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毕永民

作品数:95 被引量:749H指数:14
供职机构:空军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技发展基金上海市科委科研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9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3篇成像
  • 31篇磁共振
  • 27篇血管
  • 26篇动脉
  • 23篇造影
  • 20篇血管造影
  • 17篇腰椎
  • 17篇椎间盘
  • 15篇腰椎间盘
  • 14篇腰椎间盘突出
  • 14篇椎间盘突出
  • 13篇磁共振成像
  • 12篇多层螺旋CT
  • 12篇腰椎间盘突出...
  • 12篇突出症
  • 12篇椎间盘突出症
  • 12篇磁共振血管
  • 10篇血管成像
  • 10篇体层摄影
  • 6篇对比剂

机构

  • 72篇空军总医院
  • 15篇第二军医大学
  • 6篇中国人民解放...
  • 4篇辽宁医学院
  • 3篇安徽医科大学
  • 3篇第四军医大学
  • 3篇山东大学
  • 2篇河北北方学院
  • 2篇西门子(中国...
  • 1篇北京军区总医...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长江大学
  • 1篇山东中医药大...
  • 1篇中国中医科学...
  • 1篇中国协和医科...
  • 1篇荆州市第一人...
  • 1篇苏州市第二人...
  • 1篇北京老年医院

作者

  • 93篇毕永民
  • 41篇宋云龙
  • 36篇张挽时
  • 28篇王东
  • 25篇祝红线
  • 24篇方红
  • 22篇孟利民
  • 18篇时惠平
  • 17篇鲁晓燕
  • 14篇田建明
  • 14篇熊明辉
  • 10篇李相生
  • 10篇王飞
  • 8篇樊红霞
  • 7篇冯伟
  • 7篇杨继金
  • 6篇王培军
  • 6篇王敏杰
  • 6篇史丽静
  • 5篇徐家兴

传媒

  • 8篇医学影像学杂...
  • 7篇临床放射学杂...
  • 6篇中华放射学杂...
  • 5篇中华航空航天...
  • 5篇空军医学杂志
  • 4篇中国骨伤
  • 4篇临床军医杂志
  • 4篇空军总医院学...
  • 3篇中国医学影像...
  • 3篇中国医学计算...
  • 3篇介入放射学杂...
  • 3篇放射学实践
  • 3篇实用医学杂志
  • 2篇颈腰痛杂志
  • 2篇解放军医学杂...
  • 2篇第二军医大学...
  • 2篇医疗卫生装备
  • 2篇中国医学影像...
  • 2篇山东医科大学...
  • 2篇中华老年多器...

年份

  • 2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4篇2016
  • 7篇2015
  • 6篇2014
  • 4篇2013
  • 7篇2012
  • 7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9
  • 5篇2008
  • 17篇2007
  • 5篇2006
  • 5篇2005
  • 1篇2004
  • 10篇2003
  • 2篇2002
  • 2篇2001
9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Tim技术MR全脊柱成像方法及其临床应用被引量:12
2007年
目的:研究Tim(Total image matrix)技术磁共振全脊柱成像的方法及其诊断脊柱及脊髓病变的临床价值。材料和方法:采用西门子Avanto 1.5T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Tim线圈、自动移床及无缝连接技术,以不同线圈组合行二组成像方法比较,探讨扫描方式的优选应用。对85例可疑脊柱及脊髓病变者行全脊柱成像,并对病变局部行高分辨力成像。结果:63例二步法约10min内完成全脊柱T1WI和T2WI检查,图像质量优良率为96.8%,22例三步法约20min完成检查,图像质量优良率为77.3%;85例中MRI全脊柱成像显示15例正常,46例脊柱病变,24例脊髓病变。结论:二步法明显缩短了扫描时间,图像质量较好,更适用于MRI全脊柱扫描;Tim线圈、自动移床及无缝连接技术MR全脊柱成像解决了大范围、高分辨力的脊柱成像难题,对脊柱、脊髓多发性、弥漫性病变的诊断有较大价值。
宋云龙张挽时方红祝红线孟利民毕永民鲁晓燕时惠平
关键词:MR脊髓脊柱
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被引量:27
2008年
目的:观察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机制。方法: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41例,男27例,女14例;年龄24~57岁,平均38.3岁。按患者主观症状、患侧直腿抬高试验(SLR)、脊柱运动、腰型进行临床评分,比较手法治疗前后评分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测量观察反映突出髓核大小的MRI椎间盘突出最大层面矢状径指数(SI),比较手法治疗前后SI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手法治疗后患者主观症状、SLR、脊柱运动、腰型积分明显增加(P<0.05),治疗前后临床综合评分分别为8.4500±2.4385、18.9000±1.8229,治疗后积分显著提高(P<0.05)。手法治疗前后SI值分别为0.5651±0.1387、0.5292±0.1499,统计学检验无显著性改变(P>0.05)。41例均获随访,时间3~36个月,平均11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病理改变是单(多)个椎体位移。实施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恢复患椎的解剖或代偿位置,临床表现可以随之锐减或消失。其机制并非髓核组织的缩小,可能是纠正椎体位移后减轻鞘膜囊(神经根)的形变和张力,恢复了脊柱的稳定性。
冯伟冯天有王飞毕永民王书勤
关键词:腰椎椎间盘移位正骨手法
前纵隔原发性肿瘤的MSCT诊断与鉴别诊断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 :探讨前纵隔原发性肿瘤的MSCT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0月至2014年12月经病理确诊的33例前纵隔原发肿瘤患者的临床及CT表现。33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并行图像MPR。结果:33例中胸腺瘤12例,胸腺癌8例,生殖细胞瘤6例,淋巴瘤4例,胸腺囊肿2例,胸内迷走甲状腺肿1例。MSCT扫描33例均定位准确,28例定性正确。结论:MSCT可清晰显示前纵隔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界、密度、增强扫描特点及病变与纵隔邻近结构的关系,对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张秀兰钱勇樊红霞王东毕永民
关键词:前纵隔胸腺肿瘤异位甲状腺
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在糖尿病足病外周动脉病变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探讨3D CE MRA在糖尿病足病外周动脉病变检查中的成像方法及应用价值。方法:对17例临床怀疑外周动脉病变的糖尿病足病患者,运用MR 3D FLASH自减影序列行CE MRA检查,检查范围自腹主动脉下段至足背动脉,对靶血管作最大强度投影(MIP)重组。另对其中4例小腿及足部动脉单独行二次增强扫描(Gd-DTPA 15ml,2.5ml/s)。对外周动脉进行观察,分析其狭窄情况并分级。结果:所有患者显示目标动脉基本满意,血管解剖形态较清晰,病变显示较明确。正常或轻度狭窄169个节段,中度狭窄94个节段,重度狭窄45个节段,闭塞49个节段。结论:3D CEMRA在糖尿病足病外周动脉病变检查中具有重要意义,但尚有一定局限性。
孟利民张挽时宋云龙毕永民王东吴冰方红祝红线袁群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糖尿病足血管
下肢双能CTA的临床应用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研究双能CTA下肢动脉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3例患者进行双能下肢CTA检查,得到双能去骨后的图像(包括去除钙化斑块后的图像)及传统手动去骨后的图像,分别记录两者去骨时间及对各血管节段的侵蚀度。其中13例患者1周内行血管造影检查,并进行相同血管节段对照研究。结果:双能去骨时间(1.86±0.28)min低于传统手动去骨时间(5.54±0.63 min),P<0.01,t=-34.962;共对903节段血管进行分析,血管侵蚀率前者低于后者,且最常发生于小腿部血管(χ2=4.13,P<0.05)。CTA与DSA对下肢动脉狭窄程度诊断一致性非常好,K=0.953,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8.8%、93.3%、96.9%。结论:双能自动去骨方法较传统手动去骨方法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了小腿部血管的显示率,自动去斑块功能可提高狭窄程度判定的准确性。双能CTA在评价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方面与DSA具有非常好的一致性,是下肢动脉疾病的一种可靠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郝永宋云龙弥龙刘侠王东毕永民李相生孟利民
关键词:下肢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心率和心率变异对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评价心率及心率变异对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107例可疑或确诊冠心病的患者行双源CT冠状动脉检查,利用最佳收缩期或舒张期图像进行重建,评价各段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分析心率及心率变异与图像质量之间的相关性,对存在相关性者行进一步分析。结果 107例患者的平均心率为84.53±17.36次/min(51~124次/min),平均心率变异为9.21±3.67次/min(2~18次/min)。心率与RCA中段及RCA总体的图像质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r=0.192,P<0.05及r=0.210,P<0.05),心率变异与LCX总体的图像质量有相关性(r=0.191,P<0.05)。不同心率组间RCA中段及RCA总体图像质量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心率变异组间LCX总体图像质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DSCT冠状动脉成像在很大的心率及心率变异范围内可以获得较满意的图像。
刘侠宋云龙弥龙李相生毕永民王东
关键词:平均心率心率变异图像质量冠状动脉造影
640层容积CT 4D-CTA技术在脑血管病成像中的应用被引量:18
2016年
目的探讨640层容积CT 4D-CTA技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成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5例拟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进行640层CT扫描,经Toshiba Aqulilion One 320工作站获得4D-CTA、3D-MIP、VR、4D-CTP图像;观察分析图像质量、血管狭窄程度及CTP参数特点。结果 45例中41例均获得高质量的4D-CTA图像,优良率为91.11%(41/45)。36例患者脑血管狭窄或闭塞、2例为大脑中动脉支架术后、1例为动脉瘤术后、1例为烟雾病患者,5例患者正常。4D-CTA显示8例患者的侧支循环较3D-MIP多。10例CTP未见异常,35例异常灌注主要分3类:第Ⅰ类(n=11)为延迟时间(DLY)、达峰时间(TTP)、通过时间(MTT)均升高,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正常或轻度升高;第Ⅱ类(n=9)为DLY、TTP、MTT升高,CBF、CBV轻度降低;第Ⅲ类(n=15)为DLY、TTP、MTT升高,CBF、CBV明显降低。结论 640层容积4D-CTA可动态观察颅内血管形态、评价脑组织血流灌注情况,可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变诊断与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冯瑞宋云龙毕永民刘洪亮
关键词:脑血管血管造影术
BLADE技术消除磁共振成像运动伪影的临床应用被引量:22
2007年
目的:探讨刀锋伪影校正(BLADE)技术在消除MRI运动伪影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77例(头部74例、脊柱68例、腹部35例)常规MRI检查出现运动伪影的患者,改行BLADE技术MRI扫描,对比常规序列扫描来评价BLADE技术对运动伪影消除的作用。以显示内囊结构、脑脊液、肝中静脉或下腔静脉的清晰程度,将图像质量分为4级。结果:177例中,行常规MRI扫描,图像质量为Ⅱ级以上影响诊断的病例共92例(52%),其中头部39例、脊柱29例、腹部24例。采用BLADE技术扫描后,Ⅱ级以上影响诊断的病例共20例(11.3%),两者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χ2=7.12,P<0.01)。结论:BLADE技术对消除常规MRI扫描出现的运动伪影有显著作用,可广泛应用于头部、脊柱、腹部等部位常规MRI时运动伪影的校正,尤其适用于小儿或不配合患者,可提供更清晰的MRI图像。
宋云龙张挽时王忠祝红线方红毕永民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伪影图像质量
借助3D-MRI扫描探讨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9
2013年
目的:观察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前后突出髓核与神经根的三维空间位置变化,探索该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机制。方法:2009年4月至2011年6月采用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52例,男33例,女19例;年龄19~55岁,平均34.6岁。治疗前后均进行3D-MRI扫描,观察突出髓核与受累神经根解剖关系及核磁冠状位脊柱-骨盆构形变化。结果:MRI显示患者突出髓核与受累神经根解剖关系分为腋侧、肩侧、前方、包围4种类型。手法治疗后触诊患椎椎体位移消失,腰腿痛锐减。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2~28个月,平均12个月,疾病未复发,所有患者恢复原工作或学习。3D-MRI轴位与入院时对照所有病例突出髓核大小形态无显著变化,患者腰椎-骨盆的曲线均有改变。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存在单(多)个椎体位移。椎体位移致腰椎-骨盆构形改变造成髓核及受累神经根生物力学特性的改变,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纠正患椎椎体位移,恢复了脊柱内外因素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冯伟冯天有毕永民王飞许奎王淑琴
关键词:手法治疗椎间盘移位腰椎脊柱
多层螺旋CT肝血管多期成像最佳时相方法选择被引量:17
2008年
目的 探讨团注测试扫描(test bolus)技术在多层螺旋CT肝动脉(HA)-门静脉(PV)血管成像及肝脏多期一次成像联合扫描最佳时相设定的方法和意义。方法选取腹部CT扫描患者184例,根据扫描技术的不同分为两组,A组59例,采取经验值法设定HA-PV扫描延迟时间;B组128例,采取test bolus技术,选定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静脉作为目标血管,设强化阈值为50HU,先注射对比剂20m1,测得目标血管的时间一密度曲线,分别获得HA—PV两期的扫描延迟时间,评价两种方法所得CTA图像质量,结果并采用x^2检验进行比较。结果A组:HA血管成像期,图像质量优34例(58%)、良17例(29%)、差8例(13%);PV血管成像期,图像质量优23例(39%)、良27例(46%)、差9例(15%)。B组,图像质量优128例(100%)、良0例(0%)、差0例(0%);PV血管成像期,图像质量优96例(75%)、良28例(22%)、差4例(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4.97、9.18,P值均〈0.05)。结论运用testbolus技术能准确地测得肝脏目标血管的时间一密度曲线,根据这一标准设定扫描延迟时间,能得到优质的CTA图像,有利于多层螺旋CT取得更好的肝脏三维血管重组图像。
方红宋云龙毕永民王东时惠平张挽时祝红线杨桦纪旭东樊红霞
关键词:血管造影术肝动脉门静脉X线计算机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