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明伟
- 作品数:20 被引量:136H指数:7
- 供职机构:广州市荔湾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广州市荔湾区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2013年广州市荔湾区登革热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7
- 2014年
- 目的分析广州市荔湾区2013年登革热疫情流行病学特征,探讨预防控制措施。方法对各医院报告的荔湾区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采集病例血液样本开展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测,并划定疫点进行蚊媒调查和病例搜索。结果广州市荔湾区2013年报告本地登革热病例781例,发病率为86.95/10万,无死亡病例;流行季节为7月下旬至11月下旬,高峰为9月下旬至11月上旬;男女性别比1∶1.14;发病年龄最大92岁,最小2岁,以中青年为主。全区疫情以城乡结合部为主,随后向老城区扩散,最后波及21个行政街,有8个较大暴发点;病毒型别主要为登革Ⅰ型。结论2013年荔湾区发生登革热大流行,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疫情主要发生在城乡结合部。病媒控制不理想是疫情扩散的主要原因。荔湾区存在不利于登革热防控的自然和社会因素。
- 杨丽莉景钦隆曾伟锋王敏蔡明伟杨翠辉何国宽范健文
- 关键词:登革热登革病毒流行病学
- 2013—2018年广州市荔湾区流行性感冒流行特征及病原学分析被引量:17
- 2019年
- 目的 掌握广州市荔湾区2013—2018年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简称流感)病例及病原学的流行特征,为制定流感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荔湾区2013—2018年流感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13— 2018年广州市荔湾区共报告流感7 585例,其中2018年最高为2 691例,发病率283.26/10万;2013年最低,仅有528例,发病率57.78/10万。流感流行趋势每年出现1~2次流行高峰,高峰季节为春季和冬季;男女性别比1.2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年龄以0~<5岁和5~<15岁组为主;职业以散居儿童、学生和幼托儿童为主,年龄和职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共检测流感样病例(influenza-like cases, ILI)咽拭子标本总数 6 110 份,其中,流感病毒阳性标本总数564份,阳性率9.23%;每年可有1~2次检出高峰,高峰季节为春季和冬季。流感病毒型别呈现新甲H1型、季H3型和B型交替流行趋势。结论 广州市荔湾区流感防控重点人群是15岁以下的散居、托幼儿童和中小学生,防控重点季节为春季和冬季。据此预测,2019年则需重点防控新甲H1型(A型)流感病毒。
- 李海黄小倩蔡明伟杨翠辉王敏
- 关键词:流感
- 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引起的广州市荔湾区本土疫情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25
- 2021年
-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B.1.617.2(Delta)变异株引起的广州市荔湾区本土疫情流行特征,为Delta变异株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和广州市荔湾区CDC,收集2021年5月21日至6月18日广州市荔湾区新冠病毒感染者(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相关信息。采用频数(构成比)、直方图、百分比堆积面积图等对本次Delta变异株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并应用潜伏期、动态再生系数(Rt)估计进行分析。结果截至6月18日广州市荔湾区累计报告新冠病毒感染者127例,年龄范围2-85岁,<18、18-59和≥60岁年龄组分别占18.9%(24/127)、43.3%(55/127)和37.8%(48/127)。男女性别比为1∶1.35(54∶73);职业以离退休人员32.3%(41/127)、家务及待业18.1%(23/127)和学生16.5%(21/127)为主;主要集中在荔湾区的白鹤洞街道(70.1%,89/127)与中南街道(23.6%,30/127);Delta变异株的中位潜伏期6(范围:1-15)d;临床分型以普通型(64.6%,82/127)为主;基本再生系数(R0)=5.1,Rt先上升后下降,最高达7.3;传播方式以密闭空间为主,具有明显的家庭聚集性,主要传播场所为家庭(26.8%,34/127)、餐馆(29.1%,37/127)、小区(3.9%,5/127)和市场(3.1%,4/127)。密切接触者筛查(66.1%)和社区排查(33.1%)是发现感染者的主要途径。结论本次疫情新冠病毒Delta变异株的传染性较强,广州市荔湾区本土疫情具有明显的家庭聚集性,新冠病毒感染者以18-59和≥60岁年龄组为主。
- 李文艳杜志成王莹林晓陆龙方强张万方蔡明伟徐琳郝元涛
-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
- 广州市荔湾区2014年登革热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8
- 2015年
- 目的分析广州市荔湾区2014年登革热疫情流行病学特征,探讨预防控制措施。方法对各医院报告的辖区内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采集病例血液样本开展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测;并划定疫点进行蚊媒调查和病例搜索。结果广州市荔湾区2014年报告本地登革热病例4 467例,发病率为497.33/10万,1例死亡病例;流行季节为7月上旬—12月中旬,高峰为9月中旬—10月中旬;男女性别比1:1.05;发病年龄最大为92岁,最小为9 d,以中青年为主。疫情覆盖全区22个行政街175个居委;病毒型别为登革Ⅰ型和Ⅱ型并存,以Ⅰ型为主。结论 2014年荔湾区发生高强度的大规模登革热流行,持续时间长,范围覆盖全区。该区存在不利于登革热防控的自然和社会因素。病媒控制不理想是疫情扩散的主要原因。
- 杨丽莉景钦隆杨翠辉蔡明伟王敏曾伟锋
- 关键词:登革热登革病毒流行病学
- 广州市荔湾区2005-2017年轮状病毒腹泻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了解广州市荔湾区2005-2017年轮状病毒(HRV)腹泻病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荔湾区2005-2017年HRV腹泻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荔湾区2005-2017年报告HRV腹泻病3 068例,占其他感染性腹泻的36.58%;HRV腹泻病与其他感染性腹泻年发病变化趋势呈基本一致态势;HRV腹泻病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集中在10月至次年1月;每年HRV腹泻病发病率均排前列的是东漖街、海龙街和桥中街;HRV腹泻病发病最高为散居儿童,其次是幼托儿童;发病年龄段主要分布在5岁以下。结论:HRV腹泻防控工作应在加强HRV监测与预防接种的基础上,于秋冬季提高对城乡结合地区的5岁以下散居儿童防控力度。
- 蔡明伟杨翠辉王敏李海
- 关键词:轮状病毒腹泻流行病学
-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5
- 2012年
- 目的了解MRSA医院感染的情况,分析引起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细菌的抗生素耐药谱。方法于2012年1月~2012年5月在本院收集分离出的不重复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分离出来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抗生素药敏试验。采用自行设计调查表,收集患者在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前病案资料,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分离的83株金黄色葡萄球菌,33株(39.8%)为MRSA,红霉素、克林霉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及复方新诺明在MRSA菌株的耐药情况更为严重(P值分别为0.009,0.006,0.018,0.021,0.022)。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住院时间超过10d、至少使用3种抗生素、深静脉插管、一年前曾经住院、住院时有皮肤软组织感染、住院时发生菌血症、住院时有呼吸衰竭为MRSA感染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5.397,6.416,5.576,6.926,14.805,16.462,12.566)。结论金黄色葡萄球菌多药耐药情况严重,MRSA感染因素多,原因复杂,应主动监测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情况。
- 陈亮符力李苑旋妮玲蔡明伟王烨
- 关键词: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 2010-2014年广东省登革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信息与防控对策分析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了解广东省登革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登革热防控提供对策。方法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2010—2014年广东省所有登革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描述分析。结果 2010—2014年广东省共报告177起登革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涉及病例44 437例,年均发病率为9.22/10万,死亡5例,病死率为0.011%。报告高峰在9—10月,占总数的63.84%(113/177)。19个地市报告登革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占全省的90.47%(19/21),报告登革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最多的地市为广州市。登革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涉及环境类型以城区居民区为主(57.29%,110/192)。结论广东省登革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起数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报告地域不断扩大,登革热疫情已从之前的散发、偶尔暴发变为全省流行。防控登革热应注重尽早发现病例、及时落实防控措施、积极调整防控策略。
- 刘杰方艳黄喜明蔡明伟宋铁
- 关键词:登革热公共卫生流行病学
- 广州市夏季一起隐性感染厨工引起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暴发调查被引量:8
- 2018年
- 目的调查广州市某公司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暴发的感染来源、传播途径和危险因素,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进行调查分析,采用荧光RT-PCR方法检测诺如病毒核酸,并对诺如病毒进行基因序列扩增和测定分析同源性。结果 2016年6月2~17日,广州市某公司共发现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病例34例,罹患率为15.25%(34/223)。所有病例症状均为轻症,临床表现以呕吐(64.71%)、腹泻(47.06%)为主,病程为2~144 h,中位数为45 h。发病高峰主要在6月7~8日(97.06%,33/34)。公司不同部门发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P>0.05)。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提示:6月6、7日中餐是危险因素(OR=3.045,95%CI:1.04~8.90;OR=11.63,95%CI:2.98~45.45)。采集30份样本(病例肛拭子25份、厨工肛拭子2份、环境拭子3份)进行检测,均未检出常规食物中毒致病菌,22份(病例肛拭子19份、厨工肛拭子2份、环境拭子1份)检出GⅡ-4型诺如病毒。厨工感染的诺如病毒与病人的基因序列高度同源,隐性感染厨工工作时未戴手套、口罩。通过停止供餐、隔离病人、加强消毒等综合措施后疫情终止。结论广州市某公司暴发的疫情为一起隐性感染厨工引起的食源性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暴发。建议完善诺如病毒疾病监测与监督体系。
- 蔡明伟陆龙汪慧杨翠辉王敏
- 关键词:诺如病毒现场流行病学
- 2016-2017年广州市荔湾区诺如病毒感染疫情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26
- 2018年
- 目的分析2016-2017年广州市荔湾区诺如病毒感染疫情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收集荔湾区2016年1月-2017年12月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疫情资料并整理分析。结果共报告7起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疫情,报告病例207例,总罹患率为2. 51%(207/8 247),男女性别比0. 90:1。7起疫情中,6起发生在学校及托幼机构,1起在公司。病例分布具有明显季节性,10月-次年3月是发病高峰,占85. 71%。幼托儿童罹患率高于学生及老师。食源性传播和接触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结论学校及托幼机构等人群聚集的单位易发生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疫情,应重点针对高危人群开展监测和预防控制措施。
- 王敏蔡明伟杨丽莉杨心怡杨翠辉陈秋月
- 关键词: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罹患率
- 广州市荔湾区2011年流行性感冒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分析广州市荔湾区2011年流行性感冒(流感)流行特征以及流感流行优势毒株的分布情况,为辖区的流感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广州市荔湾区2011年流感监测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ILI)、病原学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家哨点医院监测门诊2011年共接诊病人241 107人次,其中ILI 10 142人次,ILI比例为4.21%。共检测ILI样本446份,检出流感病毒阳性59份,阳性率为13.23%;其中检出新甲型H1N1流感43份、H3N2流感1份、B型流感15份,分别占72.88%、1.69%和、25.42%。流感优势毒株从4月开始出现转折,从以甲型H1N1流感病毒为主转为以B型流感病毒为主。1月底至2月上旬呈现流行小高峰,峰值ILI比例为7.17%,流行由新甲型H1N1引起。结论 2011年广州市荔湾区流感流行优势毒株亚型呈现一定的变化趋势,流行优势毒株为甲型H1N1和B型,流感流行整体活跃程度低于历史同期水平。
- 杨丽莉李铁钢刘慧范健文杨翠辉蔡明伟
- 关键词:流感病原流行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