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彭学超

作品数:78 被引量:532H指数:14
供职机构:国土资源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3篇期刊文章
  • 13篇会议论文
  • 1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73篇天文地球
  • 4篇石油与天然气...
  • 3篇生物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5篇盆地
  • 15篇南海北部
  • 12篇地质
  • 9篇海域
  • 9篇沉积物
  • 8篇油气
  • 8篇重力流
  • 8篇海底
  • 8篇海洋区域
  • 7篇地球物理
  • 7篇陆架
  • 6篇沙波
  • 6篇珠江口盆地
  • 6篇海洋区域地质...
  • 5篇地层
  • 5篇深水
  • 5篇深水沉积
  • 5篇南沙海域
  • 5篇更新世
  • 5篇海洋地质

机构

  • 63篇广州海洋地质...
  • 17篇国土资源部
  • 14篇中国科学院
  • 14篇中国石油大学...
  • 8篇中国石油大学...
  • 7篇同济大学
  • 4篇青岛海洋地质...
  • 4篇浙江大学
  • 4篇中国地质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研...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中国石油天然...
  • 2篇地质矿产部
  • 2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上海应用技术...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作者

  • 78篇彭学超
  • 26篇邱燕
  • 20篇王英民
  • 17篇陈泓君
  • 13篇钟和贤
  • 10篇李文成
  • 8篇朱本铎
  • 8篇蔡观强
  • 7篇张玉兰
  • 6篇吴庐山
  • 6篇栾锡武
  • 6篇崔兆国
  • 6篇陈玲
  • 6篇王海荣
  • 5篇杨丽娟
  • 5篇陈弘
  • 5篇孙桂华
  • 5篇高红芳
  • 4篇李唐根
  • 4篇张江勇

传媒

  • 9篇海洋地质与第...
  • 5篇地质学报
  • 4篇沉积学报
  • 3篇热带海洋学报
  • 2篇现代地质
  • 2篇地质论评
  • 2篇地球物理学报
  • 2篇热带地理
  • 2篇南海地质研究
  • 2篇石油物探
  • 2篇中国科技成果
  • 2篇中国科学:地...
  • 2篇海洋地质前沿
  • 2篇第三届全国沉...
  • 2篇2015年全...
  • 1篇国外油田工程
  • 1篇中国地质
  • 1篇物探与化探
  • 1篇微体古生物学...
  • 1篇大地构造与成...

年份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7
  • 2篇2016
  • 8篇2015
  • 3篇2014
  • 4篇2013
  • 8篇2012
  • 7篇2011
  • 6篇2010
  • 3篇2009
  • 4篇2008
  • 2篇2007
  • 4篇2006
  • 9篇2005
  • 3篇2004
  • 7篇2003
  • 1篇1999
  • 2篇1995
  • 1篇1993
7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南海北部陆架海底沙波基本特征及属性被引量:37
2010年
南海北部陆架海底沙波是否为残留沙波长期存在争议。为配合陆丰油田的开发,在LF13-2和LF13-1站位之间进行了详细的地形、地貌和海底底流测量。观测数据显示,本研究区发育两组海底沙波。两组沙波的分布和当今的海底地形密切相关,沙波的波宽、波高,沙脊的长度及延伸的方向也都和现今的水深密切相关。此外,沙波区的底质、沉积物颜色等也随现今水深的变化而变化。跨年度的测量结果显示,从2003年夏季到2005年冬季,海底沙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除有明显的沙波迁移,并有新的沙波生成外,沙波区的水深也整体变深,研究区东南端平均加深了0.29m。由于东沙海底高原的存在,东沙区底流有了复杂的变化。实际的观测结果显示,在9MKII站位,向南的退潮流明显大于向北的涨潮流,但在AEM-HR站位,WNW向的涨潮流则稍稍大于ESE向的退潮流。9MKII站位测得的最大底流速为48cm/s,有22%的底流速大于20cm/s,这是启动海底沉积物并能形成海底沙波的最小底流速。本文指出,东沙隆起后,由于强烈的底流侵蚀,在东沙区的中陆架和外陆架区几乎没有现代沉积。构成海底沙波的沉积物主要来自海底地层的剥蚀。测深结果显示的海底加深可能和海底剥蚀有关。很明显,海底沙波和现今的海底底流体系有很好的吻合关系,从而是在现今底流体系条件下形成的,而非晚更新世末次冰期的残留沙波。
栾锡武彭学超王英民邱燕
关键词:南海北部陆架海底沙波
南沙海域油气勘查专项成果报告
黄永样金庆焕姚伯初张光学刘振湖白志琳吴能友王嘹亮张明彭学超曾维军周昌范梁金强张莉姚永坚陈玲
《南沙海域油气勘查专项成果报告》是迄今我国南沙海域油气资源调查的一份最完整、最系统的重大成果,对国家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外交及军事决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对发展海洋油气地质和基础地质理论具有重要科学价值。自1987年至200...
关键词:
关键词:南沙海域油气勘查
南海北部东沙海底冲蚀河谷及其成因探讨被引量:13
2011年
对覆盖南海北部东沙区的50多条多道地震剖面进行了解释.通过剖面解释,发现东沙隆起后,南海北部海底地形发生了较大变化.这其中包括东沙岛在陆架坡折处的隆起,以及沉积地层以较大的幅度向上翘起.向上翘起的地层在很大的范围内遭受海底剥蚀.在东沙隆起区的北侧,海底发育下切沟.本文解释为现代海底在更强烈的剥蚀条件下形成的海底冲蚀地形,称为海底冲蚀沟.海底冲蚀沟分布于东沙岛的北侧,大致与陆架坡折线,以及600m等深线相平行,其宽度一般在20km左右,NE-SW向长度可达200km,本文称为东沙海底冲蚀河谷.无论是冬季还是夏季,东沙岛以北的吕宋海峡都有黑潮分支从太平洋贯入南海.这一黑潮分支在冬季演化为太平洋-印度洋贯通流,在夏季演化为吕宋海峡次表层流.东沙海底冲蚀谷的分布与太平洋-印度洋贯通流,以及吕宋海峡次表层流的位置完全一致.本文认为,黑潮分支在遇到南海北部陆坡的阻挡后,黑潮水体由陆坡向陆架堆积,并因水深变浅,水体通过空间变小而使流速加大,从而有能力对海底产生剥蚀.东沙区海底地层的剥蚀,以及东沙海底冲蚀谷的发育都是黑潮分支在东沙陆架区形成的强底流和海底长期耦合作用的结果.
栾锡武张亮彭学超
关键词:南海北部大陆边缘东沙隆起
越南南部湄公盆地地质构造与沉积特征被引量:12
2010年
湄公盆地的形成是南海北部陆缘地壳发生伸展作用的结果。其构造演化上总体可以分为基底形成、裂谷初期及其裂谷期、热沉降阶段Ⅰ和热沉降阶段Ⅱ共4个阶段;盆地基底中发育大量断裂构造,从断裂的走向来看可以分为4组:NE、NEE、NW和NWW走向;盆地的地温梯度值为32℃/km;发育中中新世和大约5Ma前后两次玄武质火山活动。湄公盆地基底由晚中生代侵入岩、火山岩和变质沉积岩组成,基底之上从始新统一直到第四系均有发育。盆地古近纪期间的沉积作用处于开阔海的状态,沉积物主要通过湄公河供给,沉积物厚度较大;中中新世期间,以河流-湖相浊积岩-滨、浅湖相-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主,沉积物厚度较大,主体超过2000m,沉积中心——白虎油田附近沉积厚度超过4000m;晚中新世-第四纪期间,以海相沉积体系为主,沉积物厚度明显减薄,主体在1500m左右,最大沉积厚度为3000m。
孙桂华高红芳彭学超吴峧岐
关键词:地层
南海1:100万永暑礁幅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成果
本文对南海1:100万永暑礁幅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情况进行了介绍。该成果揭示了该区地壳浅、中、深层地质特征。浅层主要包括海底地形、地貌、表层沉积物、其它矿产资源和潜在地质灾害等;中层主要研究新生代地层沉积与特征、断裂体系、岩...
邱燕彭学超朱本铎钟和贤杨丽娟吴庐山杜德莉刘方兰陈超云
关键词:海洋地质地质调查
文献传递
南海南部SA09-040孔孢粉记录及古气候被引量:1
2012年
依据南海低纬地区SA09-040孔高分辨率的孢粉记录,自下至上划分了4个孢粉组合带。从孢粉成分的变化,重建了22.25ka B P以来的植被与气候变化历史。结果表明:孢粉主要来源于婆罗洲和周围岛屿,孢粉1带(22.25~16.6ka B P),低山雨林植被发育,为暖热气候,从测年时间看,当时为末次冰期晚期。孢粉2带(16.6~10.82ka B P,为末次冰消期),植被以热带低山雨林和低地雨林为主,针叶的松数量较多,当时的气温比现在低。孢粉3带(全新世早期,10.82~6.43ka B P),植被以热带低山雨林和低地雨林为主,针叶松属数量减少,气温比前期升高,海平面也上升。孢粉4带(全新世中晚期,6.43ka B P至今),全新世中期为炎热、湿润的气候环境,全新世晚期可能与婆罗洲现今的植被景观相近,为热、湿的气候环境。
张玉兰彭学超贾丽戴璐
关键词:孢粉古气候
南沙海域万安盆地地质构造特征被引量:10
1995年
利用在南沙海域万安盆地所采集的地震、重磁资料及钻井、地质资料,对该盆地的地震反射特征,沉积特征、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及构造发展史进行了简要的论述。本文以该区TG(或T5)深度资料为基础,并利用CCOP年刊发表的新生代基底深度资料,初步圈定了万安盆地的边界,并对盆地二级构造单元进行了划分,将盆地划分为5坳3隆、坳隆相间的构造格局。
彭学超陈玲
关键词:南沙海域万安盆地走滑盆地地质构造
琼州海峡物探资料解释及灾害因素分析被引量:5
1999年
利用在琼州海峡所采集的综合地球物理资料和地质钻探资料及围区地质资料,对该区的海底表层地质、浅部地质和中─深部地质进行了解释,阐述了主要地层的地球物理特征,并对存在的灾害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
彭学超
关键词:琼州海峡物探资料
南海北部陆坡高速堆积体的构造成因被引量:20
2009年
南海北部陆坡是南海海域沉积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发育着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南海最高沉积速率堆积体。构成该堆积体的沉积物究竟来自何方,仍是南海沉积学研究中未解决的问题之一。通过对南海北部多道地震剖面的解释和海底底流观测资料的分析,指出南海北部中新统披覆层是南海北部断陷阶段结束后开始沉积的一套地层,直到上新世开始前,该地层在很大一个区域内是保持水平的;上新世后,由于构造抬升,中新统披覆层随之隆起,并在东沙隆起的部位遭受很大程度的剥蚀,其剥蚀量和南海北部珠江、韩江以及台湾西南部高屏溪和曾文溪向南海的输沙量相当,为南海北部一个非常重要的沉积物来源。研究分析指出,如果珠江和韩江所携带的沉积物全部沉积到南海北部陆坡区,则可获得的沉积速率为12 cm/ka,这一数值远低于该高速堆积体上的沉积速率值。从南海北部现今的沉积动力条件和地形上看,来自珠江和韩江的沉积物几乎不可能经过平坦的陆架区,再绕过东沙岛,优先沉积到该高速堆积体上。本研究中的高速堆积体的沉积物也不可能主要来自台湾西南的高屏溪和曾文溪,因为台西南河流所携带的沉积物被特殊的洋流体系圈闭于台湾周边一个较小的范围内沉积下来。观测数据表明,南海北部东沙隆起区有足够强的水动力环境能够剥蚀海底隆起的沉积地层,并将剥蚀下来的沉积物向南经陆架输运到陆坡区;该高速堆积体紧邻东沙隆起剥蚀区,其沉积物来源应该主要来自东沙隆起剥蚀区。
栾锡武彭学超邱燕
关键词:南海北部陆坡东沙隆起沉积物来源
东沙隆起的沉积贡献
<正>1.引言南海北部陆坡是南海海域沉积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发育着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南海最高沉积速率堆积体。中德合作在东沙海域以南的陆坡地区获得高达50cm/ka的沉积速率。但到目前,构成该堆积体的沉积物究竟来自何方,...
栾锡武彭学超丘燕
文献传递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