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谢娜

作品数:7 被引量:65H指数:6
供职机构:济南市长清区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计划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头痛
  • 5篇偏头痛
  • 3篇中枢敏感化
  • 3篇加巴喷丁
  • 2篇蛋白
  • 2篇蛋白激酶
  • 2篇兴奋性
  • 2篇激酶
  • 1篇带状疱疹
  • 1篇带状疱疹后
  • 1篇带状疱疹后神...
  • 1篇蛋白激酶C
  • 1篇蛋白激酶CΕ
  • 1篇动物
  • 1篇动物模型
  • 1篇兴奋性氨基酸
  • 1篇血流
  • 1篇血流量
  • 1篇药理
  • 1篇药理作用

机构

  • 7篇泰山医学院附...
  • 3篇首都医科大学...
  • 3篇济南市长清区...
  • 2篇包头医学院
  • 2篇包头医学院第...

作者

  • 7篇谢娜
  • 7篇张颜波
  • 5篇杨明峰
  • 5篇胡冬梅
  • 4篇袁慧
  • 4篇牛敬忠
  • 3篇李思颉
  • 3篇邵国
  • 2篇孙保亮
  • 2篇张伟
  • 1篇辛立
  • 1篇李汶霞

传媒

  • 2篇中国疼痛医学...
  • 2篇泰山医学院学...
  • 2篇中华神经医学...
  • 1篇中风与神经疾...

年份

  • 3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加巴喷丁对大鼠偏头痛中枢敏感化及脑脊液氨基酸含量的影响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探讨加巴喷丁对大鼠偏头痛中枢敏感化及脑脊液氨基酸含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0~250 g雄性SD大鼠共60只;随机均分为正常组(N组)、假手术组(C组)、偏头痛模型组(M组)、生理盐水组(NS组)和加巴喷丁组(G组);每组12只。进行三叉神经脊束核神经元放电记录和脑脊液氨基酸含量检测。结果:造模后,三叉神经脊束核细胞外放电频率增加,造模后2 h为造模前的321.81±47.43%;C组和N组放电频率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M组与NS组放电频率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G组与M组相比,放电频率显著性下降(P<0.01)。与N组相比,M、G组兴奋性氨基酸显著性增加(P<0.01);G组与M组相比,兴奋性氨基酸显著性减少(P<0.01);M组、G组与N组相比,抑制性氨基酸显著性减少(P<0.01);G组和M组相比,氨基酸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加巴喷丁可能通过兴奋性氨基酸信号通路抑制偏头痛中枢敏感化。
李思颉谢娜邵国张伟胡冬梅杨明峰袁慧张颜波
关键词:加巴喷丁偏头痛兴奋性氨基酸
偏头痛实验动物模型研究进展被引量:20
2012年
偏头痛是原发性神经系统和非神经系统综合征,表现为单纯或双侧反复发作、搏动性中重度头痛,发作前可有一过性视物模糊、闪光、偏盲、偏侧肢体感觉及运动障碍、语言障碍等先兆症状,发作期常有恶心、呕吐、畏光、怕声等伴发症。偏头痛的人群发病率超过10%,目前临床上难以彻底治愈。
谢娜李美艺张颜波牛敬忠杨明峰胡冬梅孙保亮
关键词:偏头痛动物
偏头痛模型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神经元兴奋性增高及蛋白激酶Cε膜转位增加被引量:12
2013年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Cε(protein kinase Cε,PKCε)对偏头痛中枢敏感化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方法:实验选取200~250 g雄性SD大鼠共60只;随机均分为正常组(N组)、假手术组(C组)、偏头痛模型组(M组)、氯仿组(L组)和PKCε抑制剂H-7组(H-7组),每组大鼠12只。进行三叉神经脊束核神经元放电记录和PKCε膜转位水平检测。结果:(1)放电频率变化百分比:造模后,三叉神经脊束核细胞外放电频率增加,造模后2 h为造模前的(325.88±47.32)%;M放电频率变化百分比高于N组和C组。L组放电频率变化百分比与M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7组放电频率变化百分比低于M和L组。(2)膜转位水平:M组、L组PKCε膜转位水平高于N组和C组;L组与M组相比,PKCε膜转位水平无明显变化;H-7组膜转位水平低于其余四组。结论:偏头痛中枢敏感化过程中,三叉神经脊束核神经元兴奋性和PKCε膜转位增加,PKCε抑制剂H-7能减少神经元兴奋性和PKCε膜转位,说明PKCε可能参与大鼠偏头痛中枢敏感化的形成。
李思颉谢娜邵国张伟胡冬梅杨明峰袁慧张颜波
关键词:蛋白激酶CΕ偏头痛中枢敏感化神经元兴奋性膜转位
蛋白激酶C在偏头痛中枢敏感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研究被引量:10
2013年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c(PKc)在偏头痛中枢敏感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6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偏头痛模型组、氯仿组和PKC抑制剂H-7组,每组各12只。偏头痛模型组、氯仿组和H-7组大鼠采用Moskowitz法建立硬脑膜神经源性炎症偏头痛模型,并相应侧脑室注射给药。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量图像仪、多导电生理记录仪分别对每组大鼠进行硬脑膜血流量监测和三叉神经脊束核神经元放电记录,分析比较硬脑膜血流量和神经元放电频率的变化。结果造模后2h偏头痛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硬脑膜血流量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7组与偏头痛模型组相比硬脑膜血流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7组与假手术组相比硬脑膜血流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偏头痛大鼠模型复制后,三叉神经脊束核细胞外放电频率增加,造模后2h为造模前的323.82%±11.00%:H-7组与偏头痛模型组相比放电频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H-7组与假手术组相比放电频率无明显变化。结论PKC可能参与偏头痛中枢敏感化的形成。
李思颉谢娜邵国胡冬梅杨明峰袁慧张颜波
关键词:偏头痛蛋白激酶C中枢敏感化放电频率
加巴喷丁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被引量:21
2011年
加巴喷丁(gabapentin,GBP),即1-(氨甲基)环己烷乙酸(1-(aminomethyl)cyclohexane acetic acid),是人工合成氨基酸,分子量为171.34,系γ-氨基丁酸(Gamma-aminobutyricacid,GABA)衍生物。1993年、1994年先后于英国和美国上市,用于抗癫痫治疗;2002年经FDA批准,成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治疗的一线用药;我国于2003年成功开发该药[1,2]。研究发现GBP与传统抗癫痫药联合应用可以降低癫痫发作频率,且在治疗慢性疼痛,
李美艺谢娜牛敬忠杨明峰李汶霞张颜波孙保亮
关键词:加巴喷丁药理作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抗癫痫治疗Γ-氨基丁酸
偏头痛药物治疗研究进展被引量:9
2011年
偏头痛是原发性神经系统和非神经系统综合征,表现为单纯或双侧反复发作、搏动性中重度头痛,发作前可有一过性视物模糊、闪光、偏盲、偏侧肢体感觉及运动障碍、语言障碍等先兆症状,发作期常有恶心、呕吐、畏光、怕声等伴发症。偏头痛人群发病率超过10%,严重影响患者工作学习和生活质量[1],目前尚难以彻底治愈,其治疗目的为终止发作、缓解伴发症和预防复发,现将各预防性和发作期用药综述如下。
谢娜张颜波李美艺牛敬忠袁慧胡冬梅
关键词:偏头痛治疗药物
加巴喷丁治疗中重度晚期癌症患者内脏痛的临床评价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观察加巴喷丁对晚期癌症伴中重度疼痛患者内脏痛的镇痛效果与不良反应。方法 5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25例)应用加巴喷丁,开始第一天睡前服300 mg,以后每天增加300 mg,连续5天,上述剂量分3次服用;对照组(25例)盐酸吗啡片1-2片,毎6小时1次,连续5天。评价指标为疼痛缓解率、不良反应。结果加巴喷丁总的缓解率为68%;对中、重度缓解率分别为83.33%和25.57%;中、重度缓解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加巴喷丁组对照组比较,镇痛效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加巴喷丁组不良反应主要为头晕,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加巴喷丁对晚期癌症伴中重度疼痛患者内脏痛具有镇痛作用,对中度疼痛效果良好,不良反应少。
辛立张颜波李美艺牛敬忠谢娜
关键词:加巴喷丁内脏痛癌症缓解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