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东新
- 作品数:117 被引量:84H指数:4
- 供职机构:内蒙古民族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内蒙古自治区人才开发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更多>>
- 金源文宗赵秉文交游活动述考——兼论赵秉文与金末文坛建设被引量:1
- 2018年
- 赵秉文一生交游广泛,与文坛各方面人物都建立了友好融洽的关系,他师友党怀英、王庭筠、郝俣、郦权、师拓等文学前辈,或服膺或扬弃或唱和,继承了大定明昌五十年宝贵的文学遗产。他真诚地处理与杨云翼、李纯甫等时贤名流的关系,尤其是与李纯甫,其表面对峙,而实际互补,二人是当时革除浮艳文风的同盟军。最重要的是,他连知贡举,以政治的高位来奖掖后学,元好问、刘祁父子、段氏兄弟、李献能、麻九畴等青年才俊都得到他程度不同的提携接引,其殷殷之情,令人感佩。同时他与少数民族文化大家完颜璹、吾古孙仲端,佛老人物万松秀等,也保持着良好的互动。赵氏为金末文坛彬彬之盛局面的形成做出了突出贡献。
- 于东新魏华倩
- 关键词:交游活动作家队伍
- 明代楚辞“论评类”典籍述略被引量:1
- 2008年
- 楚辞"论评类"典籍是指侧重对楚辞作品及其屈原人格进行评价的典籍文献。文章对明代的四种重要的"论评类"典籍的成书情况、评论特点、存在不足以及在楚辞学史上的贡献,都作了条分缕析的概说,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明人治"楚辞学"的一般特点。
- 于东新
- 关键词:楚辞学
- 宋以前楚辞“论评类”典籍述略
- 2010年
- 姜亮夫、崔富章等学者将繁富的楚辞学著述归为四大类:辑注、音义、考证、论评。其中,"论评类"典籍是指侧重对楚辞作品及其屈原人格进行评价的典籍文献。相比较而言,学界于此类典籍的讨论尤显薄弱。故对宋代以前的十二种重要的"论评类"典籍之成书情况、评论特点、存在不足以及在楚辞学史上的贡献,作一条分缕析的概评,于"楚辞学"研究及楚辞学研究者是有所裨益的。
- 于东新白云
- 关键词:楚辞学
- “乘化乐天知浪语,看君于世未忘情”——陶渊明人格精神的一种阐释
- 本文从陶渊明老大无成的焦灼感、内心矛盾的焦灼感以及时间压迫的焦灼感等三个方面展开讨论,从而论证诗人内心更多的是对现实、对自我、对未来不能释怀的无奈、痛苦和焦灼。但同时诗人的人格里又有着难得的平和与悠然、超脱与和谐,这在其...
- 于东新
-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陶渊明人格精神精神寄托
- 文献传递
- 赵秉文与金末文风之变被引量:2
- 2016年
- 金末文风转变是金源文学高潮形成的关键原因。首先,明昌后期的文坛弥漫着浮艳、艰险的文风。这种轻浮软媚、格局死板的文风,偏离了诗歌正道,必须给予批判和肃清。其次,在这文运转关的过程中,赵秉文起了引领、推进的领导作用,具体就是在理论上主张"文以意为主""不执一体",转益多师,回归风雅。并且他以切实的创作来落实其理论主张,给文坛以示范,形成以雄奇放纵为主的多样风格。与此同时,他交好同辈、奖掖后学,培养、团结了一批文人,起到了建设作家队伍的作用。最后,金末文坛确立了关注现实,崇尚风雅;创新求变,豪迈壮大的文风,为元好问的成长提供了健康的文学环境,为金源文学高潮的到来做好了准备。
- 于东新
- 金代遗民词刍论——以民族文化融合为视角
- 2013年
- 金代遗民词人面对金元易代的现实,心怀家国倾覆之痛,在创作中吟唱着黍离之悲与沧桑之感。而另一方面,遗民词还具亲近山水自然、追求隐逸自适的情感特质。在艺术风格上,遗民词则具有豪迈悲怆与疏逸高旷的风格,这既是对金词审美风格的总结,也体现了金词风格的多样化和丰富性。论其缘由,实是金代120年民族文化大融合的结果。正是此种语境下,遗民词在书写故国之感的同时,又包含了描山摹水之理性达观的情感倾向。而词家不凡的汉文化修养,又使得遗民词兼具豪健与疏逸风格。同时,遗民词的俚俗风格与隐逸内容,也是民族文化融汇的结晶,而这正是元曲的主要文体特征。
- 于东新
- 关键词:金代遗民词黍离之悲文化融合
- 中国古代文论与中学语文古诗鉴赏教学被引量:1
- 2022年
- 古诗与中国古代文论都是宝贵的中华文化资源,从充分重视我国古典文学传承性和实用性的角度出发,将中国古代文论宝库中具有典型性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和诗画相通等理论与中学语文教学相结合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将中国古代文论引入中学古诗鉴赏的课堂,不仅能够有效解决目前诗歌鉴赏教学所存在的问题,提高中学生诗歌鉴赏能力,而且可以借此探索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之路,从而切实地树立文化自信。
- 刘思宁于东新
- 关键词:中学语文古诗鉴赏中国古代文论教学研究
- 周双利教授的治学品格与学术贡献
- 2020年
- 周双利教授是较早关注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学的学者之一。他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章黄学派“无征不信”的治学品格,以一种追求真理的勇气努力探索,对萨都剌、杨景贤、贯云石、尹湛纳希、哈斯宝等少数民族汉文作家做了全面细致的考察,尤其萨都剌研究最为惹人注目,堪为引领一时风气之先。研究中他认为少数民族文人“边缘的活力”丰富了中华文学审美内涵,拓展了中华文学的版图。周双利先生不仅是内蒙古民族大学早期学科建设的领军人物,而且也是构建“中华大文学史观”、探索与践行“中华文学多元一体”理论的一个重要的边地学者。
- 于东新
- 关键词:民族文学学术贡献
- 略谈竹枝词源流
- 2022年
- 竹枝词是一种带有民歌风味的诗体,是最初起于巴渝地区的歌谣,故又称“巴渝辞”。它的起源可能很古老,到了唐代引起文坛的普遍重视,据说张旭最好唱竹枝曲,反复必至九回乃止。中唐时,顾况有诗《早春思归有唱竹枝歌者座中下泪》云:“渺渺春生楚水波,楚人齐唱竹枝歌。”刘禹锡更是竹枝词的名家,白居易在《忆梦得》诗中说:“梦得能唱《竹枝》,听者愁绝。”
- 于东新
- 关键词:竹枝词思归刘禹锡《竹枝》顾况
- 论陶渊明的生命智慧被引量:1
- 2009年
- 陶渊明的生命智慧主要表现在"天人合一"生命观下自我心灵世界的救赎,这可从"飞鸟意象与诗意回归"和"饮酒意趣下的渐近自然"等方面获得解释。而最重要的是方法论上,陶渊明为了拯救自我苦难焦灼的人生,采取了具有心灵疗救意味的求索探寻,即安时处顺、审美自足信念的思考;自由闲静、任真自适的心态定位;躬耕陇亩、自耕自资生活方式的选择。所有这一切最终使得陶渊明成为了一个人生的智者。
- 于东新
- 关键词:陶渊明生命智慧诗意人生心灵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