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龚昌明

作品数:15 被引量:190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中石化前瞻性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8篇天文地球
  • 8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9篇三叠
  • 6篇三叠统
  • 6篇四川盆地
  • 6篇盆地
  • 5篇须家河组
  • 5篇上三叠统
  • 4篇勘探
  • 4篇成藏
  • 3篇地层
  • 3篇三叠世
  • 3篇砂岩
  • 3篇气藏
  • 3篇侏罗系
  • 3篇晚三叠世
  • 3篇嘉陵江组
  • 3篇川中
  • 2篇地层条件
  • 2篇须家河组气藏
  • 2篇致密砂岩
  • 2篇碎屑

机构

  • 15篇中国石油天然...
  • 1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中国石油西南...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作者

  • 15篇龚昌明
  • 5篇刘树根
  • 5篇罗玉宏
  • 4篇雍自权
  • 3篇张长俊
  • 3篇赵异华
  • 3篇李俊良
  • 2篇彭轩
  • 2篇单钰铭
  • 2篇杨金利
  • 2篇翟中华
  • 2篇朱平
  • 2篇库丽曼
  • 2篇李智武
  • 2篇刘维国
  • 2篇徐国盛
  • 2篇刘军
  • 2篇车国琼
  • 1篇冯逢
  • 1篇孟昱璋

传媒

  • 3篇天然气工业
  • 3篇成都理工大学...
  • 2篇石油实验地质
  • 1篇桂林工学院学...
  • 1篇沉积学报
  • 1篇矿物岩石
  • 1篇断块油气田
  • 1篇海相油气地质
  • 1篇油气地质与采...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5篇2009
  • 3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5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广安地区须家河组气藏成藏条件被引量:37
2007年
广安地区是四川盆地中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气最具勘探潜力的区块之一,也是目前的重点勘探区块。2006年该区已提交天然气三级储量共计1454.75×108m3,其中探明储量近800×108m3。因此,该区的成功勘探经验和研究成果对于整个四川盆地的油气勘探都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为此,综合地震、地质、钻井、测井等研究成果,对该区须家河组气藏的烃源条件、储层特征、古今构造特征、裂缝特征以及上述诸要素匹配关系等成藏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认为,该区须家河组气藏的成藏具备以下有利条件:①丰富的烃源;②储层或裂缝发育;③有利的古今构造;④多形成构造—岩性油气藏。同时指出,油气富集成藏主要受储层或裂缝发育程度的控制,平面上高储能系数区为油气相对富集成藏区;而储层及裂缝发育区与古、今构造圈闭叠合区则为油气富集成藏的最有利区。
车国琼龚昌明汪楠宋红玲李俊良
关键词:晚三叠世气藏形成复合圈闭勘探区
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和四段沉积相被引量:22
2007年
在沉积学和石油地质学的基础上,综合应用测井、录井、钻井和岩心资料,对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和四段进行了高精度的沉积相研究,探讨了储集砂体的展布规律。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产油气层主要分布于浅湖砂坝、三角洲前缘河口砂坝、水下分支河道,部分席状砂、水上分支河道以及心滩微相也是良好的储层。建议今后勘探应注重三角洲平原亚相和前缘亚相的分支河道砂、河口砂坝中的块状粗—中砂岩储层。
库丽曼刘树根张长俊朱平雍自权罗玉宏龚昌明
关键词:沉积相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碎屑岩四川盆地
川中东北部须家河组与珍珠冲段地层划分被引量:3
2011年
通过地震反射终端研究,认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J2x)与下侏罗统(J1z)的分界面为一层序界面(T3x被界面截削,J1z沿界面上超);因此可依据LUNA法则予以确定。LUNA认为,层序边界不整合可依据可容空间生成速率突变的岩层几何形态来识别,表现在古河道规模和河道砂岩的叠置方式,而拼合砂岩体底面乃是层序界面(SB)之所在,在录井图上,表现为Gr、Rt曲线的转折点——由下伏层序的反韵律向上突变为上复层序的正韵律。此面与底部砾岩底面是一致的。通过测制华蓥山西缘界线上下短剖面以及取芯井岩芯描述,发现J1z与T3x在古生物—生态及沉积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反映地质演变的不可逆性。古生物:主要为植物化石,T3x6黑页岩中植物化石十分丰富且保存完好,粗砂岩中常见茎杆印模;J1z化石罕见,可见炭化植物细碎屑或他生的煤"砾"。沉积与成岩特征:除菱铁矿结核分布于界面上下数米深度范围内,在J1z底、T3x6顶皆可见到外,其他特征都是大不相同的。剖面结构——T3x6中下部为大套灰白色中(粗)—细砂岩,厚数米至几十米,上部为浅灰、灰黄细砂—粉砂岩与黑页岩交互;J1z下部为浅灰、灰绿薄层粉砂岩与红色、杂色泥岩交互,上部泥岩变为灰色,砂岩亦变厚。成分——J1z下部粉砂岩石英含量高于T3x6砂岩,而燧石和变质岩屑显著低于后者。结构成熟度——J1z粉砂岩分选程度显著低于T3x6砂岩,J1z中的薄层浊积是T3x中见不到的。沉积构造——T3x中常见双粘土层、鱼骨状交错层、突然相变、透镜状和脉状层理、薄互层,是J1z中所没有的。硅质中砾岩——J1z底部砾岩为可靠分界标志,与T3x6底部者不难区分;风暴流砾石和牛角炭只见于T3x6;植物根系在J1z中常见,T3x中偶见。这些差异源于沉积环境的不同,T3x属浅海河口湾潮汐成因,J1z为陆相湖泊三角洲系统。它们在测井响应上也各有特�
赵霞飞龚昌明张闻林刘德容何逢阳康仁东
川东北地区地层条件下致密储层力学性质实验分析被引量:27
2005年
利用“MTS岩石物理参数测试系统”对四川盆地东北部埋藏深度3200m~4200m的上三叠统须六段以及中侏罗统凉高山组和沙一段储层垂直和平行层理方向的岩石样品进行了模拟地层条件(包括围压、孔压、温度、孔隙饱和介质等)下的力学性质测试。实验结果显示,所有样品都表现为脆性特征,破坏前轴向总应变均小于2%。须六段、凉高山组和沙一段的抗压强度均值分别为394.2MPa,173.5MPa和524.6MPa;杨氏模量均值分别为57.0GPa,35.6GPa和53.7GPa;泊松比均值分别为0.219,0.275和0.208。岩石组成和结构是决定岩石力学性质的内在因素,随着岩石中泥质含量和孔隙度的降低,以及石英类碎屑含量的增加,岩石抗压强度和杨氏模量均增加,而泊松比的变化较为复杂;当岩样中含有先存薄弱面时,其抗压强度和杨氏模量明显降低。多数情况下,平行层理方向样品的抗压强度和杨氏模量大于垂直层理方向,而泊松比则刚好相反。孔隙水对岩石力学性质具有显著影响,饱水样品的泊松比明显大于干燥样品。
李智武罗玉宏刘树根龚昌明单钰铭刘维国刘顺雍自权孙玮
关键词:地层条件储层岩石力学性质杨氏模量泊松比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隔气式气驱产水模式被引量:4
2010年
通过四川盆地中部上三叠统裂缝性储层地质和开发动态的综合研究,认为气井产水能量主要受控于被水体分隔的天然气膨胀驱动,不同于一般气藏中的水体侵入。由于地层水和天然气的黏度存在显著差异,在较大压差开发条件下,具有高流度的被分隔空间天然气或多或少能够突破底部水体窜入井底采出,分隔空间的气水界面并非均匀下降,气窜是产出分隔天然气的主要方式。开发过程中的气水产量变化的影响因素包括气井所在的储气空间和被水体分隔的其他储集空间的天然气储量、分隔水体的体积和分隔阻力以及生产井的产量,这些因素的相互配置关系由井孔储层在裂缝系统中的位置所决定。提高气井排水能力、加大生产压差为分隔空间天然气突破水体创造条件,是产出分隔空间天然气提高有水气藏采收率的主要途径。
陆正元李颖彭轩龚昌明
关键词:川中上三叠统
磨溪—龙女寺构造带嘉陵江组流体判识及分布特征
2009年
川中磨溪—龙女寺构造带下三叠统嘉陵江组碳酸盐岩储层岩性种类较多,夹有石膏层且储层普遍含水,使得流体的判识比较困难。另外,嘉陵江组流体分布规律不明显,控制因素复杂。在深入分析不同流体测井响应特征的基础上,用定性和定量2种方法对流体性质进行判识,建立起适合于研究区的流体判识模型。然后,对流体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影响流体分布的控制因素加以探索,认为储层物性和构造幅度是控制流体分布的主控因素,而储层内部较强的非均质性是造成流体分布复杂的原因。
刘军徐国盛龚昌明赵异华秦润森
关键词:主控因素嘉陵江组
川东北地区致密碎屑岩动静弹参数实验研究被引量:10
2006年
利用“MTS系统”对四川盆地东北部上三叠统和中侏罗统致密碎屑岩进行了模拟地层条件下的波速及力学参数同步测试,并讨论了弹性参数的变化规律以及动静态参数间的关系。随着岩石中泥质含量和孔隙度的增加,波速和杨氏模量均降低。多数情况下,平行层理方向样品的波速、动态杨氏模量和体积模量大于垂直层理方向。随着温度的升高,波速、动态杨氏模量和体积模量都呈下降趋势。随着有效围压的增加,波速、动态杨氏模量和体积模量均呈现增加趋势,而泊松比在饱水时降低、干燥时增加。随着轴向差应力的增加,波速先增后降;对于砂岩,纵横波峰值速度大致在极限强度的80%和50%处。饱水样品的纵波速度和动弹模量明显大于干燥样品,而横波速度与饱水与否无关。动杨氏模量大于静杨氏模量,而动静泊松比间的相对大小关系不明显。
李智武刘树根罗玉宏龚昌明单钰铭刘维国
关键词:地层条件碎屑岩上三叠统侏罗系川东北
四川盆地中部上三叠统排水找气可行性论证被引量:2
2009年
四川盆地中部上三叠统砂岩储层裂缝系统之间在开发动态上表现出相互分隔性,不存在连通范围较大的边底水体,其自生自储的成藏特征决定了裂缝系统中必然气水共存。测试产水井是由于井孔储层位处裂缝系统的含水部位,产水能量主要依靠水体上方的天然气膨胀驱动。低产量排水过程将使裂缝系统中的气水界面按照排水找气理论模式缓慢下降,而高产量排水将使水体上方高流度的天然气尽早突破水体窜入井底产出。建议对川中上三叠统水井开展连续强排水,加大井底与上方天然气的压力差,以较快实现水井变成气水同产井的目的。
沈伟成陆正元李辉龚昌明彭轩
关键词:上三叠统四川盆地中部
四川盆地中南部雷口坡组碳酸盐岩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被引量:16
2009年
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是川中地区的主要产气层段。通过薄片鉴定,对T2l4和T2l3-3及底部T2l1-1亚段碳酸盐岩的成岩作用类型、序列与孔隙类型及其演化模式进行了研究,认为沉积环境、成岩作用、成岩环境共同影响了储集物性。建设性成岩作用有溶蚀作用、混合水白云石化作用;主要的孔隙类型有晶间孔、粒内溶孔(铸模孔)、粒间溶孔。
秦川刘树根张长俊龚昌明赵异华邱文彬汪华
关键词: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成岩作用孔隙演化四川盆地
川中磨溪—龙女寺构造带嘉陵江组天然气成藏机理研究被引量:8
2009年
川中地区磨溪—龙女寺构造带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天然气的成藏机理一直是一个悬而未解的问题。鉴于前人研究确认嘉陵江组天然气来源于深层二叠系烃源岩,该文主要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与盆地模拟相结合的技术对区内二叠系烃源岩的热史进行了恢复,对其成熟度、古流体压力演化进行了研究,进而对运移通道的形成及天然气成藏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建立了磨溪-龙女寺构造带嘉陵江组天然气的成藏模式,总结其成藏规律为:高压驱动、裂缝输导、流体垂向运移、膏盖油裂解气成藏。
徐国盛孟昱璋赵异华龚昌明袁海锋刘军
关键词:运移通道成藏模式成藏规律嘉陵江组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