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传喜 作品数:17 被引量:139 H指数:7 供职机构: 湖北省黄冈市中心医院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理学 更多>>
HPLC测定注射用奥沙利铂的含量及有关物质 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建立注射用奥沙利铂含量及有关物质的HPLC方法。方法含量和有关物质测定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作为填充剂Zorbax Rx-C18(4.6 mm×250 mm)5μm,以磷酸溶液(取10%磷酸溶液0.6 m L,加水稀释至1 000 m L,用氢氧化钠溶液或磷酸调节pH值至3.0)—乙腈=99∶1为流动相,流速0.8 m L·min^(-1),检测波长209 nm,进样量20μL。结果奥沙利铂在6~16×10-3g·L^(-1)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检测限为0.02%,回收率为100.55%(RSD=0.46%),测定样品含量为99.8%,有关物质均小于0.5%。结论该方法快速,专属性强,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可作为注射用奥沙利铂的含量及有关物质的检测方法。 陈传喜 杨志勇 袁红 王继平 王大荣关键词:注射用奥沙利铂 HPLC法 锥型束CT对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患者摆位精度的影响 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探讨锥型束CT(CBCT)对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患者摆位精度的影响,为图像引导技术减少鼻咽癌患者摆位误差提供更多的依据。方法利用Varian 23IX直线加速器机载的千伏级CBCT对28例鼻咽癌调强适形放射治疗患者于每次治疗前进行扫描,分别于第l、3、5、7、ll、18、25次照射前进行CBCT扫描,共计得到196次CBCT影像。通过图像融合软件将计划CT图像与CBCT影像匹配,得到靶区中心的摆位误差,在线修正后,得到56次CBCT影像,再匹配后得到修正后靶区偏差;在治疗完成后重新扫描23次,得到治疗后靶区中心。结果 28例患者共接受了196次首次摆位CBCT扫描,摆位前X方向偏差为(1.43±2.00)mm,Y方向偏差为(1.76±1.62)mm,Z方向偏差为(1.04±1.41)mm;3个方向≤2 mm的偏差比例分别为78.57%,84.18%,88.26%。3个方向任一偏差>2 mm时进行在线修正,得到3个方向的偏差:X方向为(0.04±0.12)mm,Y方向为(0.06±0.12)mm,Z方向为(0.02±0.14)mm;3个方向≤2 mm的偏差比例均为100.00%。治疗完成后重新扫描23次CBCT,经过图像匹配后得到3个方向的偏差:X方向为(0.17±0.34)mm,Y方向为(0.13±0.45)mm,Z方向为(0.09±0.64)mm;3个方向≤2 mm的偏差比例均为100.00%。结论通过图像引导放射治疗技术对鼻咽癌患者进行治疗前、中、后的在线或离线的位置验证,监测和校正,可以减少治疗摆位和肿瘤因位置移动造成的误差,提高肿瘤的局部控制率,减少正常组织的损伤,提高放射治疗的效果。 杨志勇 王继平 袁红 陈传喜 赵德英关键词:锥形束CT 鼻咽癌 影像匹配 离线 伊立替康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复发转移卵巢癌的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2 2016年 卵巢癌是发生于女性生殖器官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据统计[1],超过70%的患者在发病时已经处于Ⅲ期或者Ⅳ期,即使给予积极有效的治疗,其复发率仍较高。同时,临床调查结果[2]显示,超过80%的卵巢癌患者可发生转移,不仅预后差,而且治疗难度增加。转化医学是针对病灶转移而导致手术禁忌的患者,可以通过化疗方法提高生存率,甚至缩小病灶,增加手术机会。 陈传喜 杨志勇 袁红 王继平关键词:奥沙利铂 伊立替康 安全性 基于PDCA循环的放疗科辐射防护管理体系改进 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讨PDCA循环在黄冈市中心医院放疗科辐射防护管理持续质量改进中的实施与效果分析。方法:应用PDCA循环,建立科室放射辐射安全管理小组,分析和对比2016年6月份(整改前)及2017年9月份(整改后)采用PDCA法进行放射防护专项整改前后,工作人员佩戴个人剂量计率、治疗技师佩戴个人剂量报警仪率、新员工辐射防护岗前培训率、放射工作人员参加放射防护培训率、辐射防护警示标记覆盖情况、辐射防护用品购进情况,汇总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实施PDCA循环后,黄冈市中心医院放疗科工作人员(7人)个人剂量计佩戴率由85.71%(6/7)提高至100%(7/7),治疗技师(4人)佩戴个人剂量报警仪率由50%(2/4)提高至100%(4/4),新员工辐射防护岗前培训率由30%(3/10)提高至100%(10/10),放射工作人员参加辐射防护培训率由90%提高至95. 7%,机房环境警示提醒标志和红色警示线整改后增加2处,辐射防护演练次数由之前的3次(9个月,4次/a)提高至整改后的7次(12个月,7次/a),辐射防护用品总数量增加了6个。结论:在医院放疗科辐射防护管理体系实践中应用PDCA循环工具,可以促进放射工作人员加强自身防护,提高辐射防护管理水平和医疗质量。 王继平 杨志勇 袁红 陈传喜关键词:辐射防护 安全管理 PDCA循环 三维适形放疗同步化疗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3 2016年 消化道恶性肿瘤是临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类型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及生命质量[1]。食管癌是其中常见的一种,食管癌早期症状包括吞咽哽咽,胸骨后烧灼样疼痛以及食道异物感,但均不够明显,所以临床上大多数食管癌患者发现时均发展为中晚期,错过最佳手术时机。放射治疗是食管癌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因其康复迅速、毒副作用小、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等优势,已在临床广泛应用[2]。研究[3]发现, 陈传喜 杨志勇 袁红 王继平关键词:食管癌 晚期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 化疗 三维适形放疗联合替莫唑胺治疗恶性脑胶质瘤的临床疗效研究 目的:对三维适形放疗联合替莫唑胺治疗恶性脑胶质瘤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方法:资料随机选自2009年11月~2013年11月我院收治的恶性脑胶质瘤患者46例,平均分为两组,研究组和对照组,实施手术之后的3周内,对照组患者以三... 陈传喜 杨志勇 袁红关键词:三维适形放疗 替莫唑胺 恶性脑胶质瘤 临床疗效 文献传递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放射性肺损伤的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研究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在经过放射治疗后,出现有症状放射性肺损伤时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间接受放射治疗、并于治疗后出现有症状放射性肺损伤的63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各类临床表现,包括症状、体征、影像和血液学改变等。结果临床症状分级显示,2级肺损伤27例,患者3级肺损伤32例。4级1例,5级3例。症状出现距开始放疗平均(8.2±0.7)周。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咳嗽62例,气短43例,发热29例。临床体征以呼吸音粗糙为主,占30例。影像变化主要为肺实变、通气支气管征、斑片和条索影,多出现在放射野内,仅有4例出现在放射野之外。血液学改变主要表现为中性粒细胞数量升高,平均为(78.5±3.5)%。结论有症状放射性肺损伤主要发生在放射治疗后8周左右,临床特征较为显著,需要医护人员积极注意。 杨志勇 陈传喜关键词:放射性肺损伤 立体定向放疗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对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的研究 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放疗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结直肠癌肝脏转移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00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50例。观察组采用立体定向放疗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生活治疗评价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1年生存率和2年生存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理状况、家庭/社会状况、情感状况、功能状况及量表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立体定向放疗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结直肠癌肝脏转移瘤疗效优于单纯肝动脉化疗栓塞,并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陈传喜 杨志勇 袁红 万鸿 周宗进 刘静关键词:结直肠癌 肝脏肿瘤 转移瘤 放疗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探讨AI用于食管癌危及器官自动勾画的可行性 被引量:7 2019年 目的探讨人工智能用于食管癌危及器官自动勾画的几何学和剂量学精度。方法首先,选择100例食管癌患者基于连心人工智能平台建立图像数据库,每个患者包含5个已经手工勾画的危及器官。然后将其他20例患者CT图像传入人工智能平台,系统自动勾画危及器官作为目标图像,与手工勾画的危及器官进行几何学和剂量学比较。最后,分别比较两种勾画方式所需的时间、体积差异、重合度指标、相似性系数和剂量学差异。结果自动勾画比手工勾画左肺、右肺、心脏、肝脏和脊髓分别节省时间98.83%、94.55%、84.9%、77.96%和94.1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7、3.28、4.92、-1.39、0.21,P<0.05)。左肺、右肺、心脏、肝脏和脊髓体积差异分别为(5.58±2.53)cm3、(8.57±4.36)cm3、(0.97±0.34)cm3、(1.47±0.65)cm3和(0.73±0.21)cm3,DSC值为0.78~0.96,DSC>0.7,OR值为0.84~0.97,重合度好。自动勾画与手工勾画危及器官剂量学对比中,各项剂量学指标均符合临床要求,除右肺V5的剂量学指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41,P=0.04<0.05),左肺,右肺,肝脏,心脏和脊髓的其他剂量学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23~3.11,P>0.05)。结论食管癌危及器官的自动勾画几何精度高,剂量学差异小,时间短。AI在临床中的应用,可以大大提升医师的工作效率。 王萍 王继平 李鑫 陈传喜 马晋茗 杨志勇关键词:人工智能 危及器官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T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观察YH-16联合紫杉醇和顺铂(TP)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同时探讨循环血管内皮细胞(CECs)与该方案疗效的相关性。方法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晚期NSCLC的近期疗效及毒副反应,采用流式细胞学法检测治疗前后外周血CECs数量。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有效率(CR+PR)分别为62.50%和22.22%(P=0.035);临床受益率分别为87.50%和50.00%(P=0.030);两组Ⅲ~Ⅳ级白细胞减少发生率分别为31.25%和33.33%;Ⅲ~Ⅳ级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分别为25.00%和27.78%;恶心、呕吐发生率分别为56.24%和5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YH-16联合TP疗效优于单独应用TP,不增加毒副反应,CECs可能是一个较好的预测化疗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疗效的标志。 刘静 王萍 罗红兰 王昌峰 陈传喜 孙元利 杨林 仉丽 焦克文 桂瑞丰 陶朝慧 杨丽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 联合化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