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
- 作品数:36 被引量:96H指数:5
- 供职机构: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小麦盐胁迫响应相关ERF基因的分离和初步验证被引量:4
- 2021年
- 隶属于AP2/ERF超家族的乙烯响应因子(ERF)是植物抵御盐胁迫过程中的一类重要基因,为了减轻盐渍土地对小麦产量的负面影响,本研究从小麦全基因组中分离了AP2/ERF超家族,根据聚类结果和结构特征从中鉴定出96个ERF家族成员,在A、B、D基因组中共有229个拷贝序列;通过聚类分析和转录组数据分析筛选出13个与已克隆耐盐ERF基因相似性高或受NaCl诱导的TaERF成员,随后利用小麦抗感材料验证13个TaERF成员在受250 mmol·L^(-1)NaCl处理后的表达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显示,TaERF27、TaERF35、TaERF55和TaERF64在耐盐材料CH7034中受NaCl胁迫后显著上调,而在盐敏感品种SY95-71中无明显变化,推测其可能为盐胁迫响应基因;组织特异表达和启动子调控元件分析结果显示这4个基因在CH7034苗期根和叶中均具有较高的表达水平,并且每个基因起始密码子前2000 bp区域内包含脱落酸、水杨酸和茉莉酸等多种植物激素响应元件,推测它们可能参与植物多种非生物胁迫信号转导通路。本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植株应对非生物胁迫的分子机制,并为小麦品种耐盐性改良提供了参考基因。
- 李世姣张晓军乔麟轶贾举庆常利芳张树伟畅志坚李欣
- 关键词:小麦盐胁迫
- 57份小麦微核心种质苗期耐盐鉴定及分子标记评价被引量:3
- 2022年
- 为了进一步发掘小麦耐盐种质并将其应用于分子育种,为其高效利用提供分子辅助选择依据,以耐盐品种旱选10号与盐敏感品种中国春作为对照,通过苗期耐盐指数(Salt injury index,SI)对57份小麦微核心种质进行表型鉴定,同时利用已报道的24个耐盐性状相关分子标记对其进行标记。结果表明,在250 mmol/L NaCl溶液胁迫后,供试种质的盐害指数呈正态分布,表现为高感、敏感、中耐、耐盐、高耐的种质分别有5、21、24、6、1份,其中,评价等级为耐盐及以上(SI<40.00%)的种质有带芒红麦、黄瓜先、半截芒、小偃6号、兴义4号、Atlas 66和尚麦等7个品种,且带芒红麦、黄瓜先和半截芒的耐盐性明显高于对照旱选10号(SI=30.00%),尤其是带芒红麦为高耐种质(SI=14.24%);Xcfd9在供试种质中具有a、b、c等3种标记型,对应的种质平均盐害指数分别为49.59%(中耐)、57.06%(中耐)和64.74%(盐敏感),存在显著差异(F>F_(0.05),P=0.04),表明Xcfd9与供试种质耐盐性存在紧密相关,且a型或b型标记型在研究筛选出的7份耐盐种质中均存在。
- 宋楠陈家婷郭慧娟常利芳张树伟陈芳李欣张晓军畅志坚乔麟轶
- 关键词:微核心种质耐盐分子标记
- 苗期冷冻法快速鉴定小偃麦衍生系的抗寒性
- 2022年
- 小麦是一种喜凉作物,但也容易受到寒害的威胁,利用近缘物种进行抗寒性改良是拓宽小麦遗传基础的有效方法。为了建立一种室内快速鉴定小麦苗期抗寒性强弱的方法,为小麦抗寒种质筛选服务,也为小麦抗寒育种及遗传研究提供新的种质资源,试验以苗期冷冻成活率为指标,结合田间越冬性调查,对29份源于中间偃麦草或长穗偃麦草的小偃麦衍生种质进行了抗寒性鉴定。结果表明,采用室内冷冻法可获得具有显著差异的抗寒性结果,试验材料的抗寒系数在0.77%~100%均有分布,其中有4份材料的苗期抗寒系数大于90%,分别为16W16-1、CH15132、CH7034、CH1677,其具有优良的苗期抗寒性。越冬性鉴定结果表明,田间冻害等级最大为6级,最小为2级,变异系数为31.04%;对田间冻害等级与室内冷冻成活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二者的相关系数为-0.906,呈极显著负相关,表明采用室内冷冻法可有效鉴定小麦品种的抗寒性。抗寒系数与产量性状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抗寒系数可显著影响品种的产量及其相关性状,且与产量呈正相关。
- 郭慧娟常利芳乔麟轶李欣李欣陈芳贾举庆贾举庆张晓军
- 关键词:抗寒性苗期偃麦草
- 57份小麦微核心种质条锈病和叶锈病成株期抗性评价被引量:2
- 2023年
- 条锈病和叶锈病是严重威胁我国小麦生产的两种主要病害。为了挖掘与利用抗病资源,以改良我国小麦品种的抗病性,利用人工接种的方法对我国小麦微核心种质中的57份材料分别进行了条锈病与叶锈病成株期抗性评价。结果表明,具有条锈病成株抗性的材料有35份,具有叶锈病成株抗性的材料有27份。兼抗2种病害的材料有14份,占全部材料的24.6%。在所有抗病材料中,对条锈免疫或近免疫的有9份,对叶锈免疫或近免疫的有10份,对2种病害的抗性都达到近免疫或高抗的材料有3份,分别为梭条红麦、郑引4号和浙麦1号。本研究不仅为抗条锈和叶锈病育种提供了有价值的抗源材料,也为深入研究我国小麦微核心种质提供参考。
- 阎晓涛张树伟郑军郭慧娟李欣乔麟轶陈芳常利芳张晓军
- 关键词:小麦微核心种质条锈病叶锈病
- 盾壳霉产几丁质酶培养条件的研究被引量:4
- 2006年
- 通过在SMCS培养液中加不同的碳源、氮源以及双碳源,改变培养时间、温度及培养液的pH值,研究了盾壳霉产几丁质酶的培养条件。结果表明:盾壳霉接种在改良的SMCS液体培养基中置于恒温摇床(200 r·min^1.20℃)上培养15 d,可诱导产生大量的几丁质酶。改良的SMCS培养液配方:KH_2PO_4680 mg,K_2HPO_4870 mg,KC1200 mg,NH_4NO_3lg,MgSO_4·7H_2O_200 mg,CaCl_2 200 mg.FeSO_4 2 mg.znSO_4 2 mg,MnSO_4 2mg,葡萄糖5 g,几丁质5 g,加水1000 mL,调pH值到6.5。
- 马丽娜高俊明李欣
- 关键词:盾壳霉几丁质酶
- 小麦抗条锈基因Yr69的连锁标记开发被引量:3
- 2022年
- 抗条锈病基因Yr69对我国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小种具有广谱抗性,在小麦抗条锈病育种中具有重要价值。为提高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的效率,加快Yr69在小麦抗病育种中的应用,本研究利用条锈菌小种CYR34对包含340个小麦家系的‘Taichung29/CH7086’F9代RIL(Recombinant inbred line)群体进行接种鉴定,并利用BSA-SNP(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技术对其抗条锈病基因进行了重新定位。抗病鉴定结果显示,RIL群体中抗感病家系的数量呈双峰分布,‘CH7086’的条锈病抗性受一个主效位点控制。BSA-SNP基因分型结果表明,多态性SNP主要集中于小麦2AS染色体末端0~30 Mb的染色体区段。在该基因组区段开发了208个SSR分子标记,利用抗感病小群体从中筛选到14个与Yr69连锁的分子标记。利用14个标记对340个RIL家系进行PCR扩增和分子作图,将Yr69定位于2AS111和2AS171之间约7.76 Mb的染色体区段,两侧连锁标记2AS111、2AS171与Yr69的连锁距离均为0.4 cM,并获得2个与Yr69共分离的分子标记2AS117和2AS127,可用于Yr69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 杨文静乔麟轶李欣李欣陈芳张树伟常利芳贾举庆贾举庆张晓军
- 关键词:小麦SNP抗条锈病基因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 一种与小麦耐盐性相关的SNP分子标记及应用
- 本发明涉及植物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与小麦耐盐性相关的SNP分子标记及应用;所述SNP分子标记的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SNP位点位于SEQ ID NO.1的起始密码子ATG上游247bp处;所述SNP位点...
- 乔麟轶 张晓军李欣 郭慧娟 陈芳 常利芳 张树伟 畅志坚
- 盾壳霉几丁质酶和葡聚糖酶酶动力学性质初步研究被引量:3
- 2007年
- 盾壳霉几丁质酶和葡聚糖酶酶动力学性质研究表明:几丁质酶和葡聚糖酶的酶促反应,在本试验计量范围内,其反应速度与酶量和底物浓度均呈正相关,但两种酶促反应适宜的温度和pH值有较大差。几丁质酶降解几丁质的最适反应温度为50℃,最适pH值为8.0,葡聚糖酶降解葡聚糖的最适反应温度为60℃,最适pH值为3.0。
- 李新凤高俊明马丽娜李欣王建明
- 关键词:盾壳霉核盘菌几丁质酶葡聚糖酶动力学性质
- 番茄内生放线菌ts-6及其次生代谢产物对番茄灰霉病的防病效果被引量:6
- 2007年
- 测定了番茄内生放线菌ts-6对灰葡萄孢菌的拮抗作用及其防病效果,结果表明:对峙培养时ts-6菌株对灰葡萄孢菌菌丝生长有明显的拮抗作用,培养7d后可形成直径30mm的抑菌圈,抑菌带宽度达12mm。显微镜下可见抑菌圈边缘菌丝体畸形膨大,分隔、分枝增多,部分菌丝顶端膨大呈泡囊状,有的泡囊破裂、原生质外泄t。s-6菌株胞外分泌物对灰葡萄孢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抑制试验说明,其胞外分泌的拮抗物质中既有能耐高温的抑菌物质,又有遇高温易失活的抑菌物存在。离体和温室防治试验说明,ts-6菌株培养液对灰霉病的防效显著高于菌悬液和无菌滤液。挑战接种间隔期为24h时,无菌滤液的防治效果高于菌悬液;挑战接种间隔期为48h时,菌悬液的防治效果高于无菌滤液。
- 高俊明李新凤马丽娜李欣王建明
- 关键词:番茄内生放线菌灰葡萄孢菌
- 小偃麦衍生系萌发期和成株期抗旱性综合评价被引量:4
- 2023年
- 干旱是影响小麦高产稳产的最突出因素之一。筛选优异抗旱种质资源、培育抗旱品种,对小麦育种及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分别在种子萌发期和成株期对180份小偃麦高代稳定衍生系进行了抗旱性鉴定,通过测定根长、生物量以及产量相关性状,结合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分析和相关分析对其不同生育时期的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时期的干旱胁迫均导致抗旱相关指标的显著降低,种子萌发期以叶鲜重、根鲜重、苗高和最大根长降低最多,成株期以株高、单株产量降低最多。不同生育时期各测定指标的抗旱系数分布均有明显差异。种子萌发期和成株期的综合抗旱评价D值之间相关性不显著,成株期抗旱综合评价D值与单株产量、萌发期最大根长和叶干重抗旱系数呈显著相关。基于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分析的抗旱性综合评价D值划分小偃麦衍生系的抗旱等级,其中萌发期有24份、成株期有28份衍生系均为极强抗旱型。综合评价筛选出11份在萌发期和成株期均表现较强抗旱性的小偃麦衍生系,可以作为小麦抗旱育种及遗传研究的优异种质资源。
- 常利芳乔彦玮陈芳乔麟轶郭慧娟李欣张树伟畅志坚张晓军
- 关键词:抗旱性隶属函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