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轩
- 作品数:10 被引量:7H指数:2
-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人才基金南京军区医药卫生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基底动、静脉血管痉挛的磁共振对照研究
-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是患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目前仅针对脑动脉痉挛的治疗效果不理想,课题组推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可能存在脑静脉的收缩痉挛。为此,本研究选用新西兰大白兔40只,随机...
- 张子轩戴宗飞邓雪飞陈丹韩卉
- 关键词:下腔出血基底静脉基底动脉静脉血管磁共振
- 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大脑内静脉与基底动脉的磁共振对照被引量:2
- 2012年
- 应用磁共振成像技术对照观察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大脑内静脉和基底动脉管径的变化情况。方法:新西兰兔随机分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组(SAH组)和生理盐水组,于造模前和造模后1、3、5、7、9、11d行磁共振检查,观测大脑内静脉和基底动脉管径的变化。结果:生理盐水组大脑内静脉和基底动脉管径造模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AH组大脑内静脉造模后1d管径明显变细,第3天有所缓解,第5-7天到达高峰,第9-11天逐渐恢复;基底动脉管径造模后第1天无明显变化,第3-5天管径明显变细,第7天缓解,第1l天恢复正常。结论: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大脑内静脉发生痉挛性改变,其发生规律与基底动脉有明显差异。
- 张子轩邓雪飞戴宗飞陈兵高斌夏春华陈丹韩卉
-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大脑内静脉基底动脉磁共振成像
- 基于MR血管成像比较两种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模型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应用MRA对比观察一次注血法和二次注血法制造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模型的差异。方法新西兰兔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5只)、一次注血组(17只)和二次注血组(18只),分别以生理盐水(对照组)及自体动脉血(注血组)注入枕大池。于造模前和造模后1、3、5、7、9、11天行神经功能评分,采用MRA技术观测基底动脉管径的变化情况。结果 3组动物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无明显神经功能损伤,基底动脉管径造模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一次注血组造模后3天神经功能损伤最明显,基底动脉于造模后1天发生收缩痉挛,于造模后3天痉挛达到高峰,管径为造模前的68.18%,后逐渐恢复正常。二次注血组造模后5天神经功能损伤症状最明显,基底动脉于造模后1天发生收缩痉挛,于造模后5天痉挛达到高峰,管径为造模前的56.72%,后逐渐恢复正常。结论兔枕大池二次注血法是制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模型的良好方法;采用MRA技术可活体观测脑血管痉挛。
- 朱友志张禹骆祥伟李大圣莫子张子轩邓雪飞韩卉
-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动物模型磁共振血管成像
- 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大脑深静脉观察
- 目的:经枕大池两次注血法建立兔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应用显微解剖、磁共振成像技术、神经功能评分观察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变化情况。以期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应用枕大池两次注血法建立新...
- 张子轩
-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基底动脉磁共振成像
- 文献传递
- 计算机体层摄影静脉造影评价大脑内静脉的分型
- 2022年
- 目的利用计算机体层摄影静脉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venography,CTV)对大脑内静脉进行分型。方法对36例(72侧)脑深静脉未有明显异常患者的CTV图像进行分析,利用最大密度投影和多平面重建技术,观察大脑内静脉3大属支(透明隔静脉、丘纹静脉和外直静脉)的组成情况,进行相应的分型并分析性别和侧别差异。结果根据透明隔静脉汇入方式将大脑内静脉分为三型:注入静脉角附近(Ⅰ型,81.94%)、注入静脉角后方(Ⅱ型,12.50%)、透明隔静脉缺乏(Ⅲ型,5.56%);根据丘纹静脉的变异情况将大脑内静脉分为三型:正常丘纹静脉(1型,77.78%),丘脑上外直静脉(2型,15.28%),丘脑后外直静脉(3型,6.94%)。其中右侧Ⅲ型大脑内静脉的出现率显著高于左侧,余无性别和侧别差异。结论大脑内静脉属支的不同汇合模式变异大,术前CTV能够准确评价其分型,从而有利于神经外科经侧脑室和第三脑室手术入路的开展。
- 张子轩张子轩王峰王峰朱友余
- 关键词:大脑内静脉术前评价
- 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大脑深静脉的磁共振观察
- 2012年
- 目的建立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模型,观察SAH后大脑深静脉管径的变化,为SAH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及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新西兰兔38只,随机分为SAH组(33只)和生理盐水(normal saline,NS)组(5只)。SAH组采用枕大池两次注血法制作SAH模型,NS组注入等量NS作为对照。SAH组18只、NS组2只兔行显微解剖、动物行为和神经功能观察,其余分别于造模前1 d、造模后5 d行MR颅脑扫描。结果显微解剖示兔脑干腹侧面、侧脑室、四叠体池等部位皆有明显积血。NS组大脑深静脉直径造模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AH组造模前大脑内静脉、基底静脉、大脑大静脉直径为(0.57±0.13)、(0.38±0.08)、(1.33±0.31)mm,造模后分别为(0.42±0.08)、(0.25±0.12)、(1.26±0.31)mm,其中大脑内静脉与基底静脉的直径与造模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兔SAH后大脑深静脉可以发生不同程度的收缩痉挛。
- 戴宗飞邓雪飞张子轩朱友志张禹李大圣骆祥伟莫子韩卉
-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核磁共振
- 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大脑深静脉痉挛的磁共振观察
- 目的:通过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大脑深静脉的磁共振观察,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新西兰兔30只,随机分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组(20只)和生...
- 戴宗飞张子轩邓雪飞陈丹韩卉
- 关键词:下腔出血基底静脉磁共振
- 经鼻蝶入路行斜坡区手术蝶窦斜坡隐窝的CT评价
- 2013年
- 目的:通过对经鼻蝶人路行斜坡区手术斜坡隐窝的CT评价,为术前手术入路的设计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93例患者行头颅螺旋CT扫描,多平面重建后,在正中矢状面上,根据蝶窦、斜坡和垂体的位置关系,评价斜坡隐窝并对其进行分型,比较不同分型患者斜坡不同位置厚度的差异。结果:本组斜坡隐窝出现率为65%(60/93)。该隐窝位于蝶鞍下方(鞍下型)、伸入鞍后(鞍后型)或枕骨基底部(枕型)者分别占13%(12/93)、29%(27/93)和23%(21/93)。无斜坡隐窝型蝶窦共33例(35%),其斜坡各部分均较其它类型蝶窦厚;枕型和鞍后型斜坡隐窝的斜坡上部、中部较其它类型蝶窦薄,枕型蝶窦的斜坡下部较其它类型蝶窦薄。结论:术前利用螺旋CT对斜坡隐窝进行评价有助于经鼻蝶入路行斜坡区手术人路的设计。
- 朱友余方琼陶冶杨见明刘斌张子轩邓雪飞
- 关键词:经鼻蝶入路蝶窦螺旋CT
- 经鼻蝶入路行斜坡区手术中蝶窦和斜坡关系的CT评价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通过对蝶窦和斜坡之间关系的CT评价,为经鼻蝶入路行斜坡区手术入路的设计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30例患者行头颅64层螺旋CT薄层扫描,重建矢状位图像,选取正中矢状面,统计斜坡隐窝的发生率,观测蝶窦面积、斜坡厚度以及蝶窦后方斜坡高度,并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73%的患者斜坡厚度小于6.0 mm,高度在9.0 mm以上。斜坡隐窝的出现率为63%,隐窝存在时斜坡厚度为(1.8±1.1)mm,10%的患者斜坡隐窝不存在的同时,斜坡厚度小于6.0 mm。蝶窦面积与斜坡厚度之间成线性负相关,其中17%的患者蝶窦面积在3 cm2以上的同时,斜坡厚度大于6.0 mm。结论术前对斜坡厚度及斜坡隐窝的CT评价有助于经鼻蝶入路行斜坡区手术入路的设计。
- 方琼江安红庞刚张子轩邓雪飞陶冶杨见明韩卉
- 关键词:经鼻蝶入路术前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