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晋峰
- 作品数:5 被引量:26H指数:3
-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甲磺酸罗哌卡因与盐酸罗哌卡因用于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比较被引量:6
- 2007年
- 目的甲磺酸罗哌卡因和盐酸罗哌卡因在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的比较。方法ASAⅠ-Ⅱ级实施臂丛神经阻滞或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的患者78例(其中4例因操作失误改用全麻),随机分为甲磺酸罗哌卡因组(A组,n=39)与盐酸罗哌卡因组(B组,n=39)。监测血压、心率、SpO2、局麻药毒性反应及不良反应,测定感觉及运动神经阻滞显效及完全阻滞的时间、持续时间。结果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无局麻药毒性反应发生。两组痛觉及触觉的显效时间分别为(5.14±0.82)min和(5.41±1.38)min(P〈0.05),痛觉安全消失时间(20.00±8.74)min和(20.43±8.51)min;A、B组分别有90.32%及87.1%的患者触觉安全消失(P〉0.05)。两组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分别为(5.68±1.73)min和(5.27±1.15)min(P〈0.05);分别有41.94%和35.48%的例数达到完全阻滞的效果(P〉0.05);运动完全阻滞时间分别在(21.88±9.98)min和(15.00±5.35)min(P〉0.05)。术后感觉阻滞持续时间分别为(521.41±162.67)min、(575.86±196.5)min(P〉0.05)。结论甲磺酸罗哌卡因具有与盐酸罗哌卡因相似的安全性、神经阻滞的麻醉效能、作用时效,相似感觉与运动神经分离特点等,能达到满意的麻醉效果,可安全有效的应用于临床神经阻滞麻醉。
- 廖志敏张晋峰张兰罗朝志
- 关键词:甲磺酸罗哌卡因盐酸罗哌卡因神经阻滞麻醉
- 异丙酚局部动脉灌注对缺血再灌注兔脊髓损伤的作用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通过观察脊髓组织中IL-6水平的变化及神经行为学、脊髓病理学改变,探讨异丙酚局部动脉灌注的脊髓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56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4)、生理盐水组(n=26)和异丙酚组(n=26)。通过腹主动脉阻断30min建立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异丙酚组经腹主动脉阻断远端持续泵注50mg/kg异丙酚,生理盐水组则泵入等量生理盐水,复灌0h及2h取L4-6节段脊髓组织测定IL-6水平,复灌48h行动物神经行为学评分,取脊髓观察病理改变。结果复灌后2h异丙酚组和生理盐水组脊髓组织内IL-6水平明显高于复灌0h(P<0.05),生理盐水组各时点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异丙酚组(P<0.05),异丙酚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复灌后48h,异丙酚组截瘫率(30%)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80%)(P<0.05);异丙酚组脊髓前角正常神经元计数〔8.4(4.0~11.5)〕较生理盐水组〔2.2(0~4.3)〕明显增加(P<0.05)。结论腹主动脉阻断30min脊髓组织中IL-6水平明显升高,50mg/kg异丙酚经腹主动脉局部灌注可降低脊髓组织中IL-6水平,降低术后截瘫率,提示异丙酚局部灌注具有明显的脊髓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局部炎性反应有关。
- 林艳君廖志敏张晋峰张兰
- 关键词:异丙酚IL-6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
- 相同剂量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用于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
- 2009年
- 目的:观察相同剂量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用于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择期行单侧下肢手术的患者90例,年龄18~65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3组(n=30):A组给予0.3%的罗哌卡因腰丛36mL、坐骨神经24mL,B组给予0.36%的罗哌卡因腰丛30mL、坐骨神经24mL,C组给予0.4%罗哌卡因腰丛27mL、坐骨神经18mL。分别于给药后2、5、10、15、20、25、30、35min测定下肢的感觉、运动评分以及感觉阻滞的时间和运动阻滞的时间。结果:三组患者阻滞起效时间无明显差别,高容量组完全阻滞的持续时间短于低容量组;高容量低浓度组患者完全阻滞率高于低容量组,但达到完全阻滞时间长于低容量组。结论:在剂量相同时罗哌卡因的浓度和容量会影响腰丛和坐骨神经的阻滞效果;高容量罗哌卡因更有利于达到良好的感觉阻滞。
- 徐宏伟周激张晋峰张翔
- 关键词:罗哌卡因神经阻滞腰丛坐骨神经
- 超声在外周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被引量:11
- 2008年
- 超声实时引导技术已经开始应用于神经阻滞,它通过超声影像学技术来定位目标神经,其最大优点是能够实时观察目标区域的解剖结构。该技术的使用有助于提高神经阻滞操作的成功率和减少并发症。本文综述了超声辅助神经阻滞技术的理论基础、原理、实施以及在周围神经阻滞时的超声成像特征,为在临床中安全有效应用这一技术提供参考。
- 张晋峰张兰
- 关键词:区域阻滞麻醉神经阻滞超声成像
- 异丙酚腹主动脉灌注和静脉输入在兔脊髓组织内药物浓度的比较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测定腹主动脉灌注与静脉输入异丙酚在缺血再灌注脊髓损伤组织内的药物浓度,探讨其可能的作用部位。方法取健康4~6月龄新西兰大白兔46只,体重2.0~2.5kg,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N组,n=10)、异丙酚腹主动脉灌注组(A组,n=18)、异丙酚静脉输入组(V组,n=18)组。建立肾下腹主动脉阻断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A组经腹主动脉阻断远端持续泵入异丙酚(50mg/kg)30min,N组泵入同等容量的生理盐水,V组经静脉持续泵入异丙酚(50mg/kg)30min。测定再灌注即刻A组和V组L4~6节段和T6~8节段的脊髓组织中异丙酚浓度,观察再灌注后48h3组动物的神经行为学评分和组织病理学变化,并计数脊髓前角正常神经元。结果3组在腹主动脉阻断后平均动脉压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其中V组降低幅度最明显,阻断5min后显著低于N组,阻断10min后低于同时间点A组(P<0.05);A组在阻断15min后显著低于N组(P<0.05)。N、A组组内不同时间点心率与基础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组于阻断期间心率增加明显,于阻断15min开始心率明显高于同时间点的N组和A组(P<0.05)。A组与N组间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L4~6节段脊髓组织异丙酚浓度为(26950.5±30242.3)ng/g,显著高于T6~8节段的(3587.4±2479.3)ng/g、V组L4~6节段的(3045.9±2252.9)ng/g及T6~8节段的(3181.1±1720.9)ng/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行为学观察显示,A组动物术后截瘫率为30%,明显低于N组的80%和V组的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V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脊髓前角正常神经元计数为8.4(4.0~11.5),明显多于N组的2.2(0~4.3)和V组的1.9(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V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丙酚腹主动脉灌注较静脉输入能获得更高的靶器官药物浓度,对缺血再灌注损伤脊髓具有更好的保护作用。
- 林艳君廖志敏张晋峰张兰
- 关键词:异丙酚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