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日强

作品数:9 被引量:55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社会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政治法律社会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经济管理
  • 3篇政治法律
  • 2篇社会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篇社会
  • 2篇司法
  • 1篇新生代
  • 1篇新生代农民
  • 1篇新生代农民工
  • 1篇信任
  • 1篇信息爆炸
  • 1篇寻根
  • 1篇中国法
  • 1篇中国法律
  • 1篇中国古代社会
  • 1篇中国流
  • 1篇人口发展
  • 1篇人口发展报告
  • 1篇社会控制
  • 1篇社会学
  • 1篇社会学研究
  • 1篇社会治理
  • 1篇司法系统
  • 1篇司法信任

机构

  • 8篇中国人民大学

作者

  • 8篇郑日强
  • 4篇郭星华

传媒

  • 2篇社会学评论
  • 1篇改革与开放
  • 1篇江苏社会科学
  • 1篇中州学刊
  • 1篇中国图书评论
  • 1篇中国城市经济
  • 1篇广西民族大学...

年份

  • 3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3
  • 2篇2011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农民工创业:留城还是返乡?——对京粤两地新生代农民工创业地选择倾向的实证研究被引量:14
2013年
2008年金融危机后,农民工创业问题受到各级政府、相关领域学者的高度关注。已有关于农民工创业的研究,绝大部分集中在农民工返乡创业方面,缺乏对创业地选择的分析。通过对北京和珠三角两地务工的新生代农民工创业地选择倾向的调查研究,可以发现,地域属性对农民工创业地选择倾向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地域属性不仅影响了两地新生代农民工的创业地选择倾向,还对影响其创业地选择倾向的因素产生作用。因此,今后的相关研究应给予地域属性足够的关注,不仅分析政策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还需要探索地域文化及其他地域要素的可能影响。
郭星华郑日强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珠三角
儒法结合下中国古代社会通过家族的社会控制
2011年
本文结合"社会控制"的概念,从儒法结合的背景及过程入手,分析中国古代社会的社会控制。随后,笔者通过对家族在社会控制中发挥的功能进行探讨,以考察社会控制的现实运行。在文章的最后,结合新的社会基础,提出本人对转型时期社会控制的一些看法。
郑日强
关键词:社会控制家族
中国法律社会学研究的进程与展望(2006--2015)被引量:3
2016年
本文对近十年来中国本土法律社会学实证研究的成果进行评述,藉此展望法律社会学的发展方向。当代中国传统纠纷解决方式弱化,诉讼日益成为重要的纠纷解决方式,这已成为学者们的共识。纠纷解决机制的转型有需求解释和治理解释两种观点,但其互动关系仍缺乏令人信服的研究。学者们运用定量、定性研究方法对民众的法律意识加以研究,探究了民众的纠纷解决倾向以及对法律的认知。我们认为,要想理解法律意识的变迁与形塑,尚需结合两种方法的研究成果。当代中国司法实践存在诸多问题,学者们多从国家法与民间规范的张力入手开展研究,已形成十分成熟的研究框架,但学术增量不足。民间规范的转型与新生,民间规范如何引入立法等,或可成为研究增长点。作为法治的载体,法院嵌入于地方政法体系之中,不仅承担国家治理的职责,还对法官加以治理。处于复杂结构中的法官,承担着多重社会角色,角色间的张力得到学者们的关注。我们提出,在研究司法系统与法律职业的过程中,需关注行政干预与政治介入的区别,探究治理逻辑与法理逻辑的张力,提炼系统框架以整合现有的分散的研究成果。对于法律社会学的研究前景,我们认为应扩展边界、立足实证、由破到立、打造团队、加强合作,将法律社会学建设成为具有活力的研究领域,以回应司法改革不断深入的现实需求。
郭星华郑日强
关键词:法律社会学法律意识纠纷解决司法系统
励讼:当代中国诉讼文化的变迁被引量:10
2015年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法治"成为基本治国理念,诉讼文化逐渐向"励讼"转型。国家精英鼓励民众将纠纷交由司法机关解决,不仅努力树立"诉讼"在纠纷解决机制中至高无上的排他性权威,还将"诉讼"与"权利意识"相联系,参与诉讼是权利意识高的表现。在"法治"的治理理念和"励讼"的价值取向作用下,社会舆论和诉讼制度也发生转变。在普法运动中,国家精英一方面将法律武器交给民众,另一方面努力使民众懂得并敢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权。王海现象和一元钱官司在媒体上被赋予崇高的社会意义,法制栏目也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纠纷来指导民众该如何打官司,破除民众的传统诉讼观念。诉讼制度方面,在"司法为民""诉讼便民"观念的引导下,中国的诉讼制度不断便民化、便利化,努力使诉讼成为民众可便利接触的权利救济途径。"励讼"的诉讼文化以及"励讼"强度的变迁为人们提供了理解诉讼率变迁的新思路,"励讼"所造成的社会影响尚待进一步研究。
郭星华郑日强
关键词:法治民事诉讼诉讼文化社会治理
司法信任的梯度与反梯度被引量:10
2016年
司法界、法学界普遍认为当代中国存在"司法公信力缺失"的问题,但多项调查的数据却显示民众司法信任度较高,本文将这一矛盾现象称为"司法信任认知偏移"。为解释这一现象,本文运用CGSS2010和CGSS2012数据开展研究。研究发现:一方面,作为信任对象的司法系统处于"梯度信任"之中,对司法系统的信任度介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司法信任认知偏移"现象背后蕴含着东西方文化和体制的差异。另一方面,民众对司法系统的信任存在阶层分化,具有"反梯度"特征。司法信任度较低的社会中上阶层更多地利用司法资源并掌握网络话语权,使得司法界、法学界在司法实践、社会舆论中接收到大量消极、负面的评价,并将主流舆论误以为民意的主流,从而产生"司法信任认知偏移"。由此文章提出,应理性、系统、全面地理解司法信任现状,而不应被片面的信息所蒙蔽。
郭星华郑日强
关键词:司法信任
强化与变异:网络社会中的“全景敞视”被引量:15
2015年
本文对网络社会中的"全景敞视"予以分析。互联网技术全面提升了监视的程度,在网络社会中,监视是可见的但又无法确知的,通过自动化、非个人化监视,进一步落实了监视权力的网状分布,开展全方位的监控,并构建了永恒的档案记录,因而一定程度上互联网实现了"完美"的"全景敞视"。在强化、升级的同时,互联网中的"全景敞视"也发生变异,体现为被监视的个人不再相互隔离,监视是扁平化的,检查和档案分离。此外,互联网中的监视方向出现分化,不仅有国家对个人的监视,还有个人对国家的监视以及个人之间的相互监视。不同的监视方向有不同的数据基础,不可等而视之。随着社会生活的网络化,互联网不仅能监视虚拟网络社会,还能监视实在网络社会,而网民在这一潮流中难以脱离,只能谨言慎行。网络社会是否会基于"完美"的"全景敞视"而开展规训,这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郑日强
关键词:网络社会互联网
专注力的退化被引量:3
2011年
本文从信息大爆炸的社会背景入手,分析专注力退化的表现及影响,并在文章的最后提出了对超脱的企盼。
郑日强
关键词:专注力信息爆炸媒介
徘徊中的乡城流动人口——读《漂泊与寻根》
2016年
今年春节,从《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到“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不同职业、阶层的人围绕“故乡”这个主题开展了深入、广泛的讨论,涉及婚姻、养老、教育等诸多方面。“返乡记”作者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在农村出生、成长,在城市求学、工作,只在春节等特殊的节日才回到农村,因此他们都属于“乡城流动人口”。这是一个规模庞大的群体,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5)》显示,中国流动人口已达到2.53亿人。
郑日强
关键词:流动人口人口发展报告中国流计生委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