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庆如
- 作品数:5 被引量:130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 生产动态和油藏静态结合研究剩余油分布的理论与方法被引量:27
- 2006年
- 剩余油的分布受控于油藏静态与生产动态,动、静结合研究剩余油的方法就是从动、静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并建立评价体系,从而综合评价油藏的剩余油分布状况。静态的研究着重于沉积微相及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而动态的研究着重于研究水淹情况的变化,并分析来水突进的方向;结合的办法采用灰色关联法。利用12个动、静态评价因子,通过对西江30-2油田边、底水油藏建立评价体系,采用这种评价方法,可以发现其评价效果较好。在综合评价过程中,主控因素可能并不仅仅为一个,应根据不同油藏采用合理方法选取恰当的主控因素,以达到有效评价剩余油的分布。
- 李胜利于兴河高兴军张志杰王庆如梁卫周锦
- 关键词:剩余油分布灰色关联法
- 流花11-1油田礁灰岩油藏储层非均质性及剩余油分布规律被引量:37
- 2005年
- 结合流花11-1油田的岩芯、测井、地震、开发动态等资料总结了礁灰岩油藏沉积、成岩及构造等因素造成的储层非均质特征,引入的储层非均质综合指数,可更快速、直观地揭示了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分析了控制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地质因素和开发因素。根据储层非均质性的综合研究成果,指出了剩余油潜力区;在潜力区部署的侧钻井生产情况较好,研究成果得到了验证。该研究思路对类似油田储层非均质性的表征与剩余油分布的预测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 岳大力吴胜和林承焰王庆如岳继晖衡立群
- 关键词:剩余油生物礁储层非均质流花11-1油田
- 礁灰岩储层渗透率确定方法被引量:11
- 2003年
- 流花 11 1油藏生物礁灰岩的储层储集空间以孔隙型和溶洞—微裂缝—孔隙型为主 ,孔隙结构呈双峰分布。采用岩心渗透率对测井和地震渗透率逐级刻度的方法 ,确定了 5m× 5m三维地震分布范围的孔隙渗透率。然后利用反映地下储层的动态测试渗透率刻度地震孔隙渗透率 ,得到非单重介质渗透率 ,从而得到了既具有地震资料广泛分布特点又具有准确体现地下储层流体渗流特征的非单重介质渗透率地质模型。生产动态分析和油藏数值模拟证实非单重介质渗透率比孔隙渗透率能够更好地反映地下储层流体的渗流特征 ,在油田开发和剩余油分布研究中应用效果更好。
- 侯连华吴锡令林承焰王庆如岳大力
- 关键词:流花11-1油田渗流特征地质模型
- 礁灰岩油藏隔夹层控制的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被引量:35
- 2005年
- 珠江口盆地流花11-1油田是底水驱动的块状生物礁油藏,已处于油田开发中期,礁灰岩油藏内部的隔夹层是影响开发效果的因素之一,也是剩余油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根据岩心、测井、地震、开发动态等资料,将该油田生物礁储集体中隔夹层划分为4类,分析隔夹层的成因及分布特征,揭示了隔夹层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在综合分析油藏动、静态因素的基础上,主要根据隔夹层的研究成果,指出了剩余油潜力区,并在潜力区部署了侧钻井位,实际生产与研究结果一致,取得了明显效果。
- 岳大力吴胜和林承焰王庆如李燕衡立群
- 关键词:隔夹层剩余油生物礁
- 流花11-1油田礁灰岩油藏沉积-成岩演化模式被引量:33
- 2005年
- 南海流花11-1油田发育生物礁、生物滩两种沉积相类型,并可细分为珊瑚藻礁、珊瑚礁、珊瑚藻-珊瑚礁、有孔虫滩、生物碎屑滩及珊瑚藻屑-有孔虫滩6种沉积微相。岩心观察及薄片鉴定结果表明,生物礁体在海底成岩环境、大气淡水成岩环境及区域地下水-埋藏成岩环境中发生的成岩作用包括粘结、溶解、胶结、压实-压溶、重结晶、白云化及“白垩化”作用等。结合沉积相分析结果及成岩作用各个阶段对储集性能的影响,将礁灰岩油藏沉积-成岩演化过程划分为8个时期:Ⅰ期成礁、早期暴露-溶蚀、Ⅱ期成礁、中期暴露-溶蚀、早期成藏、晚期溶蚀、晚期成藏及区域地下水溶蚀。这种特有的演化模式形成了垂向上的8层储层结构,即4个高孔渗段和4个中-低孔渗段间互沉积,4个中-低孔渗段A,B2,C及E段以胶结作用为主,岩性相对致密,隔夹层广泛发育;生物礁体暴露过程中,处于渗流环境的B1,B3及D段由于溶蚀作用形成高孔渗段,区域地下水进一步溶蚀和“漂洗”形成的高孔渗段F段为水层。
- 岳大力吴胜和林承焰王庆如衡立群李燕
- 关键词:生物礁储集层成岩作用沉积微相流花11-1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