设计要求。
张新林韩宇飞汪健申重阳胡敏章王嘉沛李忠亚
关键词:FG5绝对重力仪
红河断裂带北、 中段近期重力变化及深部变形被引量:2
2021年
地表地质调查与深部地球物理探测结果表明,红河断裂带北、中段地壳结构与变形具有显著的横向差异性。为检测其地壳现今深部物质迁移和变形特征,文中利用红河断裂带北、中段2013—2019年3条流动重力剖面的观测资料,经分析和去除地表垂直运动、地表水循环、剥蚀和冰川均衡调整引起的重力效应,获取了地壳深部物质迁移引起的趋势性重力变化信息。结果表明,红河断裂带近期的重力动态变化具有分段性特征:北段、中段和中南段剖面的平均变化率为(-0.39±1.30)μGal/a、(0.16±1.57)μGal/a和(0.29±1.25)μGal/a,北段剖面以红河断裂为界,NE侧呈负变化、SW侧呈正变化,SW侧相对NE侧以(3.1±0.55)μGal/a·100km的重力变化率增加,反映出青藏高原物质东流背景下深部物质跨越红河断裂带后受澜沧江刚性块体阻挡、质量不断累积的特征;中段剖面断裂带区域的重力变化率比两侧低,体现了红河断裂的深部控制作用;中南段剖面的重力整体呈正变化,反映了印支、华南块体与川滇菱形地块间相互侧向挤压、深部物质累积的性质。基于重力变化反演的莫霍面变形结果表明:近期红河断裂带的莫霍面平均以0.54cm/a的速率持续隆升,北段、中段和中南段的平均变形速率为-0.06cm/a、1.36cm/a、0.32cm/a,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区域非均衡构造运动作用;北段莫霍面自东向西由下沉逐渐转为隆升;中段东侧隆升、西侧下沉;中南段变形速率低且两侧差异小;红河断裂带区域的变形速率明显低于两侧地块,体现了其对地壳深部变形较强的边界控制作用。文中的研究结果可为青藏高原东南缘断裂活动性研究提供新的约束。
汪健申重阳申重阳谈洪波谈洪波胡敏章梁伟锋张新林张新林吴桂桔
关键词:红河断裂带重力反演
2024年度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绝对重力仪系统偏差与观测精度分析
2025年
随着“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项目中绝对重力仪数量和类型的不断增加,绝对重力观测数据解算基准存在着由于不同仪器系统偏差造成的不统一,影响了时变重力数据解算的精度和准确性。为研究绝对重力仪间系统偏差,通过分析2024年度10台绝对重力仪的同址集中比测数据,采用加权最小二乘平差方法对数据进行统一解算,获得了3个测点重力标准参考值和各仪器的系统偏差,最后综合对比分析陆态网络历期比测结果。结果表明:①10台绝对重力仪的系统偏差为-3.42~4.50μGal,观测精度为0.69~3.38μGal,仪器间系统偏差在数个μGal量级;②参加2023、2024两期比测的6台仪器系统偏差的变化值与重力基准变化值的偏差为-1.31~3.69μGal,表明陆态网络观测使用绝对重力仪性能稳定,适合用于探测地震相关的微小重力变化信号;③陆态网络9期比测的绝对重力仪系统偏差全部优于5μGal,FG5、FG5X型绝对重力仪的系统偏差标准差维持在2μGal左右,而A10型绝对重力仪的系统偏差标准差最大达4.56μGal,因此各仪器的系统偏差在高精度重力测量中应予以考虑。
祝杰韩宇飞王嘉沛徐欣张新林白磊康胜军
关键词:比测绝对重力仪
陆态网络重力测网的分形特征与地震监测能力分析被引量:11
2020年
介绍了"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简称"陆态网络")重力观测体系。从分形几何学角度研究了陆态网络重力测网的分形特征,计算得到测网分维数Df=1.5598、最佳网格化间距r=139km。综合测网分维数与重力时变距、重力异常范围、测网范围等量化指标,对陆态网络重力测网的地震监测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测网最佳网格化间距等特征值与MS6.0地震引发的重力场变化区域的特征异常区半径等统计量化指标接近,具备监测我国除边界及藏北无人区以外大陆区域的MS6.0及以上地震的能力。
韩宇飞汪健徐如刚徐如刚张新林
关键词:分形
庐山重力基线场稳定性分析被引量:3
2020年
利用2018年庐山重力短基线场绝对重力和相对重力观测资料,基于绝对重力控制下的相对重力联测方式对庐山基线场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庐山基线场2015~2018年测段重力变化为-11.6~13.4μGal、均值-0.962μGal,较小的重力变化表明庐山短基线重力场较稳定;2000~2018年测段重力变化为-39~33.5μGal、均值-0.275μGal,总体以G16测点为界呈分化特征,上山侧(G16~JZ04)重力变化较平缓(约-3μGal),下山侧(G03~G16)因G04、G14测点重力值变化显著(分别为-24.95、-18.5μGal),导致相邻测段重力变化剧烈;测段重力变化与段差比值(B)为1.19×10^-4~3.58×10^-3;庐山及其周边地区由地表垂直运动引起的重力变化速率为0.7543±0.16μGal/a;近期研究区地震活动性呈震级小、沿断裂带集中分布特征;重力变化对相对重力仪一次项系数标定结果影响较大(正比于B值),对校正精度影响小,利用以往重力观测成果进行一次项系数标定时,绝对重力测段JZ02~JZ04误差影响小于最大重力段差测段,定期维护和复测是保障高精度重力短基线场的有效途径。
汪健韩宇飞张新林张新林申重阳胡敏章梁伟锋宋浩徐如刚刘少明
武汉九峰地震台重力变化与地壳垂直形变分析被引量:3
2022年
长期的重力变化和地壳形变观测是研究地下物质运动的重要手段。基于武汉九峰地震台2013—2020年的绝对重力和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观测数据,计算了长期的重力与地壳垂直形变的变化趋势,并以1年、2年和3年的时间间隔分段,进行线性趋势拟合,分别获得不同时间段的绝对重力年变化率、地壳垂直形变速率以及对应的比值。研究结果表明,武汉九峰地震台长期的重力年变化率为0.4799μGal/a,地壳垂直形变速率为-1.2 mm/a,两者的比值为-0.3999μGal/mm,与理论值存在一定的偏差,可能与该区域的地下水活动有关。将不同时间段的重力变化与地壳垂直形变的数据展布在一张图中,发现数据点离散分布在不同区域,由此可初步判断地下物质运动过程,为区域动力学机制解释提供参考。
王嘉沛张新林张毅张毅胡敏章申重阳
关键词:地壳垂直形变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