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旭运 作品数:33 被引量:383 H指数:10 供职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经济管理 社会学 哲学宗教 文化科学 更多>>
居住流动性对青年社会参与意愿的影响 被引量:1 2019年 采用问卷调查法,以332名青年为研究对象,探讨居住流动性对社会参与意愿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结果显示:(1)青年的社会参与意愿总体上比较乐观,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年龄和城乡差异,仅在本、外地户籍上存在显著性差异;(2)居住流动性与青年社会参与意愿呈显著负相关;(3)地方认同在居住流动性对社会参与意愿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4)流动自主性在居住流动性和社会参与意愿之间具有调节作用,具体来说,居住流动性对青年社会参与意愿的消极影响仅在低流动自主性条件下显著。研究表明,提升青年的地方认同感,鼓励并支持青年群体在居住流动过程中充分发挥其自主性,可以有效提升高居住流动性青年的社会参与积极性。 豆雪姣 谭旭运 杨昭宁关键词:青年群体 居住流动性 互联网数据中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变迁 被引量:1 2017年 互联网时代,人们在网络上留下了各种反映其心理过程与文化特征的信息。这些庞大多样的互联网数据为文化心理学研究提供了新视角。首先,当前文化心理学存在文化差异和文化变迁两种研究取向,互联网数据相较传统来源数据在这两种研究上均存在若干优势;其次,针对4种类型的互联网数据,文化心理学家利用文本分析、多媒体分析、社会网络分析和互联网使用行为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再次,基于互联网数据及其分析方法,文化差异与变迁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最后,当前基于互联网数据的文化心理学研究存在效度、技术与理论局限,未来研究需通过合理抽样、检验新指标有效性、准因果分析、充分运用新技术、数据驱动等方法来提升方法效度、结果深度及理论多样性。 李永帅 黄桢炜 谭旭运 刘力关键词:大数据 文化心理学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社会心态调查报告——基于2020年1月24日-25日的调查数据分析 被引量:45 2020年 社会心态是在不同个人心理交汇、融合、相互影响、交互感染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以个体心理为基础,但又与个体心理有着本质上的差异。社会心态就像一个无形的能量场,影响着个人和全社会的心理和行为。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民众的个人心理普遍处于应激的忧虑和恐惧状态,相应地,社会心态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对于疫情防控来说,积极社会心态至关重要。?为了解此次疫情防控中的社会心态,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在春节前开始进行社会心态的持续调查。此次社会心态调查的内容包括:疫情认知、疫情下的情绪、疫情中个体需要的满足、人们在疫情中表现出的价值理念、疫情防控行为等方面。 王俊秀 高文珺 陈满琪 应小萍 谭旭运 刘晓柳 无关键词:社会心态 能量场 个体心理 心态调查 肺炎 获得感与美好生活需要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0 2021年 "获得感"是当前民众客观需求满足与社会公平公正发展的直接反映,与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不断追求和满足紧密相关。本研究基于民众对获得感和美好生活需要概念的社会心理表征,利用中国社会科学院-智媒云图数据中心美好生活状况调查(Better Life Survey 2019)大样本抽样调查数据,通过考察民众当前美好生活需要及其各维度的现实状况,进一步探讨了多维度获得感测量指标对三种不同维度的民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具体影响。结果显示:民众美好生活需要总体水平较高,在各人口学变量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主观社会阶层的解释力相对较高。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获得感不同维度与美好生活需要关系紧密,但各维度相关指标的具体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其中,"获得环境"中的社会公平和社会安全以及"获得共享"中的赞美贡献者,与美好生活需要国家社会维度的关联更为紧密;"获得内容"中的身体健康和"获得环境"中的社会安全,对美好生活需要家庭关系维度有更显著影响;"获得内容"中的升职加薪和"获得体验"中的过得舒适,则对美好生活需要个人物质维度有更显著影响。明确不同层面获得感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具体影响,可以为新时代创新社会治理,以促进社会改革发展、保障民众生活质量提供有效路径参考。 谭旭运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内涵、体验与获得感 被引量:14 2019年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提出,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如何满足人民曰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首先要了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描述和期待,了解当前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与满足程度之间的关系,这是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前提。 王俊秀 刘晓柳 谭旭运 谭旭运关键词:人民群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矛盾 不平衡 中国人双文化自我构念的跨年龄研究 自我构念是近代文化与社会认知心理学领域中的重要课题之一,跨文化到本土化的研究转变,更加突出了中国人自我构念的独特特点。本研究选取298名大学生和90位50-75岁之间的老年人为被试,采用《20项自我描述》问卷的变式,分析... 谭旭运 杨昭宁 杨静关键词:大学生 老年人 青年社会流动感知与获得感 2023年 引言对社会阶层变化和流动的感知(下文主要表述为“社会流动感知”)是激发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积极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其中明确提出:“要坚持以青年为本,尊重青年主体地位,把服务与成才紧密结合,让青年有更多获得感。”作为检验社会发展成果共享状况和社会生活质量提升新标尺的“获得感”,同样受客观社会阶层和流动、主观社会阶层认同和流动感知的影响。 谭旭运 吕邈关键词:社会阶层 感知 驱动力 愤怒和悲伤情绪对助人决策的影响:人际责任归因的作用 被引量:23 2017年 基于具体情绪理论——评价倾向框架理论(ATF),采用两项研究考察负性情绪愤怒和悲伤对助人决策的影响,并探究人际责任归因在这一关系中的作用。两项研究均采用自传体情绪记忆任务诱发情绪,研究一中自变量情绪为组间变量,包括愤怒、悲伤和中性三个水平,因变量助人决策操作为为他人花费时间;研究二中自变量1为组间变量情绪,包括愤怒和悲伤,自变量2为组内变量人际责任归因,操作为模糊归因、不可控的情景归因、可控的自我归因三种情境,因变量助人决策操作为为他人花费金钱。结果发现:(1)与愤怒情绪相比,悲伤情绪下个体为他人花费的时间和捐助的金钱更多;(2)在模糊的人际责任归因条件下,悲伤个体会比愤怒个体捐助更多的钱。研究表明:同为负性情绪的愤怒和悲伤在助人决策上的作用不同,悲伤个体比愤怒个体做出更多的助人决策;人际责任性归因会影响附带情绪和助人决策的关系。研究结论有助于理解附带情绪对助人决策的影响,进一步丰富并延伸ATF理论的证据和领域,对发挥情境中人际责任归因在助人决策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杨昭宁 顾子贝 王杜娟 谭旭运 王晓明关键词:愤怒 悲伤 文化视角下的腐败心理研究:概念、指标和测量 2016年 近年来,腐败心理与行为正在逐渐成为多学科共同关注的前沿问题。文化视角的腐败心理研究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本文力图从腐败现象的概念、指标和测量工具的发展演变三个方面梳理文化与腐败的相关研究成果。腐败的定义繁多,一般理解为一种滥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的行为。由于腐败行为的隐蔽性,目前难以在研究中直接观测腐败行为,往往通过一些替代性指标来揭示腐败,比如腐败感知与腐败容忍度、腐败经验、腐败意向以及行为模拟等。在测量工具方面,自陈量表、情景测试等方法在不同腐败指标的测量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博弈范式和大数据方法可以为未来文化视角下的腐败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测量手段。 谭旭运 梁媛 顾子贝关键词:腐败 集体主义 自我报告 博弈 职业流动意愿的类型及其影响机制——基于CLDS2012数据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 2021年 本文区分了职业流动意愿的不同类型,并探讨了社会结构因素(主客观社会地位)、组织情境因素(工作自主性、工作负荷)以及职业心理因素(职业需求满足、职业满意度)对于不同职业流动意愿的影响机制。依据CLDS2012调查数据的回归分析,发现职业满意度与职业需求满足是影响职业流动意愿的重要因素,但两者均不能解释间接职业流动意愿。其中,职业满意度仅能预测直接职业流动意愿,职业需求满足能预测直接职业流动意愿与职业流动意愿迟疑,生存需求满足在职业流动意愿中具有基础作用。主客观社会地位都能够直接影响职业流动意愿,但影响的作用方式存在差异。客观社会地位(职业地位)仅能预测直接职业流动意愿,主观社会地位(未来地位)能预测直接职业流动意愿与间接职业流动意愿,而主观社会地位(过去地位)还能预测职业流动意愿迟疑。工作自主性(任务自主性、强度自主性)能分别通过生存需求满足与职业满意度间接影响直接职业流动意愿,工作自主性(任务自主性)能预测间接职业流动意愿与职业流动意愿迟疑。而脑力劳动频率与体力劳动频率对职业流动意愿的影响有所差异,但都不能直接解释职业流动意愿。 武朋卓 谭旭运 董洪杰关键词:社会地位 职业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