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仲慧

作品数:39 被引量:218H指数:7
供职机构:开滦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辽宁省教委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3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6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12篇脑梗
  • 11篇脑梗死
  • 11篇梗死
  • 8篇缺血
  • 8篇急性
  • 7篇血小板
  • 6篇脑缺血
  • 5篇再灌注
  • 5篇细胞
  • 5篇灌注
  • 5篇分子
  • 4篇血小板超微结...
  • 4篇显像
  • 4篇急性脑梗死
  • 4篇超微
  • 4篇超微结构
  • 3篇动脉
  • 3篇心肌
  • 3篇心肌灌注
  • 3篇心肌灌注显像

机构

  • 21篇大连医科大学...
  • 6篇华北理工大学
  • 5篇开滦总医院
  • 4篇大连医科大学
  • 3篇大连大学
  • 3篇开滦(集团)...
  • 3篇大连市第三人...
  • 2篇华北煤炭医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本钢总医院
  • 1篇唐山市第二医...
  • 1篇东莞市第八人...

作者

  • 39篇张仲慧
  • 8篇尹琳
  • 7篇郑悦
  • 7篇董小波
  • 6篇聂志余
  • 6篇王冬冬
  • 5篇郭庆乐
  • 4篇辛世萌
  • 4篇汤建中
  • 3篇吕广艳
  • 3篇赵成艳
  • 3篇马春野
  • 3篇王乃昌
  • 3篇濮良忠
  • 2篇汤建中
  • 2篇郭建魁
  • 2篇高政
  • 2篇吴寿岭
  • 2篇鲍海萍
  • 2篇范丽君

传媒

  • 4篇临床神经病学...
  • 3篇中国综合临床
  • 2篇中风与神经疾...
  • 2篇大连医科大学...
  • 2篇中国临床康复
  • 2篇中国民康医学
  • 2篇华北理工大学...
  • 1篇中国康复理论...
  • 1篇中国神经免疫...
  • 1篇当代医学
  • 1篇中国煤炭工业...
  • 1篇岭南心血管病...
  • 1篇河北医药
  • 1篇临床误诊误治
  • 1篇放射学实践
  • 1篇中草药
  • 1篇中华风湿病学...
  • 1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18
  • 6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4篇2008
  • 1篇2007
  • 6篇2005
  • 1篇2004
  • 5篇2001
  • 1篇2000
3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急性脑梗死血小板超微结构及其功能变化关系的研究被引量:4
2001年
目的 探讨脑梗死急性期血小板超微结构改变与血小板功能变化的关系。方法 脑梗死急性期 2 2例患者 (13例做电镜 ) ,对照组 2 0例 (8例做电镜 ) ,采用透射电镜观察血小板超微结构 ,酶联免疫吸附竞争法测定血小板 GMP- 140、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浆 GMP- 140的浓度。结果 发病后 3d内的血小板超微结构改变明显 ,表现为伪足增多 ,血小板膜多处破裂 ,聚集融合成片 ;α颗粒明显减少 ;线粒体也显著减少、残留者肿胀、空泡化。脑梗死组血小板 GMP- 140、血浆 GMP- 140浓度较对照组非常显著升高 (P<0 .0 0 1) ,血小板粘附率、血小板聚集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P<0 .0 5 )。结论 脑梗死急性期血小板功能增强 ,伴有血小板膜破裂 ,α颗粒明显减少 ,线粒体肿胀、空泡化。在脑梗死发病机制中 ,血小板聚集可能是导致脑血管机械堵塞的主要原因。
聂志余郑悦张仲慧吕广艳何晓林濮良忠李连宏
关键词:脑梗死血小板超微结构GMP-140
青年脑卒中268例病因及危险因素分析
尹琳郑悦马春野王冬冬张仲慧辛世萌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发病4.5小时内急性脑梗死近期疗效的回顾性研究被引量:5
2022年
目的:研究发病4.5小时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07月1日到2020年10月31日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发病在4.5小时内的65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使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285例为溶栓组,未溶栓仅使用抗血小板聚集、他汀类降脂、脑保护等常规治疗的患者367例为对照组。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4小时、7天、14天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治疗3个月后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对于有吞咽障碍的患者,收集洼田饮水试验结果。统计两组患者出血情况和死亡率。结果:溶栓组治疗后24小时、7天、14天的NIHSS评分以及治疗后3个月的mRS评分改善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有吞咽障碍的患者,溶栓组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溶栓组轻微出血的概率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症状性及致死性脑出血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大量及致死性脑出血部位多在梗死的中心区、出血量多大于10 mL,患者临床NIHSS评分≥24分。溶栓组死亡率较对照组下降(P<0.05)。结论:发病4.5小时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近期治疗效果良好,轻微出血风险较高,但是死亡率下降。临床神经功能缺损重、NIHSS评分≥24分、出血风险大的患者预后不良,不推荐溶栓治疗。
丁凤玲张仲慧康宏韩丹李敏丽常悦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疗效
脑梗死急性期血小板超微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2001年
目的 :探讨脑梗死急性期血小板超微结构改变与功能变化的关系及意义。方法 :对大灶脑梗死组 2 2例 ,小灶脑梗死组 2 5例 ,对照组 2 0例进行研究 ,分别于发病后 3d内及 2周采静脉血 ,采用透射电镜观察血小板超微结构 ,酶联免疫吸附竞争法测定血小板GMP - 140、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浆GMP - 140的浓度。结果 :发病后 3d内血小板超微结构改变明显 ,伪足增多 ,聚集融合成片 ,α颗粒明显减少 ,大灶组改变尤为明显。大灶组血小板GMP - 140、血浆GMP - 140浓度、血小板粘附率 (PAdT)、血小板聚集率 (PAgT)较对照组非常显著升高(P <0 0 0 1) ,小灶组上述指标也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P <0 0 5) ,但较大灶组低。 2周后 ,血小板超微结构大灶组无明显变化 ,小灶组则明显恢复 ,2组血小板GMP - 140、血浆GPM - 140浓度均明显下降 ,但仍较对照组高 ,PAdT、PAgT均降至正常。结论 :脑梗死急性期血小板功能增强伴明显结构改变 ;血小板超微结构的改变可以作为判断病情轻重的一个可靠指标 ;血浆GMP
聂志余郑悦吕广艳何晓林张仲慧赵成艳濮良忠李连宏
关键词:脑梗死血小板超微结构GMP-140
赛来昔布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间黏附因子1不同时相点表达的影响
2005年
目的:观察赛来昔布预处理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脑梗死体积、脑缺血坏死区周边细胞间黏附分子1不同时相点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12/2004-02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心实验室进行。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3组:赛来昔布组(n=16)、安慰剂组(n=16)及假手术组(n=4),其中赛来昔布组和安慰剂组按脑缺血再灌注2,4,6,24h分为4个亚组(n=4)。手术前10min赛来昔布组用赛来昔布灌胃(0.25mg/g,以3mL生理盐水溶解),安慰剂组安慰剂灌胃,剂量相同,然后制作大脑中动脉闭塞及再通模型,假手术组仅做颈部正中切口暴露右侧颈总动脉后缝合皮肤。观察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2h再灌注2,4,6,24h4个时相点梗死体积,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染色观察细胞间黏附分子1阳性微血管数。结果:36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脑缺血再灌注24h内,安慰剂组随再灌注时间延长,梗死体积逐渐加大;梗死体积最大见于再灌注24h。相同再灌注时间点赛来昔布组梗死体积明显小于安慰剂(t=5.35,4.27,5.21,4.86,P<0.05)。②赛来昔布组及安慰剂组缺血2h再灌注2h后,均可见脑缺血坏死区周边微血管内皮细胞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增多,并于24h达高峰;与假手术组比较两组细胞间黏附分子1阳性表达均有明显差异(t=2.25~3.64和2.89~3.58,P<0.01)。
张仲慧尹琳王冬冬高素洁
关键词:脑缺血胞间黏附分子1
亚硝酸盐中毒后迟发性脑病一例被引量:1
2013年
1病例报告患者男性.68岁,因“进食咸鱼后出现发作性肢体抽搐、意识丧失1个月余,反应迟钝.缄默,定向力障碍20余天”入院。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病史。患者2012—03—10食用自家腌制成鱼后于睡眠中突发肢体抽搐.牙关紧闭.口唇青紫,呼之不应,约10余分钟后肢体抽搐停止.急送至当地医院住院抢救.
冯新红张仲慧辛世萌林永忠尹琳
关键词:亚硝酸盐中毒迟发性脑病
肝硬化肝性脑病分期与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相关性分析被引量:4
2015年
①目的通过对肝性脑病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比较,观察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肝硬化肝性脑病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②方法将85例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患者按Davidson标准分期,每期各为1组。将同期住院的80例未并发肝性脑病的肝硬化患者作为肝硬化对照组,全部患者在进行分期判断同时进行血清甲状腺激素(包括T3、T3、TT4、FT4、RT3及TSH)水平测定和统计学分析。③结果随着肝硬化肝性脑病分期的上升,血清甲状腺激素(T3、FT3、T4、FT4)呈不同程度的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以FT3变化最显著。④结论随着肝硬化肝性脑病病变程度的进展,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呈现下降的趋势。因此,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测定有助于评估肝硬化肝性脑病的严重程度。
张仲慧李广鉴
关键词:肝硬化肝性脑病甲状腺激素
CTCA定量参数对冠心病患者短期病死预测价值
2024年
目的探讨CT冠状动脉造影(CTCA)定量参数对冠心病患者短期病死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3年3月收治的冠心病200例,比较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冠心病患者CTCA定量参数(动脉阻力指数、总斑块负荷和斑块最小密度CT值),分析CTCA定量参数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相关性,探讨术后1年冠心病患者病死情况,分析CTCA定量参数与冠心病患者短期病死风险关联性,评价CTCA定量参数对冠心病患者短期病死预测价值。结果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冠心病患者动脉阻力指数、总斑块负荷逐渐升高,斑块最小密度CT值逐渐降低(P<0.05)。冠心病患者动脉阻力指数、总斑块负荷与疾病类型、病变支数及狭窄程度呈正相关,斑块最小密度CT值与疾病类型、病变支数及狭窄程度呈负相关(P<0.05)。冠心病200例中39例(19.50%)术后1年病死。动脉阻力指数、总斑块负荷和斑块最小密度CT值与冠心病患者短期病死有关(P<0.01)。对冠心病患者短期病死预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动脉阻力指数、总斑块负荷和斑块最小密度CT值三者联合明显高于单独预测(P<0.05)。结论CTCA定量参数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且联合各参数预测冠心病患者短期病死价值较高。
董小波张仲慧郭庆乐焦鹏飞
关键词:CT冠状动脉造影动脉阻力指数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病死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炎症反应与赛来昔布的脑保护作用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细胞间黏附分子1及白细胞浸润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损害过程,观察赛来昔布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脑梗死体积、脑缺血坏死区周边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白细胞浸润的影响,探讨其是否具有脑保护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12/2004-02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心实验室进行。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3组:赛来昔布组(n=16)、安慰剂组(n=16)及假手术组(n=4),其中赛来昔布组和安慰剂组按脑缺血再灌注2,4,6,24h分为4个亚组(n=4)。手术前10min赛来昔布组用赛来昔布灌胃(0.25mg/g,以3mL生理盐水溶解),安慰剂组安慰剂灌胃,剂量相同,然后参照改良的Longa-Zea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闭塞及再通模型,假手术组仅做颈部正中切口暴露右侧颈总动脉后缝合皮肤。观察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2h再灌注2,4,6,24h4个时相点梗死体积,缺血区白细胞计数,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染色观察细胞间黏附分子1阳性微血管数。结果:36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赛来昔布组再灌注后2,4,6,24h的梗死体积明显小于同时段安慰剂组[(4.81±0.13)%,(8.22±0.25)%,(11.83±0.62)%,(15.93±0.42)%,(6.56±2.07)%,(10.12±2.37)%,(13.53±1.47)%,(17.86±2.78)%,P<0.05]。②假手术组细胞间黏附分子1阳性表达为(0.63±0.62)个,未见白细胞浸润。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缺血坏死区周边微血管内皮细胞细胞间黏附分子1达及白细胞浸润增多,并于24h达高峰,此时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及白细胞浸润赛来昔布组低于同期安慰剂组[(43.00±1.41),(6.25±1.26),(59.50±2.25),(6.75±1.8)个,P<0.01]。结论:赛来昔布可缩小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脑梗死体积,抑制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时炎症反应,非特异性地起到脑保护作用。
张仲慧尹琳王冬冬高素洁
关键词:脑缺血胞间黏附分子1白细胞
不同电生理检测方法对糖尿病患者胫神经损害诊断价值的比较被引量:11
2018年
目的比较不同的神经电生理检测方法对糖尿病患者胫神经损害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EMG仪对63例确诊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单侧胫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CV)及感觉传导速度(SCV)、F波及H反射检测,比较四者的诊断阳性率。结果本组63例糖尿病患者胫神经四种检查方法阳性率从高到低依次为H反射(76.19%)、F波(53.97%)、SCV(36.51%)、MCV(17.46%)(均P<0.05)。本组中43例无周围神经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糖尿病患者胫神经四种检查方法阳性率从高到低依次为H反射(76.74%)、F波(55.81%)、SCV(32.56%)、MCV(13.95%)(均P<0.05)。本组63例糖尿病患者中反映神经远端传导功能的神经传导速度总异常率为44.44%(28/63),而反映神经近端传导功能的H反射与F波总异常率为80.95%(51/63),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952,P<0.01)。结论四种不同的电生理检测方法可以较全面反映胫神经远近端的损害,糖尿病患者胫神经损害不仅仅限于远端,其近端亦容易受损。四种检测方法中H反射阳性率更高,可以更早发现胫神经的亚临床病变。
刘欢鲍海萍张仲慧王冬冬
关键词:神经电生理检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胫神经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