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弢

作品数:83 被引量:504H指数:13
供职机构:天津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吴阶平医学基金会临床科研专项资助基金天津市科技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机械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4篇期刊文章
  • 15篇会议论文
  • 4篇专利

领域

  • 67篇医药卫生
  • 4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机械工程
  • 1篇经济管理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理学

主题

  • 46篇骨折
  • 21篇股骨
  • 20篇外固定
  • 15篇股骨颈
  • 13篇胫骨
  • 12篇内固定
  • 12篇关节
  • 10篇颈骨
  • 10篇颈骨折
  • 10篇股骨颈骨折
  • 9篇手术
  • 9篇胫骨平台
  • 9篇骨外
  • 9篇固定术
  • 8篇生物力学
  • 8篇外固定器
  • 8篇骨外固定
  • 7篇三维重建
  • 7篇平台骨折
  • 7篇胫骨骨折

机构

  • 51篇天津医院
  • 47篇天津医科大学...
  • 14篇天津医科大学
  • 5篇天津大学
  • 3篇天津市人民医...
  • 2篇北京航空航天...
  • 2篇河北工业大学
  • 2篇天津市第三中...
  • 2篇天津市西青医...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成都大学
  • 1篇成都信息工程...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四川大学华西...
  • 1篇天津中医药大...
  • 1篇天津职业技术...
  • 1篇天津市胸科医...
  • 1篇北京市结核病...
  • 1篇天津市骨科研...
  • 1篇徐州医科大学

作者

  • 83篇张弢
  • 54篇马信龙
  • 33篇马剑雄
  • 15篇付鑫
  • 14篇郑永发
  • 10篇汪松
  • 9篇孙振辉
  • 8篇杜长岭
  • 8篇王沛
  • 7篇卢晋
  • 7篇张清功
  • 7篇万春友
  • 7篇冯世庆
  • 7篇张金利
  • 6篇曹清
  • 6篇王志钢
  • 6篇张园
  • 6篇韩哲
  • 5篇孙振辉
  • 5篇刘忠玉

传媒

  • 11篇中华骨科杂志
  • 5篇中国组织工程...
  • 4篇中国矫形外科...
  • 4篇中国修复重建...
  • 4篇天津医科大学...
  • 3篇医用生物力学
  • 3篇天津大学学报...
  • 3篇中国中西医结...
  • 3篇生物医学工程...
  • 3篇中华创伤骨科...
  • 3篇中国组织工程...
  • 2篇中华外科杂志
  • 2篇国际生物医学...
  • 2篇中华保健医学...
  • 1篇实用骨科杂志
  • 1篇机械工程学报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国临床解剖...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22
  • 2篇2021
  • 8篇2020
  • 2篇2019
  • 6篇2018
  • 3篇2017
  • 6篇2016
  • 9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9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6篇2009
  • 9篇2008
  • 2篇2007
  • 7篇2006
  • 1篇2003
8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Ilizarov技术自体骨段延长治疗胫骨感染性骨折不愈合伴骨缺损被引量:20
2008年
目的 探讨Ilizarov技术自体骨段延长治疗胫骨感染性骨折不愈合的疗效。方法2000年9月至2006年6月共收治胫骨感染性骨折不愈合伴骨缺损患者14例,男11例,女3例;年龄19-49岁,平均31.9岁;胫骨近端3例,中段8例,远端3例。原始损伤:5例为开放骨折钢板内固定,3例为开放骨折髓内钉内固定,4例为开放骨折外固定架固定,2例为闭合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所致。患者自受伤至此次治疗时间为2~24个月,平均7.54个月;手术次数平均6次(3-14次)。根据Jain骨缺损和感染程度分型:A2型5例,B1型2例,B2型7例。窦道形成10例,骨外露4例;骨外露面积最大7cm×5cm,最小2cm×1cm;清创后骨缺损长度3-12cm,平均6.71cm。14例患者均采用清创联合Ilizarov技术自体骨段延长治疗。结果14例患者均获8个月~6年(平均20个月)随访,均获稳定骨折愈合。住院时间1~7个月,平均3个月;骨折愈合时间6-12个月,平均7.79个月;骨外固定时间8-14个月,平均9.64个月。并发症:针道感染1例,皮肤过敏1例,骨折畸形愈合再截骨1例,提前矿化再截骨1例,断针1例,无深部感染、骨折不愈合和膝关节僵直发生。根据Paley骨折愈合评分标准:优13例,良1例。结论Ilizarov骨段延长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折不愈合伴大段骨缺损的一种有效方法。
张弢孙振辉郑永发马信龙王沛李衡
关键词:外固定器伊利扎罗夫技术胫骨骨折
生物力学因素在股骨头坏死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被引量:12
2015年
股骨头坏死是骨科常见疾病,其发病因素尚不完全明确。股骨近端以其特有的悬臂梁结构在人体运动过程中承受数倍于体质量的负荷,在传递外部载荷中发挥重要的生物力学作用。股骨头坏死相关生物力学理论有骨重塑理论(股骨头内小梁的形态结构和排列方式随外部载荷可逐渐改建。若股骨颈骨折时复位不良,可导致松质骨力学强度逐渐下降进而坏死)和Frost力学调控假说(股骨头内小梁结构在外部载荷下可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形,若变形过大可导致微骨折增多、力学强度下降,进而进一步增大小梁变形程度而发生恶性循环,最终导致股骨头坏死)。生物力学因素在股骨头坏死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且已通过动物实验、临床试验、数字化骨科方式得到验证。
汪松张弢马信龙张弸羽
关键词:股骨头坏死生物力学
骨外固定常见并发症的分析与处理被引量:6
2008年
目的分析骨外固定治疗四肢骨折中的常见并发症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月~2007年1月本组行骨外固定治疗的四肢骨折患者147例(180个肢体),记录骨折部位、并发症、处理方法以及愈后情况。结果本组共30例(34个肢体)出现并发症(20.4%),其中针道长期渗液8肢,针道感染3肢,钢针松动、断裂3肢,湿疹性皮炎4肢,神经损伤1肢,关节功能障碍4肢,骨折延迟愈合3肢,骨折成角再移位5肢,拆架后再骨折3肢,所有并发症经过对症处理后均痊愈。结论骨外固定技术存在一个学习曲线,只有熟练手术操作,根据骨折特点和局部解剖结构,设计稳定的骨折固定框架结构,加强术后护理和随访才能有效减少相关并发症。
张弢孙振辉杜文君王沛郑永发马信龙
关键词:骨外固定骨折并发症
膝关节前正中入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双髁骨折被引量:7
2020年
目的探讨前正中入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双髁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2013年10月至2018年2月治疗的15例复杂胫骨平台双髁骨折患者资料,男7例,女8例;年龄17~65(51.3±12.3)岁。SchatzkerⅤ型10例,Ⅵ型5例;双柱骨折9例,三柱骨折6例。采用前正中入路结合后内侧入路手术,骨缺损均行植骨。结果15例患者获得12~24(14.4±3.8)个月随访。骨折愈合时间12~16周,平均(15.2±1.3)周。胫骨平台后倾角及内翻角在术后即刻[(9.2±1.3)°、(85.1±1.7)°]及术后12个月[(8.9±1.2)°、(84.5±1.6)°]分别与术前[(2.8±1.6)°、(73.7±4.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胫骨平台后倾角及内翻角与术后即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Rasmussen放射学评分9~18分,平均(15.1±2.5)分,优3例,良11例,可1例,优良率93.3%;HSS评分66~98分,平均(85.1±9.3)分,优6例,良7例,可2例,优良率86.7%;Lachman试验及Pivot-shift试验均为阴性,所有患者膝关节均可完全伸直,屈曲100°~135°,平均(117.7±11.3)°。1例前正中伤口出现脂肪液化,经清洁换药3周后愈合。结论前正中入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双髁骨折的近期疗效满意,可根据适应证选择使用。
沈啟捷邢国胜刘忠玉李恩琪赵宝成郑玉辰曹清张弢张金利
关键词:胫骨骨折膝关节骨板
面向并联骨折手术机器人的复位轨迹自动式规划方法被引量:1
2022年
并联骨折手术机器人及其计算机辅助诊疗技术解决了骨折复位手术治疗创伤大、易二次感染的风险,但现有骨折复位轨迹规划方法存在碰撞检测效率低、复位路径长及肌肉牵拉力大等问题,难以实现精准安全的复位治疗。针对此问题,提出一种融合碰撞检测、肌肉力分析和最短路径搜索的骨折复位轨迹自动式规划方法。首先,基于患者的CT影像重建三维骨模型,以患者健侧骨模型为复位参考,获取骨折复位的目标。其次,定义碰撞检测阈值,基于八叉树搜索算法快速查找断骨间的最小距离点,实现断骨碰撞检测。随后,由OpenSim的标准模型通过缩放特征建立个性化骨折肌肉模型,实时获取复位过程的肌肉牵拉力。最后,以骨块无碰撞、肌肉牵拉力最小和路径最短为约束条件,设计A*算法的轨迹搜索节点与估价函数,实现轨迹规划。开展所述方法与交互式轨迹规划方法针对9组胫腓骨骨折的复位轨迹规划对比实验,本方法平均规划时间仅为3.2 s,比交互式方法耗时减小了两个数量级,平均复位路径长度为24.3 mm,减小了36.7%,平均肌肉力是96.4 N,减小了16.2%。结果表明,本方法轨迹规划耗时短、复位效率高且轨迹安全性高,为精准安全骨折复位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李锦龙刘传耙孙涛张弢连宾宾连宾宾
关键词:骨折复位碰撞检测
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空间移位的三维重建研究
目的 测量股骨颈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术后股骨头的术前术后空间移位参数以评估手术复位情况.方法 收集5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闭合复位内固定术前术后双侧股骨近端的多层螺旋CT扫描的薄层原始数据及X线片,其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
韩哲张弸羽王树俊付鑫张弢马剑雄马信龙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螺旋CT三维重建闭合复位内固定
截骨矫形治疗踝关节炎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20年
踝关节炎(ankle osteoarthritis,AOA)常导致患者严重疼痛和功能障碍,甚至跛行并丧失劳动能力。AOA发病通常比髋、膝关节炎早12~15年,因此AOA治疗强调长期效果。1995年Takakura等[1]报道截骨矫形治疗内翻型AOA并取得良好效果。随着对AOA病理生理、生物力学、手术策略认识的深入,近年来截骨治疗AOA得到广泛应用,但该手术目前国内开展较少。本文综述AOA截骨国内外相关进展,旨在提高AOA诊治效果,规范截骨手术方案,有利于降低AOA截骨手术相关并发症,提高AOA患者生活质量。
李楠孙振辉马信龙张弢胡永成何锦泉
关键词:截骨矫形诊治效果膝关节炎踝关节炎手术策略
利用三维测量手段验证二维影像引导术中股骨颈骨折复位的局限性的研究
2015年
目的利用三维测量方法测量股骨头残留空间移位程度,验证二维影像资料引导股骨颈骨折闭合复位术是否具有局限性。方法纳入91例股骨颈骨折患者,按骨折类型分为移位和非移位型两组。建立术后近端股骨三维模型,测量股骨头残留移位量,评价复位效果。测量参数:股骨头中心移位量(d)、股骨头小凹-中心连线偏转角度(α)、股骨头自旋角度(β)、股骨颈短缩量(L)。比较两组间各指标的差异性。结果 d和α在移位型、非移位型两组中无统计学差异(P=0.62;P=0.70)。β和L在移位型和非移位型骨折两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P=0.019)。结论利用二维影像方法在术中引导股骨颈骨折复位存在明显的复位不良现象,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汪松张弢张弸羽马信龙吕广水韩哲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骨折复位
轴向载荷力学测试在胫腓骨骨折术后外固定器拆除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7
2016年
目的探讨外固定器轴向载荷力学测试用于指导临床骨折术后拆除外固定器时间判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2014年1月-2015年8月,收治27例因外伤致胫、腓骨骨折患者。男21例,女6例;年龄19~63岁,平均45岁。闭合骨折7例,开放骨折20例。X线片复查示:螺旋型不稳定骨折4例,粉碎型不稳定骨折23例。一期行外固定器固定。其中3例外固定术后出现感染致骨不连,1例发生骨折不愈合伴骨缺损;行二期胫骨截骨延长术。外固定后待正侧位X线片复查明确骨折处均有连续性高密度骨痂形成后,行外固定器轴向载荷力学测试。当外固定器轴向载荷分担比〈10%时,拆除外固定器。结果经外固定治疗21~85周(平均44周)后,行外固定器轴向载荷力学测试。测试结果显示,26例外固定器轴向载荷分担比〈10%,拆除外固定器;拆除外固定器后随访6周,患者下肢完全负重,恢复正常生活,无再骨折发生。1例术后85周外固定器轴向载荷分担比为14%,X线片检查显示骨折成角畸形未完全愈合,拆除外固定器后发生再骨折,改行髓内固定术。结论外固定器轴向载荷力学测试可以客观反映并定量评价骨折愈合情况,可用于指导外固定器拆除时间的确定。
卢庆威万春友张弢王晓卫刘彦士马继海
关键词:轴向载荷外固定器力学测试胫腓骨骨折
利用有限元分析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前倾角变化对股骨近端力学的影响被引量:16
2012年
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闭合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术后不同股骨颈前倾角对股骨近端力学分布的影响,为临床中内固定术解剖复位的重要性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采用16层螺旋CT扫描正常成人髋关节数据,基于三维重建软件和CAD软件,分别建立Pauwells角为70°的股骨颈骨折空心螺钉内固定术后前倾角为0°、5°、10°、15°、20°的股骨近端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对所有模型施加人体缓慢行走时的载荷和约束,观察不同模型间股骨近端结构应力分布的变化。结果当前倾角未改变时(10°模型),股骨所受应力、产生的位移及发生的等效应变最小,股骨近端最大应力值为1.7 MPa,产生的位移为1.1 mm。随着前倾角的增大或减小,股骨近端所承受的有效应力及产生位移呈逐渐增大趋势。当前倾角为20°时,股骨近端及螺钉所受应力最大;当前倾角为0°时,股骨近端产生的位移及发生的等效应变值最大。股骨近端应力集中的部位由股骨距区域转移至头颈交界处的外上方。3枚空心螺钉承受的应力较周围骨组织高,最下方螺钉承受的应力较上方两枚螺钉明显增高。结论股骨颈骨折闭合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术中恢复前倾角达到解剖复位至关重要;股骨颈骨折术后生物力学因素的改变可能在术后股骨头坏死中起一定作用。
杜长岭马信龙马剑雄张弢付鑫卢晋赵峰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前倾角有限元分析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