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兵
- 作品数:11 被引量:42H指数:4
-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环孢素A与环磷酰胺联合激素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疗效比较被引量:18
- 2014年
- 目的对比观察环孢素A(CsA)与环磷酰胺(CTX)联合激素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门诊长期随访的经肾活检确诊的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40例,随机分为CsA组与CTX组各20例,分别给予CsA联合糖皮质激素,CTX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疗程12个月。观察各组治疗前后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血脂、肝、肾功能、血白细胞总数变化及其他不良反应,及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缓解率。结果治疗3、6个月末CsA组的尿蛋白定量、胆固醇水平显著低于CTX组(P<0.05),血浆白蛋白显著高于CTX组(P<0.05),而6个月末时CTX组的血白细胞水平显著低于CsA组(P<0.05),两组的ALT、SC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末及6个月末CsA组的缓解率显著高于CTX组(x2=5.11,P<0.05;x2=4.26,P<0.05)。治疗12个月末两组的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1,P>0.05)。结论与CTX比较,CsA联合激素治疗IMN总体疗效相当,但CsA起效更快,近期疗效更好,不良反应更小。
- 陈忠锋张建伟夏楠楠何兵
- 关键词:环孢素A环磷酰胺激素特发性膜性肾病
- 锁骨下静脉上位置管临床应用分析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总结分析锁骨下静脉上位置管建立中心静脉通路的临床应用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6例锁骨下静脉上位置管建立中心静脉通路及其临床特点,观察置管成功率、置管相关并发症。结果 126例患者置管,一针穿刺成功95例,占75.4%;置管成功114例,成功率为90.5%。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均较低。结论锁骨下静脉上位置管具有安全、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的特点。
- 何兵
- 关键词:锁骨下静脉置管
- 肾活检穿刺病理118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 2013年
- 【摘要】目的探讨肾活检穿刺病理对肾脏病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118例肾穿刺活检患者的病理类型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118例肾穿刺患者中前三位的是:IgA肾病发病率最高,占28.81%;其次为微小病变,占16.10%;第三位是膜性肾病,占14.40%;均无死亡病例发生。结论肾穿刺技术安全,可靠,以原发性肾病为主,糖尿病肾病穿刺率有待提高。
- 张红何兵张勇吴丽红
- 关键词:肾穿刺活检肾脏病理
- 颈内静脉和股静脉置管在血液净化中的应用分析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分析颈内静脉和股静脉置管建立血管通路在血液净化中的应用特点和优缺点。方法通过1 358例次颈内静脉和股静脉留置导管患者的回顾性对照分析,观察两种置管方法的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置管相关并发症等。结果股静脉置管成功率高于颈内静脉置管,颈内静脉置管留置时间长于股静脉置管,颈内静脉置管的一般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股静脉置管。结论颈内静脉和股静脉留置导管都是有效的血液净化通路,各具特点和优缺点,应根据临床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 何兵
- 关键词:血液净化血管通路颈内静脉置管股静脉置管
- 糖尿病肾病患者蛋白尿中C3a致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被引量:5
- 2015年
-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已经成为导致终末期肾脏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主要病因之一.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是DN进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组织学改变,关键环节就是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上皮-间充质细胞转分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研究表明补体C3裂解产物C3a可能是蛋白尿造成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因素之一.
- 陈忠锋夏楠楠何兵
- 关键词: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糖尿病肾病患者C3A蛋白尿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终末期肾脏病
- 活性维生素D联合ARB对早期糖尿病肾病微量白蛋白尿疗效观察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观察活性维生素D联合ARB对早期糖尿病肾病微量白蛋白尿的疗效。方法:选取2011-2013年在本院就诊的45例符合早期糖尿病肾病诊断标准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RB治疗组(A组)、活性维生素D治疗组(B组)、ARB联合活性维生素D治疗组(C组)各15例,各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糖尿病治疗。疗程16周,观察比较各组治疗前后尿微量白蛋白(U-mAlb)、血TGF-β1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16周后,各组尿微量白蛋白、血TGF-β1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联合治疗组尿微量白蛋白、血TGF-β1水平下降最明显(P<0.05)。结论:活性维生素D可以减少早期糖尿病肾病尿微量白蛋白,减轻肾脏纤维化,且联合ARB治疗后疗效更为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陈忠锋张建伟夏楠楠何兵
-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活性维生素DARB微量白蛋白尿
- 血液净化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急性肾损伤的效果分析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 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急性肾损伤患者采用血液净化治疗方案,研究其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5年12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50例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急性肾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的入院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以及试验组,每组2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血液净化治疗.治疗后,对所有患者进行肾功能检测,记录患者肾功能的恢复时间和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发生心率失常的次数以及发生低血压的次数.结果 试验组患者肾功能恢复正常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心率失常发生次数和低血压发生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急性肾损伤患者采用血液净化进行治疗能够使患者的肾功能更快恢复正常,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 陈艳王亚梅肖泽清陆宜莲何兵
- 关键词:血液净化慢性心力衰竭急性肾损伤
- 血清学标志物阴性的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33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探讨血清学标志物阴性的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的临床与病理特点,提高对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的认识,从而避免误诊与漏诊。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乙肝血清学标志物阴性、经活检诊断为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患者的临床与病理资料。结果33例血清学标志物阴性的患者中,29例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4例表现为肾炎综合征;病理类型:经典臆性肾病6例,不典型媵性肾病27例。结论①乙肝血清学标志物并非确诊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的必要条件,血清抗原阴性不能排除HBV—GN的诊断,尤其是肾脏病理类型为不典型膜性肾病的青少年患者;②血清学标志物阴性的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患者临床表现以肾病综合征为主,病理类型以不典型膜性肾病为最多。
- 陈忠锋何兵胡晓舟
- 关键词:肾炎膜性肾病
- 骨化三醇联合缬沙坦治疗IgA肾病的疗效观察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观察缬沙坦联合骨化三醇治疗IgA肾病(IgAN)的效果,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选取肾穿刺活检病理诊断为原发性IgAN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3组,A组口服缬沙坦胶囊,B组口服骨化三醇胶丸,C组口服缬沙坦胶囊+骨化三醇胶丸,疗程16周。检测各组治疗前后24 h尿蛋白、血清肌酐(Scr)、血磷、血钙及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治疗16周后,3组24 h尿白蛋白及TGF-β1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以C组下降最明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治疗前后血清Scr、钙、磷组间及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缬沙坦联合骨化三醇可以减少IgAN患者蛋白尿,效果较缬沙坦或骨化三醇单药优,且对肾功能、血钙、血磷无明显影响;协同降低血清TGF-β1水平可能是作用机制之一。
- 陈忠锋于海英夏楠楠何兵
- 关键词:IGA肾病骨化三醇尿蛋白
- 慢性尿酸性肾病致肾功能损害52例治疗分析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分析慢性尿酸性肾病致肾功能损害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52例慢性尿酸性肾病致肾功能损害患者,采用降尿酸方法,控制血尿酸至正常水平,定期观察肾功能及相关指标的变化,治疗1年后进行疗效统计分析。结果 52例接受治疗的患者,血尿酸(SUA)均显著降低(P<0.05),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肾小球滤过率估算值(eGFR)等肾功能指数明显改善(P<0.05),蛋白尿、血尿亦明显改善(P<0.05)。结论降低血尿酸至合适水平,可有效控制慢性尿酸性肾病致肾功能损害的进展,改善肾功能。
- 何兵
- 关键词:慢性尿酸性肾病肾功能损害血尿酸高尿酸血症别嘌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