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军华 作品数:37 被引量:231 H指数:10 供职机构: 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蛋白激酶B、Caspase-9通路活化对胃癌细胞生长及化疗敏感性的影响 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B(PKB)、Caspase-9信号通路活化对胃癌细胞生长的影响及其与胃癌细胞对足叶乙甙化疗敏感性的关系。方法分别用足叶乙甙、足叶乙甙和PKB通路特异性抑制剂Wortmannin在不同时间段处理胃癌肿瘤细胞SGC7901后,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法检测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流式细胞仪检测肿瘤细胞的凋亡情况,非放射性免疫沉淀法检测PKB活性,Western-blot法检测Caspase-9磷酸化程度和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足叶乙甙对SGC7901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能明显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但在12 h时,其增殖抑制作用和凋亡诱导作用较6 h时均明显降低,细胞对足叶乙甙敏感性降低,24 h时有所上升。足叶乙甙作用SGC7901后PKB活性逐渐增强,Caspase-9活性和Caspase-3表达12 h时明显降低。加用Wortmannin预处理后,PKB活性明显降低,Caspase-9活性和Caspase-3表达呈上升趋势,12 h时上升最明显;足叶乙甙对SGC7901的增殖抑制作用和凋亡诱导作用持续增强,肿瘤细胞对足叶乙甙持续较高敏感性。结论蛋白激酶B、Caspase-9信号通路活化可促进胃癌细胞生存,降低其化疗敏感性,特异性的PKB通路抑制剂可增强胃癌细胞的化疗效果。 李军华 于皆平 于红刚 刘晋 罗和生关键词:蛋白激酶B 胃癌细胞 化疗敏感性 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特异性抑制剂SB203580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血清IL-6和IL-1β的影响 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观察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特异性抑制剂SB203580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血清IL-6和IL-1β的影响,探讨p38MAPK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45只健康SD大鼠随机均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SB203580组。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制备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鼠肠组织活化转录因子2(p-ATF2)表达,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白介素-6(IL-6)和白介素-1β(IL-1β)表达水平,并观察肠道大体形态和组织学改变;同时分析p-ATF2水平与IL-6及IL-1β含量的关系。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肠组织p-ATF2水平、血清IL-6及IL-1β含量显著增高(P<0.05),SB203580组p-ATF2表达与血清IL-6、IL-1β水平均明显低于结肠炎模型组(P<0.05),p-ATF2水平与IL-6及IL-1β含量呈正相关(P<0.05)。结论 p38MAPK抑制剂SB203580通过下调p-ATF2活性及IL-6、IL-1β表达,对TNB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起保护作用。 李军华 周薇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白介素-1Β 核因子-κB在大鼠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肠组织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29 2003年 目的:观察大鼠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肠组织核因子-κB(NF-κB)及TNF-α、ICAM-1的表达,探讨NF-κB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制备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设正常组、生理盐水组及轻、重模型组共4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肠组织NF-κB、TNF-α和ICAM-1表达,生化方法检测MPO含量,并分析NF-κB活性与肠道病理损伤指数、MPO含量、TNF-α及ICAM-1表达的关系.结果: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组织中NF-κB活性,TNF-α、ICAM-1表达及MPO含量较正常组及生理盐水组显著增高(NF-κB:52.14±9.81、30.26±10.20,60.73±13.41、45.24±10.86vs13.31±4.76、16.95±6.83,11.61±4.85、14.10±5.76;TNF-α:74.50±11.20、48.11±5.95,84.09±14.52、53.40±8.79vs16.99±5.48、20.04±6.76,10.13±1.79、16.03±6.21;ICAM-1:68.15±7.25、44.34±7.54,77.69±8.09、47.01±8.82vs15.34±4.03、17.50±6.95,10.33±2.38、13.41±4.91;MPO:1.69±0.11,0.71±0.06vs0.39±0.07,0.31±0.08;P<0.01),且在病情严重组增高尤为明显.NF-κB表达水平与TNF-α和ICAM-1阳性细胞密度、MPO含量、肠道病理损伤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9304,0.8680,0.6865,0.9292,0.8462;P<0.001或P<0.005).结论:NF-κB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李军华 于皆平 何小飞 徐细明关键词:核因子-ΚB 溃疡性结肠炎 肠组织 雷公藤多甙对大鼠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脂质过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 2003年 目的:探讨雷公藤多甙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UC)肠道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三硝基苯碘酸(TNBS)制备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将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生理盐水组及雷公藤多甙组四组。雷公藤多甙与生理盐水以灌胃的方式给药。分别观察各组大鼠结肠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脂质过氧化物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同时对结肠组织进行大体形态损伤及光镜下组织学损伤评分。结果:溃疡性结肠炎组的SOD及GSH-Px活性显著低于正常组(P 李军华 何小飞 徐细明 於亮亮关键词:雷公藤多甙 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 脂质过氧化损伤 超声内镜联合CT对胃间质瘤的临床诊断价值 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评价超声内镜联合C T对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s,GST)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胃镜检查发现胃隆起性病变的病例同时行超声内镜及CT检查,将超声内镜和CT检查的诊断结果与手术后组织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27例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中,直径<3cm为11例,超声内镜诊断率为85.2%,CT诊断率为62.7%;直径为3-5cm为9例,超声内镜诊断率为68.4%,CT诊断率为76.2%;直径>5cm为7例,超声内镜诊断率为59.2%,CT诊断率为83.7%,同时行超声内镜及CT检查诊断率为95.3%.结论:超声内镜联合CT检查是胃间质瘤的最佳诊断方法. 刘长青 谭诗云 李军华 刘坤关键词:超声内镜 CT 胃间质瘤 经双钳道胃镜ESD治疗胃食管黏膜下肿瘤21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经双钳道胃镜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食管黏膜下肿瘤(SMT)的临床价值。方法对胃镜和超声胃镜检查发现的来源于黏膜层以下的肿瘤经双钳道治疗胃镜行ESD治疗,术后定期随访,观察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21例病例均完整剥离病灶,病灶平均直径为1.8±0.6cm,ESD手术平均时间为65.0±18.5min。术中出现1例穿孔,穿孔率为4.8%,未出现大出血。术后成功随访19例,平均随访时间为6.5月(3~9月),所有随访病例手术创面均完整愈合,未见病灶残留及复发。结论 ESD是治疗胃食管黏膜下肿瘤的有效办法,经双钳道胃镜操作可降低操作难度,有推广价值。 周薇 李军华关键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黏膜下肿瘤 荆门地区心房颤动并缺血性脑卒中高危因素分析 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分析心房颤动(房颤)并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荆门地区40岁以上的居民进行整体随机抽样调查。共有房颤患者156例,房颤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2例。对每例房颤患者均进行问卷调查,采血进行实验室检查以及心脏彩超检查,并了解用药情况。结果:平均年龄、>70岁患者比例、血总胆固醇浓度、高血压发病率、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在脑卒中及非脑卒中两组房颤患者中有统计学差异。说明年龄>70岁、血脂异常、高血压、左心房增大、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未抗栓治疗是房颤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的高危因素。结论:有效控制各种高危因素,根据房颤危险分层选用相应的抗栓治疗药物,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可能会减少荆门地区居民房颤并发脑卒中的发生。 孔祥辉 胡迎富 刘丹 卢志刚 李军华关键词:心房颤动 脑卒中 抑制高迁移率族蛋白1表达逆转肝癌细胞Bel-7402/ADM耐药机制研究 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研究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对多柔比星(ADM)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其在肝癌细胞化疗耐药逆转中的作用。方法建立肝癌细胞耐药株模型Bel-7402/ADM,采用HMGB1小干扰RNA(siRNA)转染肝癌耐药细胞株,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转染前后多柔比星对BEL-7402/ADM的半抑制浓度(IC50),流式细胞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采用qRT-PCR检测HMGB1 mRNA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检测HMGB1、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AGE)、核因子-κB(NF-κB)亚单位p-P65和Bcl-2蛋白表达,Caspase活性检测试剂盒检测Caspase-9和Caspase-3活性。采用SPSS 22.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多组间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多重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HMGB1 siRNA转染后的BEL-7402/ADM细胞HMGB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下降,与对照组、Si-NC组相比表达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42±0.06 vs 1.00±0.15、1.04±0.22,P=0.004、P=0.003;0.11±0.02 vs 0.33±0.03、0.30±0.02,P<0.001、P<0.001)。与对照组、Si-NC组相比,HMGB1 siRNA组细胞中RAGE(0.39±0.02 vs 0.51±0.03,P=0.014;0.39±0.02 vs 0.51±0.07,P=0.014)、p-P65(0.32±0.04 vs 0.74±0.05,P<0.001;0.32±0.04 vs 0.76±0.06,P<0.001)和Bcl-2(0.50±0.05 vs 1.18±0.09,P<0.001;0.50±0.05 vs 1.06±0.10,P<0.001)蛋白表达下降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HMGB1 siRNA组Caspase-9和Caspase-3酶活性高于对照组、Si-NC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3.17±0.38 vs 0.58±0.09,P<0.001;3.17±0.38 vs 0.53±0.11,P<0.001;3.42±0.40 vs 0.68±0.11,P<0.001;3.42±0.40 vs 0.69±0.09,P<0.001)。转染HMGB1 siRNA后,BEL-7402/ADM对多柔比星的敏感性增强,IC50从4.05μg/mL下降至1.04μg/mL;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相比,转染HMGB1 siRNA组多柔比星对BEL-7402/ADM细胞凋亡诱导作用也增强,不同浓度下HMGB1 siRNA组凋亡率与对照组、Si-NC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17.63±4.52 vs 5.46±0.63,P<0.001;17.63±4.52 vs 5.50±0.61,P<0.001;65.19±5.46 vs 29.73±6.12,P<0.001;65.19±5.46 vs 32.11±4.31,P<0. 周薇 高丹丹 李军华关键词:高迁移率族蛋白1 肝癌 化疗耐药 多柔比星 小干扰RNA 大蒜素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bcl-2、Bax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1 2003年 目的 :观察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淋巴细胞凋亡及其调控蛋白bcl 2和Bax的表达及大蒜素对其的影响 ,探讨大蒜素对溃疡性结肠炎肠黏膜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SD大鼠 4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三硝基苯磺酸组 (TNBS组 )、三硝基苯磺酸 + 0 .9%氯化钠注射液组 (TNBS +NS组 )、三硝基苯磺酸 +大蒜素组 (TNBS +Alc组 )共 4组 ,每组 12只。用TNBS 15 0mg·kg 1 灌肠建立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 ,第 2天开始 ,TNBS +NS组和TNBS +Alc组分别以 0 .9%氯化钠注射液 4mL·d 1 、大蒜素 3 0mg·kg 1 ·d 1 对其进行灌胃 ,qd ,至 3周后处死动物。利用DNA缺口末端标记技术 (TUNEL法 )和bcl 2、Bax蛋白免疫组化染色 ,分别检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组织中的淋巴细胞凋亡和淋巴细胞bcl 2和Bax的表达 ,并观察肠管大体形态和组织学改变。结果 :与TNBS组及TNBS +NS组相比 ,TNBS +Alc组中淋巴细胞凋亡增加 (P <0 .0 1) ,bcl 2表达阳性淋巴细胞减少 (P <0 .0 1)。损伤指数明显下降 (P <0 .0 1)。结论 :大蒜素可以通过促进淋巴细胞凋亡而对TNB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黏膜有保护作用。 徐细明 于皆平 何小飞 李军华 於亮亮关键词:大蒜素 淋巴细胞 细胞凋亡 BCL-2 BAX 快速诊断小儿败血症的方法学建立及临床应用 何永贵 阳正涛 雷中劲 舒春明 王沛 李军华 饶春恺 余虹凌 由湖北省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王沛主持完成的课题“快速诊断小儿败血症的方法学建立及临床应用”,首先建立了DNA原位杂交和PNA原位杂交的技术(酶与荧光标记),用DNA原位杂交技术可直接鉴定白细胞中细菌的种类,用DNA原位杂交...关键词:关键词:小儿败血症 临床诊断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