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哲

作品数:13 被引量:45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东华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东莞市科技计划项目东莞市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脑梗
  • 6篇梗死
  • 5篇脑梗死
  • 3篇短暂性
  • 3篇短暂性脑缺血
  • 3篇短暂性脑缺血...
  • 3篇缺血
  • 3篇脑缺血
  • 3篇脑缺血发作
  • 3篇梗塞
  • 2篇血压
  • 2篇抑郁
  • 2篇脑梗塞
  • 2篇疾病
  • 2篇高血压
  • 2篇灌注
  • 2篇放射摄影
  • 2篇放射摄影术
  • 2篇CT灌注
  • 2篇H型

机构

  • 13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作者

  • 13篇李哲
  • 10篇胡宗继
  • 9篇谭琦
  • 8篇唐劭年
  • 8篇孙凌瑜
  • 6篇刘立雄
  • 6篇彭全
  • 6篇陈豪
  • 4篇刘琳
  • 4篇黄灿
  • 2篇任兰振
  • 2篇曾祥高
  • 1篇胡萌
  • 1篇李臻
  • 1篇何国荣
  • 1篇黄如训
  • 1篇张中银
  • 1篇蔡莉
  • 1篇张顺英
  • 1篇巴特尔

传媒

  • 2篇中国误诊学杂...
  • 2篇中国医药
  • 1篇现代诊断与治...
  • 1篇中国神经精神...
  • 1篇中国民族民间...
  • 1篇广州医学院学...
  • 1篇深圳中西医结...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 1篇中外医学研究
  • 1篇中国医药科学
  • 1篇第8届中国健...

年份

  • 2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0
  • 5篇2009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尤瑞克林治疗脑梗塞的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4
2015年
98例急性脑梗塞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营养脑神经细胞、稳定生命体征、降低颅内压等急性脑梗塞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急性脑梗塞常规治疗+静脉滴注尤瑞克林。比较两组治疗后第14d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和不良反应。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第14d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尤瑞克林可以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安全有效。
李哲谭琦胡宗继唐劭年黄灿刘琳刘立雄
关键词:尤瑞克林脑梗塞神经功能缺损
中老年大面积脑梗死的非手术治疗效果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为了进一步探讨中老年大面积脑梗死疾病的非手术治疗效果,探讨脑梗死伤残率与脑梗死后抑郁症之间的关系。方法根据我院2007年8月~2013年8月间收治的中老年大面积脑梗死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75例伴脑梗死后抑郁症患者,采用抗脑梗死药物以及抗抑郁药物进行治疗,观察患者治疗情况以及脑梗死与脑梗死后抑郁症的相对关系。结果中年患者35例,死亡率为31.43%,残障率为22.86%,患者远期预后较老年组好;老年患者40例,死亡率为37.5%,残障率为30%,患者早期以及伴合并症者死亡率较高,预后差。脑梗死后抑郁症治疗情况:重度患者疗效差,内源性患者疗效差,中轻度患者疗效较佳。脑梗死与脑梗死后抑郁相互作用。结论中老年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采用保守药物治疗效果较为稳定,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与手术治疗相比治疗过程更安全,对患者机体环境要求较低,可做特殊患者以及不适做手术的脑梗死患者一般治疗方式,控制患者抑郁症情况也可降低死亡以及残障率。
唐劭年胡宗继巴特尔李哲刘立雄
关键词:大面积脑梗死非手术治疗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由其进展为脑梗死患者的CT灌注与临床对比研究被引量:8
2009年
目的探讨影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进展为脑梗死的因素。方法经临床检查确诊TIA患者及由TIA进展为脑梗死患者在急性期先行常规16排螺旋CT横断面平扫,然后根据临床症状及体征,选择拟诊感兴趣平面,行脑CT灌注扫描(CTPI)和CT血管造影(CTA)。总结2组患者的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及危险因素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由TIA进展为脑梗死组ArCBF值与发作次数呈正相关,2组患者的CTPI值、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及危险因素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09)。CTA检查显示由TIA进展为脑梗死患者均有与病灶区相关的脑动脉主干或分支的狭窄,而TIA患者中仅有2例患者大脑后动脉有轻度狭窄,且与患者临床表现不相符。结论TIA进展为脑梗死与ArCBF下降程度、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及颅内动脉狭窄有密切的关系。对于有多次或发作时间长的TIA患者,应进一步行头颅CTPI和CTA检查,了解颅内脑组织血流灌注情况及有无动脉狭窄,积极治疗以预防缺血性卒中的发生。
孙凌瑜谭琦陈豪彭全唐劭年曾祥高李哲胡宗继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CT灌注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动态CT灌注成像与缺血再发作的关系被引量:8
2010年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CTP)的变化,为预防TIA再发提供判断依据。方法经临床确诊的TIA患者20例于急性期先行常规16排螺旋CT横断面平扫,然后根据累及的动脉系统,选择感兴趣平面行脑CT灌注扫描,同时行CT血管造影。1个月后复查脑CT灌注。结果20例患者中,在急性期大部分患者患侧局部脑血流(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CBF)呈轻到中度异常,患侧局部脑血容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volume,rCBV)呈正常或轻度下降。1个月后复查CT脑灌注结果显示有12例患者未发现异常,8例患者rCBF呈轻到中度下降,患侧rCBV呈正常或轻度下降,随访1年,14例未复发。6例两次CT灌注均有异常者在1年内有5例TIA再发,1例发展为脑梗死。结论对于脑灌注量降低严重而且持续时间长的TIA患者,提示可能出现TIA再发或进展为脑梗死,应及时强化抗缺血治疗。
谭琦孙凌瑜何国荣黄如训陈豪彭全唐劭年李哲胡宗继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干梗死45例临床与MRI分析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通过对脑干梗死的临床表现及磁共振影像的形态学分析,更全面地认识脑干梗死。方法:分析45例脑干梗死患者不同临床表现,并将磁共振检查结果按不同部位分类并统计。结果:本组病例临床有22例桥脑梗死表现为偏侧肢体活动障碍或感觉障碍,类似于大脑半球梗死的表现,占脑干梗死59.5%。从MRI检查看,病变部位主要在桥脑旁正中区。结论:脑干梗死表现形式多样,对老年纯运动性卒中或感觉卒中的患者,除考虑大脑半球腔隙性梗死外,应高度警惕脑干梗死的可能。
孙凌瑜陈豪谭琦胡宗继唐劭年彭全李哲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
低血糖脑病33例临床与影像学分析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分析低血糖脑病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为临床工作提供经验。方法:总结33例低血糖患者临床表现,部分患者行头颅CT及MRI检查。结果:33例患者表现为意识不清者20例,有精神症状者2例,类似TIA发作6例。偏瘫4例,癫痫发作1例;CT检查有陈旧性梗死灶8例,1例头颅CT灌注提示桥脑低灌注状态。另1例MRA检查提示椎动脉发育异常。结论:低血糖脑损害表现与脑细胞的进化程度及脑血管基础病变有关。
孙凌瑜谭琦陈豪彭全唐劭年李哲胡宗继
H型高血压患者颅内、外段动脉硬化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探讨H型高血压患者颅外动脉硬化及颅内动脉硬化的相关因素,为H型高血压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级预防、二级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2年中山大学附属东华医院诊断为H型高血压病合并脑梗死患者173例的临床资料,其中以颅外动脉硬化为主者114例,以颅内动脉硬化为主者59例,二者均存在者24例。研究变量包括性别、既往病史(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房颤、高血压心脏病、烟雾病、偏头痛)、家族史、长期吸烟、长期饮酒、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C反应蛋白、血糖、血同型半胱氨酸、血尿酸。结果颅外段动脉硬化患者和颅内段动脉硬化患者的糖尿病、冠心病、家族史、吸烟、酗酒及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血糖、血尿酸、血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颅外段动脉硬化患者和颅内段动脉硬化患者的年龄、高血压心脏病、三酰甘油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性别(男性)、年龄、高血压心脏损害的出现与颅外段动脉硬化有显著相关性(P〈0.05);年龄(≥60岁)、性别(男性)、吸烟均与颅内动脉硬化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对于H型高血压病患者,年龄(≥60岁)、性别(男性)是颅内及颅外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高血压心脏损害的出现及高三酰甘油血症对H型高血压颅外段动脉硬化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孙凌瑜谭琦黄灿李哲胡宗继刘琳刘立雄
关键词:H型高血压动脉硬化高血压心脏病
家庭治疗在脑梗死治疗中的作用
2014年
目的:探讨家庭治疗对提高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康复、社会功能改善及降低脑梗死后抑郁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06例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3例。对照组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增加家庭治疗,为患者进行治疗前和开展治疗后2、4、8周的HAMD-24、功能独立性量表(FIM)和社会功能活动问卷(FAQ),以分析两组治疗的效果。结果:开展4周和8周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HAMD-24、FIM和FAQ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的发生率、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社会功能改善情况均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庭治疗能显著降低脑梗死后抑郁的发生率,对于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社会功能效果良好,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唐劭年任兰振胡宗继李哲刘立雄
关键词:家庭治疗脑梗死抑郁
噻奈普汀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抑郁症方案应用研究被引量:8
2009年
目的观察噻奈普汀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中重度抑郁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开放随机分组对照研究的方法。将2007年3月至2008年6月360例中重度抑郁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噻奈普汀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组(A组)110例,氟西汀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组(B组)95例,单用噻奈普汀组(C组)72例,单用氟西汀组(D组)83例。4组采用相应治疗,分别于1、2、4、6周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临床疗效,采用抗抑郁药副反应量表(SERS)及检查肝、肾功能及心电图的结果综合评定安全性。结果第6周末A组总有效率为89.09%;B组总有效率为78.94%;C组总有效率为73.61%;D组总有效率为66.27%。A组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8,P〈0.05);A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7,P〈0.01);A组与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00,P〈0.01)。第1周末只有A组HAMD减分率〉50%,A组第1周治疗前后HAMD减分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且明显高于B、C、D组第1周减分率。4组减分率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起效时间为第一周末。B、C、D组起效时间均在两周以上。4组均有口干、头痛、便秘等不良反应,A、C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联合用药没有增加不良反应。结论噻奈普汀联合组治疗中重度抑郁症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且在治疗第一周内起效,可迅速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使患者早期树立信心,更好地配合治疗。
李臻胡萌张顺英李哲任兰振谭琦张中银陈豪
关键词:抑郁症噻奈普汀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氟西汀
成年人腰围身高比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关系研究
目的 评价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 WC)和腰围身高比(Waist-to height ratio,WHtR)对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预测价值...
蔡莉韩晓燕齐智李哲王培玉刘爱萍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