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海

作品数:10 被引量:46H指数:3
供职机构:广州市荔湾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广州市荔湾区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流行病
  • 5篇流行病学
  • 4篇流行病学特征
  • 3篇疫情
  • 3篇流感
  • 3篇流行病学特征...
  • 3篇流行性
  • 3篇流行性感冒
  • 3篇感冒
  • 3篇病原学
  • 2篇发病
  • 2篇发病率
  • 2篇腹泻
  • 2篇病毒
  • 1篇登革热
  • 1篇痘疫苗
  • 1篇学校传染病
  • 1篇疫苗
  • 1篇预防接种
  • 1篇知识态度

机构

  • 10篇广州市荔湾区...
  • 5篇广州市疾病预...
  • 1篇广州市白云区...

作者

  • 10篇李海
  • 7篇王敏
  • 5篇蔡明伟
  • 4篇王大虎
  • 2篇曾祥越
  • 2篇杨翠辉
  • 2篇何国宽
  • 2篇黄倩
  • 1篇李美霞
  • 1篇杨丽莉
  • 1篇陈纯
  • 1篇景钦隆
  • 1篇余超
  • 1篇陆剑云

传媒

  • 4篇医学动物防制
  • 2篇微生物学免疫...
  • 1篇国际医药卫生...
  • 1篇江苏预防医学
  • 1篇华南预防医学
  • 1篇中国医学创新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3篇2021
  • 2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13—2018年广州市荔湾区流行性感冒流行特征及病原学分析被引量:15
2019年
目的 掌握广州市荔湾区2013—2018年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简称流感)病例及病原学的流行特征,为制定流感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荔湾区2013—2018年流感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13— 2018年广州市荔湾区共报告流感7 585例,其中2018年最高为2 691例,发病率283.26/10万;2013年最低,仅有528例,发病率57.78/10万。流感流行趋势每年出现1~2次流行高峰,高峰季节为春季和冬季;男女性别比1.2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年龄以0~<5岁和5~<15岁组为主;职业以散居儿童、学生和幼托儿童为主,年龄和职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共检测流感样病例(influenza-like cases, ILI)咽拭子标本总数 6 110 份,其中,流感病毒阳性标本总数564份,阳性率9.23%;每年可有1~2次检出高峰,高峰季节为春季和冬季。流感病毒型别呈现新甲H1型、季H3型和B型交替流行趋势。结论 广州市荔湾区流感防控重点人群是15岁以下的散居、托幼儿童和中小学生,防控重点季节为春季和冬季。据此预测,2019年则需重点防控新甲H1型(A型)流感病毒。
李海黄小倩蔡明伟杨翠辉王敏
关键词:流感
2016—2021年广州市荔湾区学校传染病聚集性疫情流行特征分析
2024年
目的分析2016—2021年广州市荔湾区学校传染病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特征,为应对学校聚集性疫情提供依据。方法采用Excel 2010进行数据整理,采用SPSS 22.0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采用占比对分类变量进行描述,采用χ^(2)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2016—2021年广州市荔湾区共报告学校传染病聚集性疫情269起,病例数3575例。按疾病种类分为流行性感冒(33.46%)、手足口病(28.62%)、疱疹性咽峡炎(17.47%)、其他感染性腹泻(15.61%)、水痘(4.83%),不同病种聚集性疫情的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1.900,P<0.001)。学校传染病聚集性疫情每年的高发月为5月和12月,托幼机构报告136起(50.56%)、小学95起(35.32%),不同学校类型的聚集性疫情的发生频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352,P<0.001)。结论荔湾区要加强托幼机构和小学,高发月份为5月和12月,以手足口、疱疹性咽峡炎、流行性感冒和其他感染性腹泻为主的传染病的防控工作;要持续加强全区学校师生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提高个人防护意识,持续推动疫苗接种。
李海王敏许少君李紫珊毕文溢王大虎
关键词:传染病聚集性疫情托幼机构
广州市荔湾区12起学校诺如病毒感染暴发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分析广州市荔湾区12起学校诺如病毒感染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控制学校诺如病毒感染暴发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收集荔湾区2004年1月至2021年1月诺如病毒感染暴发疫情资料并整理分析。结果共报告12起学校诺如病毒感染暴发疫情,合计371例(学生366例,教师5例),总罹患率为2.99%(371/12 426),均为轻症病例,男女比例为1.26∶1,年龄2~44岁。12起暴发疫情均发生在秋冬春季,发生在10月份至次年4月份,1月份的月报告起数最多(占33.33%,4/12)。7起发生场所是城市小学(占58.33%),且城市小学的总罹患率最高,与其他场所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1.77,P<0.01)。人传人传播(接触性或气溶胶)共10起(83.33%),食源性传播2起(16.67%),其中有7起引起暴发的原因是首例病例呕吐物未被及时清理或消毒不规范,2起食源性传播为主的疫情均由无症状感染厨工引起。临床症状以呕吐为主,呕吐病例所占比例最高(12起疫情的中位数是91.83%),13岁以下呕吐为主,13岁及以上腹泻为主。病原体GⅡ基因型11起(占91.67%),GI型1起(占8.33%)。结论 2020年开始荔湾区诺如病毒学校暴发疫情数呈现显著上升,荔湾区学校诺如病毒暴发疫情均发生在秋冬春季,GⅡ型为主要基因型,以城市小学为主要场所,部分疫情报告不及时。建议加强学生及厨工的健康监测,落实早发现、早隔离、早报告、早处理,提高查清疫情危险因素的能力与效率,采取快速精准的措施防控学校诺如病毒感染暴发疫情。
蔡明伟王敏詹玉贞李海许少君李紫珊王大虎
关键词: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流行病学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016—2020年广州市荔湾区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征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掌握广州市荔湾区手足口病疫情的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6—2020年荔湾区手足口病疫情以及病原学监测相关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016—2020年共报告15303例手足口病,男女比为1.49∶1;年均发病率320.23/10万,以华林街发病率最高,2019年发病率最高,达461.96/10万,2020年发病率最低,为57.11/10万;每年5—10月份为发病高峰期;1~5岁人群占总发病人数的89.54%,以儿童散发多见,其次是托幼机构儿童;感染病毒类型以CoxA16为主。结论广州市荔湾区手足口病发病率较高,相关部门需在发病高峰月份、重点场所、重点地区对1~5岁儿童有针对性开展疾病防控和健康宣教工作。
王敏李海许少君陈纯余超
关键词: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病原学特征
广州市荔湾区2005-2017年轮状病毒腹泻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了解广州市荔湾区2005-2017年轮状病毒(HRV)腹泻病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荔湾区2005-2017年HRV腹泻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荔湾区2005-2017年报告HRV腹泻病3 068例,占其他感染性腹泻的36.58%;HRV腹泻病与其他感染性腹泻年发病变化趋势呈基本一致态势;HRV腹泻病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集中在10月至次年1月;每年HRV腹泻病发病率均排前列的是东漖街、海龙街和桥中街;HRV腹泻病发病最高为散居儿童,其次是幼托儿童;发病年龄段主要分布在5岁以下。结论:HRV腹泻防控工作应在加强HRV监测与预防接种的基础上,于秋冬季提高对城乡结合地区的5岁以下散居儿童防控力度。
蔡明伟杨翠辉王敏李海
关键词:轮状病毒腹泻流行病学
2008—2017年广州市白云区石门街流行性感冒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7
2019年
目的分析广州市白云区石门街2008—2017年流行性感冒(流感)的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08—2017年白云区石门街的流感病例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流感疫情进行流行特征分析。结果 2008—2017年白云区石门街共报告流感病例750例,年均发病率为146.33/10万。发病主要集中在2—3月,共报告603例,占病例总数的80.40%。报告流感病例数最多的地区为大朗社区(593例,占79.07%),最少为唐阁社区(8例,占1.07%)。男性464例,女性286例,男女性别比为1.62∶1;病例年龄主要集中在11~15岁(317例,占42.27%)和6~10岁(194例,占25.87%);病例职业分布主要集中在学生(600例,占80.00%)和散居儿童(115例,占15.33%)。结论中小学生和散居儿童是广州市白云区石门街流感防控的重点人群,防控重点季节为冬春季。流感流行高峰前接种流感疫苗、落实学校晨检制度等是防控流感的关键措施。
黄小倩李海
关键词:流感发病率流行病学
广州市荔湾区2015年水痘突破病例的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分析广州市荔湾区2015年水痘突破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探讨水痘疫苗的免疫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广州市荔湾区2015年1~15岁儿童水痘突破病例的疫情数据及广州市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中接种1剂次水痘疫苗的数据,并对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广州市荔湾区2015年共报告水痘突破病例176例,发生率1.20%,全年12个月均有报告病例,冬季高发,全区均有报告,以南源街道位居首位(14.20%),男女比例为1.63∶1,主要集中在5~<10岁儿童,以小学生为主(64.20%)。突破病例发病与接种疫苗最短间隔64 d,最长11年,平均发病间隔为(4.57±3.49)年,发病间隔分布呈正态分布(P=0.200,偏度=0.203,峰度=-1.576),发病高峰为接种疫苗后2~7年间。结论广州市荔湾区2015年水痘突破病例发生率较高,5~<10岁儿童为高发人群;为形成有效的免疫屏障,有效控制水痘突破性病例,建议4岁儿童接种第2剂次水痘疫苗。
曾祥越何国宽李海黄倩
关键词:水痘免疫策略水痘疫苗
广州市荔湾区2015-2020年流行性感冒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分析总结广州市荔湾区2015-2020年流行性感冒(流感)流行特征,为全区流感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使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导出广州市荔湾区流感监测相关数据,使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荔湾区流感流行特征。结果广州市荔湾区2015-2020年累计报告流感样病例15090例,其中男性8062例、女性7028例,男女性别比例为1.15:1;2019年报告病例数为历年最多(7562例),占2015-2020年报告病例总数的50.11%;2019年12月报告发病率为近5年最高(218.1443/10万);各年龄中0~4岁组报告流感样病例数各年均为最高,其次为5~9岁组;各年龄组中男性病例数均多于女性,20~29岁组、30~39岁组、40~49岁组、50~59岁组则为女性病例多于男性;各年报告病例数均为男性多于女性;2015-2020年流感病疾病构成比例分别为8.80%、12.84%、13.28%、22.55%、46.40%、30.07%;2015-2020年累计报告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20起;病原学监测显示,总体阳性率为8.85%(554/6258),阳性毒株主要为A(H1N1)型208份、A(H3N2)型169份、B(Victoria)型90份、B(Yamagata)型87份。结论广州市荔湾区流感感染主要人群为0~9岁婴幼儿和儿童,呈季节性流行,主要为春季和冬季,不同病毒亚型交替流行。
蔡明伟陆剑云吴迪王敏李海许少君王大虎
关键词:流行性感冒流感样病例病原学疫情
儿童家长预防接种知识态度行为干预效果评价被引量:13
2017年
目的评价广州市荔湾区通过"妈妈课堂"对适龄儿童家长进行预防接种知识、态度、行为(Knowledge,Attitude and Practice,KAP)干预的效果,探索新的预防接种健康教育模式。方法通过"妈妈课堂"现场讲授及互动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对适龄儿童家长进行预防接种KAP干预,干预前后对适龄儿童家长开展有关预防接种KAP的问卷调查,分析比较干预前后预防接种KAP的结果及影响因素。结果通过干预,适龄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认知率上升率达到57.01%~140.46%;态度正确率上升率达到27.78%~78.00%;行为正确率上升率达到19.72%~141.13%;干预前后适龄儿童家长预防接种的认知率、态度正确率、行为正确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前后不同户籍儿童家长预防接种认知率、不同户籍家长预防接种行为正确率、不同文化程度家长预防接种行为正确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不同文化程度家长预防接种认知率、不同户籍家长预防接种态度正确率、不同文化程度家长预防接种态度正确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妈妈课堂"对适龄儿童家长进行预防接种KAP干预效果显著,值得广泛推广。
曾祥越何国宽李海黄倩
关键词:预防接种干预
2011—2020年广州市荔湾区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了解2011—2020年广州市荔湾区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11—2020年广州市荔湾区登革热发病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登革热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11—2020年广州市荔湾区共报告登革热病例6 063例,其中本地病例6 021例、输入病例42例,年平均发病率为46.62/10万。最早报告的登革热病例均为输入病例,报告高峰为6—8月,占40.48%(17/42);本地病例报告高峰为9—10月,占85.20%(5 130/6 021)。男女病例比为1∶1.07;年龄分布以20~岁组为主,共4 213例,占69.49%;职业分布为家务及待业1 275例(占21.03%)、商业服务1 189例(占19.61%)、离退人员891例(占14.70%)、其他2 708例(占44.66%)。42例输入病例中来源于东南亚国家34例,其他地区国家8例。输入病例中均检出4个型别的登革病毒,本地病例中检出3个型别的登革病毒,未检出Ⅳ型。结论 2011—2020年广州市荔湾区登革热仍属于输入疫情引发本地传播的流行模式。输入病例早期及时发现、核酸排查、隔离治疗,为减少登革热本地病例发生的主要措施。
李海蔡明伟杨丽莉王敏许少君李紫珊毕文溢景钦隆李美霞王大虎
关键词: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输入病例发病率病原监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