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液容积的不同计算方法及对实验结果影响的评估——一种新计算法介绍
- 1993年
- 迄今关于休克对功能性细胞外液(FECV)的影响已有许多研究。有人发现,休克使FECV显著减少;但也有人发现并无明显变化。有人将这种不一致的结果归咎于计算方法不同所致。 本实验研究的目的即是对各种体液容积的计算方法进行分析比较,明确它们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 许幸谢荣
- 关键词:计算方法
- 硬膜外利多卡因阻滞时抗室性心律失常的利多卡因给药方案探讨
- 1993年
- 18例成年病人,随机分成三个组:硬膜外利多卡因3.2mg/kg组,硬膜外利多卡因加1∶20万肾上腺素3.2mg/kg组和静注利多卡因1mg/kg组。利多卡因药时曲线变化规律符合二室开放药代动力学模型,并按一级速率过程进行消除。硬膜外腔注入利多卡因后血药浓度峰值为3.7±1.4μg/ml和2.6+0.6μg/ml,达峰时间为13.5±3.6min和16.4±3.6min。t 1/2Ka为2.901±1.305min和3.464±2.163min.t 1/2β为148.158±41.298min和167.820±34.611 min,CL为6.991±1.124ml/kg/min和6.842±1.820ml/kg/min,Vc为0.677±0.204L/kg和0.946士0.215L/kg。静注利多卡因组Co为3.3士0.8μg/ml,t 1/2β为104.541±50.213min,CL为9.744±2.122ml/kg/min.Vc为0.323士0.127L/kg。本文用药代动力学原理和公式对硬膜外利多卡因阻滞时抗室性心律失常的利多卡因给药方案进行了探讨。
- 解大建张蕾蕾许幸
- 关键词:利多卡因硬脊膜外腔阻滞麻醉
- 氧流量对异氟烷的消耗与摄取的影响
- 1998年
- 目的:探讨不同氧流量对异氟烷的消耗量和体内摄取的影响。方法:24例异氟烷全身麻醉的病人,按新鲜氧流量不同随机分为3组。氧流量分别为2.0、1.0和0.3L·min-1。以微量泵向呼吸环路吸入远端输入异氟烷,调节输入速度使肺泡异氟烷浓度维持在最低肺泡有效浓度的11倍。监测异氟烷吸入及呼出体积分数,以吸呼体积分数差作为摄取指标,观察异氟烷的消耗量及体内摄取量的变化。结果:异氟烷的消耗量随氧流量的增大而明显增加;体内摄取量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在维持相同最低肺泡有效浓度时,异氟烷的消耗量随着新鲜氧流量的增加而增加;
- 戴杨拔贤许幸许幸
- 关键词:异氟烷代谢药代动力学氧流量全身麻醉
- 冠心病冠脉搭桥术围术期的氧转运和氧消耗被引量:7
- 1998年
- 目的:了解冠状动脉搭桥术围术期的氧合状态。方法:测定了55例采用咪唑安定、芬太尼和维库溴铵诱导,芬太尼及异氟醚维持麻醉接受冠状动脉搭桥术的病人诱导后、终止体外循环、术终和术后1日的心脏指数(CI)、氧转运(TO_2)、氧耗量(VO_2)、氧摄取率(O_2ER)以及血乳酸水平。结果:终止体外循环、术终和术后1日TO_2和VO_2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关系(r分别为0.7817、0.559和0.7754,P<0.01)。其中测定了12例病人血中乳酸浓度显示,停机后乳酸显著升高(3.50±2.30mmol/L,P<0.05)。结论:冠脉搭桥术围术期呈现出氧耗的供给依赖性关系,冠脉搭桥手术结束时,氧耗量增加,术后1日仍处于高代谢状态。
- 吴新民王东信许幸朱姜华刘岩张希涛
- 关键词:氧消耗冠心病
- 硬膜外阻滞时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的药代动力学被引量:43
- 1999年
- 目的 研究国人在硬膜外阻滞时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 选择14 例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硬膜外阻滞时,分别注入罗哌卡因2.0m g/kg 或布比卡因2.0m g/kg。用气相色谱法测定血浆药物浓度。结果 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的药-时曲线均符合二室开放模型。t1/2ka分别为0.22 小时和0.14 小时,Tpeak 分别为0.51 小时和0.47 小时,Cam x 分别为1.06m g·L- 1和1.44m g·L- 1 。另外发现,其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AUC分别为2.6m g·L- 1·h- 1 和5.2m g·L- 1·h- 1 ,t1/2 β分别为1.7 小时和2.8 小时,CL分别为757m l·m in- 1 和382m l·m in- 1,两组间均具有显著差异(P< 0.05)。结论 罗哌卡因比布比卡因较少发生中枢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的蓄积,主要是由于罗哌卡因在体内消除代谢能力较强所致。
- 解大建吴新民许幸胡晓华
- 关键词:罗哌卡因布比卡因硬膜外麻醉药代动力学
- 血液滤过改善全脑缺血复灌后损伤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0
- 1995年
- 以高钾停循环心肺转流复苏模型观察血液滤过对脑复苏的影响。16只家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血液滤过组。实验过程中定时测定血乳酸、脂质过氧化物(LPO)、血清铁、血浆中分子物质(MMS)的动态变化。实验终采用神经功能缺陷记分(NDS)评价神经功能。结果:血乳酸,两组都处于高水平,以对照组更高,但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清铁,对照组复灌后升高、滤过组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LPO对照组显著升高,滤过组基本无变化,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对照组复灌后MMS逐渐升高,而滤过组下降,对应时间组间值比差异显著。对照组(32±12)NDS高于滤过组(18±10)(P<0.01)。表明血液滤过能及时清除缺血再灌后产生的“毒性”物质。另外,由于及时清除了自由基、乳酸、使得催化自由基反应的“自由”铁未增加,从而抑制自由基对组织的损伤改善脑复苏。
- 周源马大青朱姜华单国谨许幸李军
- 关键词:脑复苏血液滤过再灌流损伤病理动物模型
- 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时血药浓度的变化被引量:18
- 1999年
- 罗哌卡因(ropivacaine)是一种新型、长效的局部麻醉药,目前国际上已用于临床,国内尚未见到相应的文献报道。为了研究此药在国人体内的药物代谢状况,我们建立了测定罗哌卡因血药浓度的气相色谱法,并对其在硬膜外阻滞时血药浓度的变化进行了测定。1材料与...
- 解大建许幸吴新民胡晓华
- 关键词:麻醉药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血药浓度
- 加速度法和肌力法在肌松监测中的比较被引量:11
- 1997年
- 研究加速度法和肌力法的相关性;观察肌力法监测下,T_1/T_0和T_(4)/T_1的对应关系。方法:16例ASA Ⅰ~Ⅱ级择期手术病人,左右手随机与加速度神经刺激器或改良应力计相连,以超强刺激电流TOF刺激方式刺激双侧尺神经。诱导用异丙酚2~2.5mg·kg^-1、维库溴铵0.1mg·kg^-1、芬太尼0.1mg。持续输注异丙酚4~8mg·kg^-1·h^-1复合连续硬膜外麻醉。比较双拇内收肌T_1/T_0和T_4/T_1的恢复情况。结果:两种方法高度相关(r>0.7,P<0.001),回归图中加速度法95%可信区间较宽。加速度法在深度(肌力法T_1/T_0≤25%)、轻度(肌力法T_1/T_0>25%)阻滞时较肌力法T_1/T_0恢复滞后。肌力法监测下T_4/T_1和T_1/T_0存在曲线相关关系。当T_1/T_0已恢复到对照值时,T_4/T_1仅相当于70%左右。结论:两种方法存在高度相关性;使用肌力法监测肌松,其稳定性和重复性较之加速度法似更优越,T_4/T_1较T_1/T_0更敏感。
- 张欢许幸张京范
- 关键词:神经肌肉接头维库溴铵肌松药
- 国外诊所麻醉的现状与展望
- 2003年
- 诊所麻醉作为门诊日间手术麻醉的一个分支,由于医疗效率高、费用低廉的优势,在美国得到了迅速发展。我国医疗制度的改革也要向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医疗费用、方便就医方向发展,日间手术将会成为一种模式,在我国有日趋扩大的趋势。诊所麻醉是日间手术麻醉的基本形式,医疗条件比大医院简陋,为了保证病人的手术安全,多年的经验和教训使美国ASA总结出诊所麻醉的指南,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会使我们少走弯路,迅速满足时代需求。
- 井郁陌许幸
- 关键词:诊所麻醉医疗资源
- 连续硬膜外持续输注与间断注入利多卡因麻醉的比较被引量:2
- 1998年
- 目的:比较硬膜外持续输注和间断注射利多卡因对麻醉平面、手术牵拉反应、恶心、血压、心率和血药浓度的影响。方法:100名下腹部手术者被随机均分成两组,初始硬膜外注射20g/L(2%)利多卡因22ml,然后持续组(CEIA)和间断组(IEIA)以15ml/h分别输入或注入。结果:对麻醉平面、手术牵拉反应、恶心的发生、心率的影响两组相似。但CEIA组收缩压和平均压的降低明显弱于IEIA组。两组间血药浓度无明显差别,但CEIA组的波动小于IEIA组。为了保证镇痛效果而使用了较大剂量的利多卡因,且血药浓度超过了中毒阈值,但没有人中毒。结论:CEIA与IEIA同是安全的麻醉方法,但CEIA有血压稳定的优点.
- 杜怀清吴新民许幸解大建
- 关键词:利多卡因硬膜外麻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