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英
- 作品数:4 被引量:21H指数:3
- 供职机构:上海市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医药卫生更多>>
- 移动智能化脑电生物反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焦虑的作用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探讨移动智能化的脑电生物反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焦虑情绪和脑电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收集精神分裂症患者9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日常康复和心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脑电生物反馈干预。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焦虑状态和脑电的变化。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α波、β_(2)波、θ波、α/θ值和焦虑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脑电β_(2)波和θ波降低,α/θ值和α波增高,焦虑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移动智能化脑电生物反馈干预可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焦虑状态,其穿戴智能化,可以作为一种广泛的、个体化的、人力依赖度低的辅助方法。
- 李志英张郦王军军
- 关键词:脑电生物反馈焦虑精神分裂症
- 婴儿期虐待与反社会人格障碍关系的美国长程纵向研究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探讨婴儿期虐待与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关系。方法采用长程纵向研究方法,从婴儿期入组76例样本,到成年早期有效样本56例。婴儿期虐待信息通过官方儿童保护机构的客观记录获得,家访1h再确认。成年早期用DSM—IV半定式临床诊断访谈工具评估反社会人格障碍、物质滥用、和抑郁障碍。多重填补和分层回归分析纵向数据。结果33.9%的样本有1条以上反社会人格障碍症状,38.0%符合物质滥用诊断,32.4%有抑郁障碍。分析显示,男性反社会人格障碍发生率高于女性(F相似值=1.40,P=0.001)。婴儿期虐待对反社会人格障碍的预测有统计学意义(β=0.28,P=0.03)。剔除物质滥用和抑郁障碍的作用后,婴儿期虐待与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关联仍有统计学意义(β=0.19,P=0.04)。结论婴儿期虐待对人格产生长期影响,增加日后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发生,值得探索其中的生物学机制;对我国建立从婴儿期开始的虐待监控干预体系也有借鉴意义。
- 石振宇李志英赵旭东LYONS.RUTHKarlenBUREAUJean-Francois
- 关键词:反社会人格障碍
- 反社会人格障碍的环境危险因素及其生物学作用机制被引量:14
- 2011年
- 近期大样本、长程纵向以及环境与遗传的交互研究确认不良环境是反社会人格障碍的重要危险因素,开始揭示环境因素如何对人格体系产生长期和稳定的不利影响而导致罹患风险增加,即从不良环境到反社会人格障碍长期作用的可能机制一生物学改变,并开始弥合对环境和基因的割裂看待,发现环境和遗传之间的双向影响。
- 石振宇李志英赵旭东
- 关键词:反社会人格障碍环境危险因素环境因素大样本生长期
- 塔形同伴小组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外延服务的效果评价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探讨塔形同伴小组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外延服务的效果。方法:抽取5个社区精神分裂症稳定期患者24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20例。观察组患者又分为5个小组,以塔形同伴小组形式活动,对照组患者维持原有活动形式,干预一年。结果:干预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总健康、心理健康、情绪角色、社会功能、躯体功能、疼痛、活力得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焦虑、抑郁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加塔形同伴小组患者的SF-36健康调查量表、PHQ-9病人健康问卷、GAD-7广泛性焦虑量表评价,自身及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塔形同伴小组活动对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主动求医行为起到积极作用,可增加信任稳定的医患关系,促使患者遵从医嘱,定期随访,并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中的活力维度。
- 沈妙莉李志英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