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浩鹏

作品数:30 被引量:96H指数:6
供职机构: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金属学及工艺一般工业技术机械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7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9篇金属学及工艺
  • 3篇一般工业技术
  • 2篇机械工程
  • 1篇冶金工程
  • 1篇理学

主题

  • 10篇稀土
  • 9篇H13钢
  • 7篇渗硼
  • 7篇稀土催渗
  • 7篇纳米
  • 7篇催渗
  • 6篇无机纳米
  • 5篇模具钢
  • 5篇纳米材料
  • 5篇纳米管
  • 5篇共渗
  • 4篇氮碳共渗
  • 4篇电学
  • 4篇渗硼层
  • 4篇无机纳米材料
  • 4篇硝酸
  • 4篇离子氮碳共渗
  • 3篇摩擦磨损性能
  • 3篇固体渗硼
  • 3篇高温磨损

机构

  • 30篇上海大学

作者

  • 30篇杨浩鹏
  • 22篇吴晓春
  • 6篇张登松
  • 6篇施利毅
  • 4篇汪宏斌
  • 4篇陈继超
  • 3篇秦芳
  • 2篇邬天荣
  • 2篇杨龙蛟
  • 2篇付红霞
  • 2篇潘成思
  • 2篇方建慧
  • 2篇李红蕊
  • 2篇张剑平
  • 2篇闵永安
  • 2篇高晓红
  • 1篇陈卓
  • 1篇周青春
  • 1篇黎军顽
  • 1篇王庆芳

传媒

  • 4篇金属热处理
  • 3篇上海金属
  • 2篇材料科学与工...
  • 2篇材料研究学报
  • 2篇中国表面工程
  • 2篇材料热处理学...
  • 1篇金属学报
  • 1篇模具工业
  • 1篇材料导报(纳...
  • 1篇第七届模具钢...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7
  • 2篇2016
  • 4篇2015
  • 3篇2014
  • 5篇2013
  • 5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4篇2008
  • 1篇2007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模具钢表面处理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0
2013年
详细介绍了近些年出现的冷作模具钢、热作模具钢和塑料模具钢表面处理技术的应用,并对今后的发展方向作了展望,叙述了纳米技术和功能梯度覆层在模具钢表面处理中的应用及其低温表面处理技术的开发。
吴晓春杨浩鹏
关键词:模具钢表面处理
H13钢两段固体渗硼动力学及其高温耐磨损性能的研究被引量:5
2017年
将高能喷丸预处理与固体渗硼相结合,对H13钢进行了两段固体渗硼处理。采用SEM观察试样渗硼层微观形貌,利用XRD对渗硼后的试样进行物相分析,并对未渗硼和两段固体渗硼的试样进行高温摩擦磨损试验。结果表明,高能喷丸使试样表层获得了纳米级晶粒,抛光态试样和高能喷丸预处理试样两段固体渗硼后均得到Fe_2B单相渗硼层;相比于抛光态试样,高能喷丸预处理试样两段固体渗硼层的厚度增加约30%,表层硬度提高约100 HV0.1,扩散激活能降低了33 kJ/mol。与未渗硼试样相比,抛光态试样和高能喷丸预处理试样两段固体渗硼后高温磨损率分别降低了25%和41%,渗硼层在高温下高的硬度以及良好的抗氧化性能,显著地提高了H13钢的高温耐磨损性能。
施良才吴晓春姚杰杨浩鹏陈王海
关键词:高能喷丸扩散激活能
TD法混合盐浴渗钒在SDC99钢上的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对SDC99新型冷作模具钢的TD法盐浴渗钒配方进行了研究,确定出最佳的混合盐浴配方为75.6%硼砂+8.4%BaCl2+10%V2O5+6%Al粉。用该配方对SDC99钢进行950℃×4 h渗钒处理,能获得均匀、连续的碳化钒覆层。SDC99钢的碳化钒覆层与对比试验的Cr12MoV钢所获厚度相当,认为这是碳与钢中各种合金元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秦芳吴晓春杨浩鹏
稀土对H13钢固体渗硼层高温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被引量:11
2015年
研究了稀土氯化物CeCl3添加量对H13钢固体渗硼层截面形貌、显微硬度、表面粗糙度以及相组成的影响,以及稀土催渗辅助渗硼H13钢的高温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添加2.5%和5%的稀土显著提高渗硼层厚度、显微硬度与致密性,但是表面粗糙度略有提高;10%稀土渗硼试样的渗层最厚,但是其显微硬度、致密性明显下降,表面粗糙度提高;稀土辅助渗硼层中除Fe2B相外还出现了(Fe,Cr)2B相;与不加稀土渗硼试样相比,5%稀土渗硼试样的渗层磨穿时间约增加一倍,磨损率降低21%;5%稀土渗硼试样磨损率比未渗硼H13钢降低了61%,并且也低于10%稀土渗硼试样。因此,加入5%稀土催渗辅助渗硼H13钢的高温耐磨损性能较优。
濮胜君杨浩鹏汪宏斌吴晓春
关键词:金属材料稀土元素固体渗硼高温磨损性能
SDC99钢的离子氮碳共渗化合物层相调控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SDC99钢的离子氮碳共渗化合物层相调控方法,共渗的温度为520-540℃,NH<Sub>3</Sub>的流量为550-620mL/min,NH<Sub>3</Sub>:CO<Sub>2</Sub>=16...
吴晓春何华冯熙杨浩鹏
文献传递
基于正交试验法的热冲压SDCM钢渗氮工艺优化被引量:5
2016年
通过设置不同的渗氮时间(8h、12h、16h)、温度(500℃、530℃)、气压(380Pa、480Pa)以及气体比(8∶1,6∶1/NH3∶Ar)等工艺参数来对热冲压SDCM钢进行离子渗氮实验。并通过对表面硬度、化合物层厚度、渗氮层深度、表面脆性、脉状组织评级以及表层物相组成等实验结果采用正交分析的方法确定出SDCM钢的最佳渗氮工艺。在实验结果优化分析过程中,表面硬度及脆性、脉状组织评级以及表层物相组成等实验结果的重要程度高于化合物层厚度和渗氮层深度。首先对每组试验结果进行单独的评级优化,然后综合不同实验结果的重要程度,通过正交分析中的直观分析方法来确定出SDCM钢最优的离子渗氮工艺。优化结果表明,在渗氮时间为12h,温度为530℃,压力为480Pa以及气体比为6∶1的工艺下SDCM钢渗氮层深度为300μm左右,白亮层厚度在7μm左右,表面硬度为1090HV,韧性相含量为51.2%,表面脆性较好没有出现渗层剥落的现象,此外,扩散层中只有少量细小的脉状组织出现。
黄文明杨浩鹏吴晓春
关键词:离子渗氮
Cr12MoV钢等离子体氮碳共渗工艺及稀土催渗被引量:14
2013年
对Cr12MoV钢在510~520℃、NH3流量为60 mL/min时不同时间、NH3/CO2不同气氛比值、不同等离子体共渗炉压的氮碳共渗工艺进行了研究。通过金相、XRD、SEM、EDS、摩擦磨损实验,探究了氮碳共渗优化工艺及稀土加入对Cr12MoV离子氮碳共渗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冷作模具钢Cr12MoV,时间为10 h、NH3/CO2为10∶1、炉压为500~700 Pa时,实验效果优化。另外,随着稀土镧的加入,渗层增厚且白亮层更致密,硬度梯度更平缓,氮碳共渗效果更佳。
陶立民孙文娟陈继超杨浩鹏曹韵牧吴晓春
关键词:CR12MOV钢稀土
SDAH13钢铝含量和离子氮化工艺优化及高温磨损性能被引量:3
2016年
铝元素对模具钢的离子氮化工艺和性能具有重要影响,适当的铝含量可以改善模具钢渗层质量,显著提高其表面硬度和耐磨性。通过正交试验和单变量试验研究了不同铝含量的SDAH13钢较优的离子氮化工艺及其高温磨损性能。利用OM、SEM、XRD表征了渗氮层的微观组织及物相,应用高温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了SDAH13钢离子氮化前后的磨损性能,通过光学轮廓仪测量了磨损量并计算了磨损率,同时通过SEM观察了样品的磨损形貌并且进行了EDS能谱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含铝质量分数为0.76%,氮化温度为540℃,保温时间14 h,炉压为400 Pa时,离子氮化效果较优;随着铝含量的增加,渗氮层厚度会减薄。在500℃条件下进行摩擦磨损实验时,与未氮化试样的磨损率比较,采用较优渗氮工艺进行离子氮化的Al0.76-SDAH13钢的磨损率能降低45%,其耐磨损性得到了显著提高。
计杰杨浩鹏吴晓春
关键词:离子氮化铝含量
SDC99钢盐浴TD法制备VC覆层形成机理的研究被引量:5
2013年
对冷作模具钢SDC99盐浴渗V中VC覆层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采用高分辨SEM和金相显微镜观察了渗V试样的横截面形貌及VC覆层微观形貌,并利用EDS对表面元素进行了能谱分析,利用XRD对盐浴试样表层进行了物相结构分析;采用原位纳米力学测试系统TriboIndenter对渗V试样截面硬度梯度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盐浴温度越高,在相同浸渗时间下形成的覆层越厚;VC覆层硬度约为22GPa,远高于基体硬度7.0GPa,覆层与基体之间硬度以较缓速度下降,表明界面处基体组织能对VC覆层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覆层生长的过程为:初始晶粒形核、长大,并有亚微晶粒在其表面生长;受钢中C活度的影响,覆层晶粒长成等轴晶,越靠近基体与覆层的界面,晶粒尺寸越小.在覆层晶粒生长初始阶段,SDC99钢上晶粒生长择优取向从(200)晶面转变为(111)晶面,随着时间的延长,覆层晶粒生长无明显择优取向,生长为等轴晶.
杨浩鹏吴晓春秦芳杨龙蛟
SDC99钢离子氮碳共渗及稀土催渗被引量:4
2014年
为探究SDC99冷作模具钢优化的氮碳共渗工艺,对其在不同温度、时间、气压、电压条件下的离子氮碳共渗效果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在530℃×12 h、450~500 Pa、800~850 V、NH3/CO2为16∶1时,氮碳共渗效果较好,渗层深度为160~170μm,化合物层可达4~6μm,表面硬度为1100 HV0.3;随着稀土铈的加入,渗层深度增厚至210~220μm,化合物层可达8~10μm,其中γ’相含量由26.2%增至37.1%,表面硬度达1150 HV0.3,硬度梯度变平缓。稀土催渗样的磨损率比原始试样降低47%,耐磨性显著提高。
冯熙杨浩鹏吴晓春
关键词:氮碳共渗稀土催渗耐磨性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