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确
- 作品数:84 被引量:258H指数:8
- 供职机构: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文化科学艺术更多>>
- 黄柳霜作为中国传奇的媒介形象研究——以《北洋画报》为例被引量:3
- 2015年
- 黄柳霜是20世纪早期最著名的好莱坞华裔女明星,一方面她代表西方的先进和对东方的承认,另一方面又代表着西方文化侵略和对东方的消费。这种复杂的身份使得当时的国内媒介对她给予特别的关注与报道。《北洋画报》是当时较有影响的现代城市画报,它在相斥相纳的矛盾态度中完成了对黄柳霜的形象塑造。
- 阴艳王确
- 关键词:媒介形象《北洋画报》
- 面对感性的思考——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值得一读
- 2013年
- 人类需要并积累了三种基本知识:一是科技知识。它的目的是提高人类获取基本生存实物的效率;二是伦理知识。它的目的是试图使人在有序中实现更多的自由诉求;三是感性知识。它的目的是指向人本身,是关于人面对无尽的挑战和困境时如何更大限度地得到感性愉悦、心灵补偿和灵魂拯救的思考。无论是关心自然和物理世界的科技,还是关心社群秩序的伦理,其指向都是“身外之物”,只有作为感性知识的美学才是彻头彻尾关心人的内心的知识。我们不必特殊强调美学,但至少不能忽略美学,尤其是当下,我们已经处在视听海洋之中,倘若还不去关心感性知识、关心美学,那显然是愚蠢的。为此,我希望大家读一点美学书籍。在美学的经典书目中,深思熟虑之后,我推荐康德的《判断力批判》。
- 王确
- 关键词:《判断力批判》感性知识科技知识灵魂拯救
- 关于文学新历史主义的思考被引量:1
- 2002年
- 20世纪的西方文艺思想界是多元的格局,就整个情况看是开放的。但在这种多元开放的整体局面里,每一种理论又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自我封闭性,新历史主义的提出,正是对这种局面的一种反思。新历史主义的内在意图:一方面是要打通文本与其所处的文化—历史语境之间的通道;另一方面又是对上世纪末西方世界的各种文艺学说进行调停,与此同时创造了一种新的理论和批评范式。尽管新历史主义自身的力量还不充分,但它却给人们提出了十分有价值的思考。
- 王确张树武
- 关键词:新历史主义批评范式
- 论清末文学教育的转型被引量:1
- 2014年
- 19世纪末,西学思潮输入中国,原本传承伦理道德、维护社会秩序的教育不得已走上了转型之路。自清末学制改革以来,文学一边"革"了八股制艺的标签,一边开展"新民"的塑造,进而开辟出了一条学科化探索的路径,为新文学的到来积蓄了力量。
- 孙华泽王确
- 关键词:清末文学教育
- 文学经典的历史合法性和存在方式被引量:32
- 2007年
- 文学经典的历史合法性来自于人们的认知需要,经典是“读者认知需要的代表”;人们之所以需要作为代表的文学经典,是由于它是人认识自身和自身处境的最好方式,阅读经典永远是一种探险,真正意义上的读者只能是正在参与阅读活动的人。那些努力守护经典的人们和试图颠覆经典的人们犯着同一个错误,即把经典视为外在于阅读事件的自足存在。在读者的参与下文学经典才有可能开始它的真正演出。存在着的经典既不是其原作,又不是读者的信仰和期待,而是一种新的构成物。
- 王确
- 关键词:文学经典合法性
- 新中国美学课发生进程中的“苏联经验”被引量:2
- 2013年
- 新中国美学课是在建国初期举国学习"苏联经验"的历史情境中发生的,美学课的教学组织发端于借鉴苏联美学课设置,美学课的知识建构开始于译介马克思列宁主义美学理论。新中国美学课的"苏联经验"包括:借鉴苏联美学课设置,译介苏联美学教学资料,聘请苏联专家讲学,派遣美学家赴苏交流。
- 史磊王确
- 关键词:美学苏联经验
- 20世纪初中国“美学”课程发展略论被引量:4
- 2008年
- 中国美学学科的形成与中国美学教育的展开息息相关。光绪二十九年,清政府颁布的"癸卯学制",首次针对建筑专业的学生设置了"美学"课,到1918年,多数美术学校都把"美学"作为基础理论课开设,而当时的高等师范学校在1920年时也都开设了美学课,"美学"课在1920年代后已经成为综合性大学文科课程结构中不可缺少的一门。但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在教会学校却少有开设美学课。
- 王丽王确
- 关键词:关学美学课程
- 重学风,化新知,从教为乐──略谈孙中田先生的教学事业
- 1999年
- 王确
- 关键词:教学茅盾研究色彩美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新知
- 儒家传统与鲁迅的精神至上观被引量:4
- 1999年
- 鲁迅作为一个文化转型时期的作家,他的精神世界是复杂的,这表现在他一方面主张“拿来主义”和坚决批判传统,另一方面又自觉不自觉地在一些方面信奉着文化传统,他的精神至上观与儒家文化之间的本质联系就体现出民族传统在他的文化心理上的深刻积淀。“心学”是儒家传统的灵魂之一,它的核心意义就在于把“人心”视为人格实现和历史秩序的主宰功能,鲁迅的“弃医从文”,提倡个性,张扬科学精神,以及他毕生为之奋斗的思想启蒙事业,共同体现着一个思想模式,即人的精神世界的转变是社会历史变革的根本。
- 王确
- 关键词:儒家传统
- 艺术信仰的逃避——儒家文化与赵树理的文学工具理性被引量:5
- 1999年
- 有无数的文学家一直努力将文学推到超越历史和现实的境地,这种对文学的独特艺术信仰的追求,大概是容易理解的,而赵树理却要主动回避这种对文学的追求。他所希望的是自己能够用自己的作品来为政府工作,所以他从来没有想过文学应该有什么独立的身份,经常是把文学视为政...
- 王确
- 关键词:儒家文化中国现代作家荀子《李有才板话》文艺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