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鸣
- 作品数:74 被引量:247H指数:8
- 供职机构:空军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预研基金国防科技技术预先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 针对不同部位及症状表现型溃疡性结肠炎治疗效果观察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探讨针对不同部位及不同症状表现型溃疡性结肠炎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设计,将156例慢性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78例,对照组给予关沙拉嗪等药常规口服及灌肠,治疗组根据患者不同症状及病变分布部位,联合应用康复新液及磷酸铝凝胶;疗程均为4周,治疗前后进行疾病活动度、结肠镜分级评价。【结果】临床症状总积分降低百分比,治疗组为显效,对照组为有效。治疗前后两组(组内)Sutherland指数、肠镜分级积分变化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组间)比较:Sutherland指数变化差值均数为治疗组8.039±0.701,对照组5.908±0.546;肠镜分级积分变化差值均数为治疗组3.494±0.503,对照组0.948±0.39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溃疡性结肠炎发病部位的不同,症状表现形式不同,给予不同的治疗药物及不同的给药途径,可明显提高疗效,避免出现不缓解或恶化情况。
- 步晓华朱鸣毛高平张明溪张静
- 关键词:结肠炎
- 胃息肉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内镜治疗随访观察被引量:9
- 2009年
- 背景:胃息肉是一种常见病,病因不明且有癌变的可能。目的:分析胃息肉的临床、内镜、病理特征和内镜治疗效果。方法:对2006年7月1日~2009年7月1日于空军总医院接受胃镜检查,诊断为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和胃底腺息肉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检出三种常见类型的胃息肉392例,检出率为3.4%,单发283例,多发109例61.5%的患者位于30~59岁年龄段,53.1%的患者息肉形态为山田Ⅱ型,64.0%的患者息肉最大径≤0.5 cm。365例行病理检查者中,增生性、腺瘤性和胃底腺息肉分别占63.6%、5.5%和31.0%,前两者好发于胃窦部,后者好发于胃体、胃底部。383例患者成功接受内镜治疗。75例有随访资料者中20例复发,其中13例为多发息肉。结论:胃息肉内镜下多为山田Ⅱ型,直径较小,多为单发,病理类型上以增生性息肉和胃底腺息肉多见。多发息肉治疗后易复发。
- 朱鸣宁守斌步晓华曹传平
- 关键词:胃息肉胃镜检查病理学
- 单/双气囊小肠镜对小肠出血的诊断价值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探讨单/双气囊电子小肠镜(S/DBE)对小肠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3例因小肠疾病所致的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病因。对患者行S/DBE检查的小肠出血检出阳性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小肠出血检出阳性率为86.53%(167/193),病因诊断率78.44%(131/167)。最常见的原因依次为小肠溃疡、小肠间质瘤、克罗恩病、小肠黏膜炎性改变、血管扩张症、小肠癌、小肠憩室、小肠息肉、小肠转移性黑色素瘤等。结论 S/DBE对小肠疾病所致的消化道出血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最常见的出血原因依次为小肠溃疡、小肠间质瘤、克罗恩病。
- 唐杰朱鸣金晓维宁守斌毛高平
- 关键词:小肠疾病小肠出血
- 不同鼠龄大鼠胃内pH值与胃内细菌和肺部感染的关系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研究不同鼠龄大鼠胃内pH值的变化与胃和肺部细菌数量变化的关系,以及胃内细菌的生长是否能引起大鼠肺部的炎性反应。方法Wister大鼠30只,分为非老龄组、非老龄奥美拉唑组和老龄组。2周后检测大鼠胃内pH值,取大鼠胃和肺组织进行细菌培养,并行肺组织病理切片。结果老龄组与非老龄组比较,大鼠胃内pH值(2.450±1.344和2.010±0.507,t=101.50)、胃内细菌数量[(5.579±4.316)cfu/g和(1.505±3.259)cfu/g,t=80.00]及肺部细菌数量[(1.617±3.509)cfu/g和(0.475±1.503)cfu/g,t=99.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非老龄奥美拉唑组胃内pH(5.560±1.007,t=9.96)、胃内细菌数量[(9.942±1.663)cfu/g,t=57.00]及肺内细菌数量[(6.272±3.830)cfu/g,t=66.00],与非老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非老龄组与老龄组肺组织均有轻度淋巴细胞浸润,非老龄奥美拉唑组中30%的大鼠肺部炎症稍重。结论随胃内pH值升高,大鼠胃及肺部细菌数量增加,组织学上可见肺部炎性反应增加。老龄鼠胃及肺部细菌数量增加不明显,组织学未见明显的肺部炎性反应。
- 朱鸣吴本俨宫媛
- 关键词:胃酸细菌感染PH值肺部感染
- 气囊辅助内镜联合胶囊内镜诊治Peutz-Jeghers综合征小肠息肉被引量:6
- 2012年
- 目的探讨气囊辅助内镜(BAE)联合胶囊内镜(CE)对Peutz-Jeghers综合征(PJS)患者小肠息肉的诊治价值。方法对2004年4月至2011年9月于我院就诊的86例PJS患者进行BAE检查,并对小肠息肉进行内镜下切除治疗,在接受BAE诊治后对部分患者进行了CE检查。详细记录两种检查方法检出小肠息肉情况(数目、大小、分布)、内镜切除息肉情况及内镜诊治相关并发症。结果 86例PJS患者共接受了237例次BAE检查及治疗(经肛95例次,经口142例次),86例患者均发现有小肠多发息肉,共检出直径≥10mm小肠息肉1895枚,主要集中在近段小肠(80%,1516/1895)。内镜下共切除直径>10mm的小肠息肉1342枚(切除率71%,1342/1895)。有35例患者在BAE诊治后接受了CE检查,在其中17例患者中检出直径≥10mm的小肠息肉32枚,再次对其中14例患者行17例次BAE检查,共发现25枚小肠息肉并全部内镜下切除。与BAE相关的严重并发症共7例次(小肠穿孔3例,引起血红蛋白水平下降的消化道出血4例)。结论 BAE能有效切除PJS患者小肠多发息肉,CE可安全有效监测PJS患者小肠息肉,两者联合应用,在PJS患者小肠息肉内镜诊治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 宁守斌毛高平唐杰金晓维朱鸣步晓华曹传平赵杰银新
- 关键词:PEUTZ-JEGHERS综合征肠息肉胶囊内窥镜
- 阿司匹林和奥美拉唑对大鼠胃黏膜损伤及血液NO、TNF的影响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研究阿司匹林及奥美拉唑对不同月龄大鼠胃黏膜和血液NO、TNF含量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月龄3个月和22个月Wistar大鼠各18只,分别随机分为损伤组、保护组和对照组。损伤组用100mg/kg阿司匹林灌胃,保护组用20mg/kg奥美拉唑灌胃,对照组生理盐水灌胃。检测血NO、TNF含量、NOS、iNOS及cNOS活力。Guth和whittle法分别比较各组大鼠胃黏膜损伤情况。结果老龄损伤组损伤指数和whittle评分高于非老龄损伤组大鼠的损伤指数和whittle评分(P<0.05)。损伤组比对照组和保护组大鼠的TNF、NO含量及iNOS活力升高,cNOS活力下降(P<0.05)。胃黏膜损伤指数与iNOS活力、NO含量及TNF含量呈正相关,与cNOS活力呈负相关。结论老龄大鼠的胃黏膜对损伤的敏感性增加,修复能力下降;阿司匹林可降低cNOS活力,升高iNOS活力,升高NO和TNF含量而损伤胃组织;奥美拉唑可降低炎性介质TNF含量和改变NO含量发挥保护作用。
- 宫媛吴本俨朱鸣
- 关键词:胃黏膜阿司匹林奥美拉唑肿瘤坏死因子
- 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患者多发性息肉的分布、生长和临床转归规律被引量:11
- 2016年
- 目的归纳总结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PJS)患者多发性息肉的分布、生长与临床转归规律,为临床合理诊治PJS患者消化道息肉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04年4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217例PJS患者的临床数据,分析患者息肉分布、生长规律,临床症状,以及临床转归。16例本次入院前未行息肉切除患者全部完成全消化道气囊辅助内镜检查。将消化道分为食管和胃、小肠(近段、中段、远段)、结直肠5部分。计数消化道各部位内镜下切除所有最大径≥1 cm的息肉。结果PJS患者首次出现临床症状的平均年龄为(13.7±7.9)岁,首次发现息肉的平均年龄为(15.7±8.5)岁,首次行开腹手术的平均年龄为(16.5±7.4)岁。217例PJS患者中腺瘤性息肉10例。息肉癌变7例,息肉癌变者的平均年龄为(27.0±10.5)岁,6例年龄在30岁以上。16例本次入院前未行息肉切除的患者共计检出小肠息肉数量79枚(错构瘤性息肉76枚,腺瘤性息肉2枚,炎性息肉1枚),其中近段38枚,中段34枚,远段7枚;结直肠41枚(全部为腺瘤性息肉),胃息肉7枚(全部为腺瘤性息肉)。结论PJS患者消化道息肉的常见部位依次为小肠、结直肠和胃。PJS患者多于青少年期起病,而息肉癌变发生于成年后。尽早内镜下切除PJS患者的消化道息肉,有助于降低其开腹手术率和息肉癌变发生率。
- 张卓超李白荣李欣宁守斌毛高平张亚飞步晓华唐杰朱鸣金晓维
- 关键词:PEUTZ-JEGHERS综合征息肉胃肠道
- 老龄与非老龄大鼠胃黏膜组织结构的增龄变化被引量:4
- 2009年
- 目的比较Wistar大鼠胃黏膜组织结构的随龄变化。方法选择3月龄(体质量200-300g)及22月龄(体质量600~800g)清洁级健康Wistar大鼠各6只。光镜下观察老龄、非老龄大鼠胃黏膜腺体厚度、黏膜肌层厚度、固有腺体数量;胃蛋白酶试剂盒生化检测胃黏膜组织胃蛋白酶活力,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大鼠黏膜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结果老龄和非老龄大鼠胃黏膜均未见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及肿瘤的发生。老龄组胃黏膜腺体厚度低于非老龄组,分别为(271.5±47.4)μm和(350.9±53.3)gm(t=2.731,P〈0.05),老龄组胃黏膜肌层较非老龄组增厚,分别为(98.1±13.1)μm和(62.4±10.6)μm(t=5.174,P〈0.001)。胃黏膜组织蛋白酶含量老龄组为(3.011±1.222)U,非老龄组为(4.733±1.304)U,老龄组明显下降(t=2.361,P=0.05)。非老龄组大鼠胃黏膜中PCNA阳性细胞主要位于胃腺颈部增殖细胞带.表达规律,细胞核染色阳性;老龄组胃腺颈部增殖细胞带PCNA阳性表达较非老龄组厚度降低,位置下移.偏向于黏膜肌层。结论老龄大鼠胃腺体萎缩、黏膜肌层增厚的发生率增加,胃蛋白酶原分泌减少。
- 宫媛吴本俨朱鸣
- 关键词:胃黏膜增殖细胞核抗原
- 人体胃内细菌数量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研究人体胃内细菌数量与胃内pH值、年龄、萎缩、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及其他因素的关系。方法选择69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胃镜下取胃液测胃液pH值,取胃组织做病理检查、检测H.pylori感染,并做需氧及厌氧细菌培养,计数胃组织细菌培养数量。结果需氧条件下,人体胃内细菌培养数量随胃内pH值的增高而升高(P=0.032),而与性别、年龄、糖尿病、H.pylori感染及萎缩性胃炎无关(P>0.05)。厌氧条件下,细菌培养数量随胃内pH值增高(P=0.001)与糖尿病的加重(P=0.027)而增多,如伴有H.pylori感染(P=0.033),则胃内厌氧培养细菌数减少。结论需氧条件下,人体胃内细菌培养的数量与胃内pH值相关。厌氧条件下,细菌培养数与胃内pH值、糖尿病及H.pylori感染相关。
- 朱鸣吴本俨宫媛徐雅萍
- 关键词:胃酸细菌过度生长幽门螺杆菌
- 老年常见胃息肉病理分析、内镜观察及治疗被引量:31
- 2010年
- 目的:分析老年人胃息肉的内镜、病理特点及进行内镜疗效观察.方法:对2006-07-01/2009-07-01在我院做胃镜检查的老年人251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所发现的常见类型胃息肉进行内镜下观察,大部分予以内镜下切除,标本送病理检查.对其中27例进行随访观察,随访时间为6-30mo.结果:发现常见类型胃息肉患者120例,检出率为4.77%.59.17%的胃息肉患者年龄60-69岁,52.50%为山田Ⅱ型,57.50%为≤0.5cm.单发息肉82例(68.33%),多发息肉38例(31.67%);单发息肉较多见于胃窦部26例(21.67%),其次为胃底部22例(18.33%)及胃体部21例(17.50%).对115例进行病理检查,其中炎性增生性息肉、胃底腺息肉、腺瘤性息肉分别占63.33%、25.00%、7.50%.118例给予内镜下治疗.27例有随访资料,7例复发,其中5例为多发息肉,6例为炎性增生性息肉.结论:老年人有较高的胃息肉检出率,病理上炎性增生性息肉及胃底腺息肉较常见.胃息肉单发多见,多位于胃窦、胃底、胃体部,多发息肉治疗后可能容易复发.
- 朱鸣唐杰杨春敏曹传平
- 关键词:胃息肉内镜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