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威
- 作品数:19 被引量:33H指数:3
-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常州市卫生局指导性科技项目常州市卫生局重大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建筑科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373例食管癌患者三维技术放疗预后分析
- 王坚于静萍汪建林孙威孙志强倪新初
- 沙利度胺联合放化疗治疗食管癌二期随机对照研究
- 孙苏平王坚于静萍汪建林孙志强孙威倪新初聂斌
- 非手术食管癌患者放化疗中肿瘤组织病理反应和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变化及其对预后的影响被引量:14
- 2016年
- 目的 分析非手术食管癌患者放化疗中肿瘤组织病理反应和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变化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100例经病理证实的食管癌患者进行放疗,其中同期放化疗72例,于放疗第4周行胃镜检查,并取病理活检,病理反应根据放疗后肿瘤组织病理学特点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反应。在放疗前、放疗第4周、放疗结束后1周测定患者血清VEGF水平,另采集3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作为对照组。结果 全组1、3年生存率分别为70.8%和33.3%,1、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61.8%和28.2%,1、3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76.9%和50.0%。轻度、中度和重度病理反应组患者的1年生存率分别为50.0%、76.9%和78.0%,轻度反应组1年生存率低于重度反应组(P〈0.05);轻度、中度和重度病理反应组患者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0.0%、50.0%和44.4%,轻度反应组均低于中度、重度反应组(均P〈0.05)。轻度、中度和重度病理反应组患者的1、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36.4%、73.1%、68.3%和0.0%、40.0%、38.9%,轻度反应组均低于中度、重度反应组(均P〈0.05);轻度、中度和重度病理反应组患者的1、3年局部控制率分别52.9%、83.3%、83.8%和0.0%、64.3%、64.0%,轻度反应组均低于中、重度反应组(均P〈0.05)。非手术食管癌患者放疗前、放疗中和放疗后的血清VEGF水平分别为(109.6±33.7)ng/L、(101.2±24.3)ng/L和(99.5±22.9)ng/L,均高于健康对照组[(79.6±39.2)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放疗前比较,放疗中和放疗后的血清VEGF水平呈逐渐降低趋势(P=0.004)。血清VEGF水平增高组、稳定组和降低组患者的1、3年生存率分别为50.0%、67.4%、86.7%和15.4%、27.0%、50.0%,血清VEGF水平增高组低于降低组(P〈0.05);血清VEGF水平增高组、稳定组和降低组患者的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7%、21.6%和46.4%,血清
- 王坚于静萍汪建林倪新初孙志强孙威聂斌蒋敬庭孙苏平吴昌平
- 关键词:食管肿瘤病理反应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预后
- 脂肪来源干细胞促进放射损伤骨骼肌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 观察新西兰兔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SCs)植入放射损伤骨骼肌后的微血管密度改变,分析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的变化,探讨ASCs移植对兔放射损伤骨骼肌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 64只实验动物单侧臀部予9 MeV电子线一次性照射80 Gy,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SCs组和磷酸缓盐冲溶液(PBS)组,每组为32只,照射后24 h,ASCs组和PBS组照射侧分别肌肉注射1 ml含5×10^7个ASCs的细胞悬液及PBS,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照射后1、4、8和26周骨骼肌组织中CD31阳性的微血管、VEGF和bFGF的表达,蛋白印迹法检测骨骼肌组织中VEGF、bFGF蛋白表达,ELISA法检测ASCs在条件培养基中分泌的VEGF、bFGF浓度,结果 ASCs组受照射骨骼肌组织中CD31染色阳性的微血管密度较PBS组在照射后4、8和26周增高(t=8.14、7.44、18.58,P<0.05).ASCs组受照射骨骼肌组织VEGF、bFGF的累计光密度值(IOD)较PBS组在照射后1、4、8和26周增高(VEGF:t=3.13、4.66、2.19、6.79,P<0.05;bFGF:t =3.14、3.84、4.28、3.61,P<0.05),ASCs组VEGF蛋白的表达水平较PBS组在照射后1、4、8和26周增高(t=4.28、5.02、4.24、4.56,P<0.05),ASCs组bFGF蛋白的表达水平较PBS组在照射后4、8和26周增高(=3.36、3.16、5.77,P<0.05),ASCs在放射损伤肌肉匀浆上清条件培养基中较在正常肌肉匀浆上清条件培养基中分泌的VEGF浓度在48、72和96 h增高(t=2.81,9.96,4.75,P<0.05),分泌的bFGF浓度在72和96 h增高(t=3.80,4.33,P<0.05),结论 ASCs能上调骨骼肌放射损伤组织VEGF和bFGF分泌、增加新生血管形成,可能是修复骨骼肌放射损伤的部分机制。
- 倪新初孙威孙苏平于静萍王坚聂斌孙志强倪昕晔蔡雷鸣曹秀峰
- 关键词:脂肪来源干细胞骨骼肌血管生成兔模型
- 自制脚部固定器在下肢肿瘤等放疗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 探讨自制脚部固定器在下肢肿瘤等放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1例患者下肢放疗时应用脚部固定器定位固定,放疗中每周拍摄验证片,通过验证片和模拟定位片或计划系统生成的数字重建影像比较分析摆位误差。配对t检验差异。结果 患者上下、前后、左右方向摆位误差分别为(2.39±2.21)、(0.22±2.73)、(0.20±2.71) mm,上下方向偏移较前后、左右方向大(P=0.000、0.000)。结论 下肢肿瘤等放疗中应用脚部固定器具有良好准确性和重复性,值得推广。
- 王坚倪昕晔倪新初于静萍孙威聂斌李毅孙志强李栋庆汪建林孙苏平
- 关键词:摆位误差
- 脂肪来源干细胞修复骨骼肌放射损伤的病理学研究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 观察CM-Dil标记的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SCs)植入放射损伤骨骼肌后的病理学改变,探讨ASCs对兔骨骼肌放射损伤的修复影响.方法 64只新西兰兔单侧臀部予9 MeV电子线单次照射80 Gy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SCs组和磷酸盐缓冲液(PBS)组,每组32只,照射24 h后照射侧分别肌肉注射1 ml含5×107/ml标记后ASCs的PBS悬液和1 mlPBS缓冲液,未照射一侧作为各组正常对照.分别于照射后1、4、8和26周收集各组实验动物肌肉标本.观察标记后ASCs在骨骼肌组织中的分布及迁移,分析骨骼肌损伤病理学分级,观察4和26周时肌组织超微病理结构改变.结果 标记后的ASCs能在损伤部位迁移.ASCs组受照射骨骼肌组织病理损伤分级较PBS组在照射后1、4、8、26周显著减低(U=11.5、12.0、11.0,P<0.05).ASCs组26周时再生肌细胞数(27.01土9.36)显著高于PBS组(5.23 土4.23)(t=15.12,P<0.05).ASCs组4和26周肌原纤维损伤程度较PBS组轻,26周ASCs组肌细胞肌间隙可见肌原纤维状结构增生.结论 ASCs能减轻受照射骨骼肌的病理组织学损伤,促进肌卫星细胞的代偿增生、再生肌组织,可能是修复骨骼肌放射损伤的部分机制.
- 孙威倪新初孙苏平于静萍王坚聂斌孙志强倪昕晔蔡雷铭曹秀峰
- 关键词:脂肪来源干细胞骨骼肌兔模型
- 脂肪来源干细胞移植干预兔骨骼肌放射性纤维化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 观察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 stem cells,ASCs)植入放射损伤骨骼肌后的纤维化程度改变,探讨ASCs对兔骨骼肌放射性纤维化的影响.方法 64只新西兰兔单侧臀部予9 MeV电子线单次照射80 Gy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SCs组和PBS组,每组32只,照射24 h后照射侧分别肌肉注射1 ml含5×107 ASCs的PBS悬液和1 ml PBS缓冲液,未照射一侧作为各组的正常对照.分别于照射后1、4、8和26周,收集各组8只实验动物肌肉标本,计算Masson染色切片胶原纤维面积占总面积的比值,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 blot法检测骨骼肌中TGF-β1蛋白的表达.结果 ASCs植入骨骼肌后能在放射损伤部位迁移.ASCs组及PBS组纤维化程度随照射后时间延长而加重,ASCs组胶原纤维面积占总面积的比值较PBS组在照射后4、8和26周显著降低(t=4.62、5.99和10.48,P<0.05).ASCs组骨骼肌组织TGF-β1的IOD值较PBS组在照射后4、8和26周显著降低(=3.79、16.45和15.17,P<0.05).Western blot检测ASCs组TGF-β1蛋白的表达水平较PBS组低.结论 ASCs移植能抑制放射损伤骨骼肌组织TGF-β1的表达减轻放射性纤维化.
- 孙威倪新初孙苏平蔡雷铭于静萍王坚聂斌孙志强倪昕晔曹秀峰
- 关键词:脂肪来源干细胞骨骼肌TGF-Β1兔模型
- 糖尿病和(或)高血压与放射性食管炎和肺炎发生的相关危险性分析
- 目的 探讨伴有糖尿病和(或)高血压的食管癌患者接受放射治疗后放射性食管炎和肺炎发生情况.方法 373例食管癌患者接受三维适形或调强放射治疗,其中,伴有糖尿病者331例,无糖尿病者42例,伴高血压者99例,无高血压者274...
- 王坚于静萍汪建林孙志强孙威倪新初
- 关键词:糖尿病高血压食管癌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肺炎
- 沙利度胺联合放化疗治疗食管癌随机对照研究
- 王坚于静萍汪建林倪新初孙志强孙威聂斌孙苏平
- 非手术食管癌患者放化疗中肿瘤组织病理反应和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变化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 王坚于静萍汪建林倪新初孙志强孙威聂斌孙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