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成像
  • 3篇加权成像
  • 3篇磁共振
  • 3篇磁敏感
  • 3篇磁敏感加权
  • 3篇磁敏感加权成...
  • 2篇肿瘤
  • 1篇信噪比
  • 1篇抑郁
  • 1篇抑郁障碍
  • 1篇张量成像
  • 1篇肾癌
  • 1篇肾透明细胞癌
  • 1篇肾脏
  • 1篇肾肿瘤
  • 1篇术前
  • 1篇透明细胞
  • 1篇透明细胞癌
  • 1篇图像
  • 1篇图像质量

机构

  • 6篇苏州大学附属...
  • 1篇江苏大学
  • 1篇同济大学

作者

  • 6篇邢伟
  • 6篇张艳文
  • 4篇陈杰
  • 3篇丁玖乐
  • 3篇卢海涛
  • 2篇陈铜兵
  • 2篇邢士军
  • 2篇潘靓
  • 1篇沈楠
  • 1篇孙军
  • 1篇顾正章
  • 1篇张京刚
  • 1篇张丽君
  • 1篇曹赟杰
  • 1篇秦华平

传媒

  • 2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中国医学计算...
  • 1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江苏医药
  • 1篇中华行为医学...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磁敏感加权成像检出兔VX2肾癌瘤内出血的价值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技术检查兔VX2肾癌瘤内出血的价值。方法 20只新西兰大白兔建立兔VX2肾癌模型。种瘤后21d分别行常规MRI及SWI检查,MRI检查结束后取肿瘤进行病理学检查。分析图像,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结果。结果 20只荷瘤兔中,1只因图像伪影明显予以剔除,另19只MRI检查观察到28枚肿瘤。常规MRI的瘤内出血检出率为75%(21/28),低于SWI的100%(28/28)(P<0.01)。结论 SWI较常规MRI检查能更好地检出兔VX2肾癌瘤内出血。
潘靓邢伟陈杰丁玖乐张京刚张艳文陈铜兵
关键词:磁敏感加权成像肾癌VX2肿瘤
不同TE对兔肾磁敏感加权成像图像质量的影响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不同回波时间(TE)对兔肾二维(2D)磁敏感加权成像(SWI)的图像信噪比(SNR)的影响,选择适合兔肾SWI实验研究的成像参数。方法:15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行腹部MRI检查,应用TE为7.70ms、9.92ms、12.24ms三组SWI序列采集左肾图像。由两位放射科医师分析图像,比较三组SWI图像。结果:15只实验兔中2只实验兔因图像伪影明显予以剔除。TE7.70ms组、TE9.92ms组及TE12.24ms组SWI图像中,左肾实质的信号强度分别为399.41±47.63、362.16±48.86、356.21±15.40,三组SWI图像的SNR分别为20.48±2.27、19.12±2.29、16.54±2.36。TE7.70ms组和TE9.92ms组SW I图像的SN R均高于TE12.24ms组(P=0.007,P<0.001),TE7.70ms组与TE9.92ms组SWI图像的SNR之间无显著差异(P=0.140)。结论:应用2D SWI进行兔肾SWI实验研究时,选择适宜的TE为9.92ms可以获得理想的图像质量。
潘靓邢伟陈杰丁玖乐张艳文
关键词:肾脏磁敏感加权成像回波时间信噪比
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定量分析在术前胶质瘤分级中的临床价值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探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定量分析对胶质瘤术前分级的临床指导意义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4例胶质瘤患者资料,其中低级别胶质瘤10例,高级别胶质瘤14例。术前所有患者均行DCE-MRI检查,通过血流动力学Extended Tofts Linear模型对DCE-MRI图像进行血管渗透性定量分析,获取血流动力学参数容积转运常数(Ktrans)、速率常数(Kep)、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比(Ve)、血浆容积分数(Vp),并采用SPSS 25.0进行统计学分析,分别比较各参数在高低级别胶质瘤中是否存在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上述参数对胶质瘤分级的效能。结果高级别胶质瘤的Ktrans、Kep、Ve值大于低级别胶质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U值分别为19.000、24.000、32.000,P<0.05)。Ktrans鉴别高、低级别胶质瘤的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864,Ktrans和Ve敏感性最高为85.71%,Kep特异性最高为90.00%。结论DCE-MRI定量分析参数对术前胶质瘤的分级具有较高的诊断及临床价值。
张艳文邢伟卢海涛邢士军沈楠
关键词:胶质瘤磁共振动态增强
T1b期肾透明细胞癌ADC值与病理分级相关性的研究被引量:22
2012年
目的探讨T1b期肾透明细胞癌(CCRCC)病理分级与3.0TMRADC值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11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T1b期CCRCC患者的常规3.0TMR图像、ADC值及Fuhrman病理分级资料,将Fuhrman分级I和Ⅱ级定为低级别组、Ⅲ和Ⅳ级定为高级别组。4个不同病理分级之间的ADC值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个不同级别组之间的ADC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并行ROC曲线分析;ADC值与病理分级的相关性研究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1)Fuhrman分级I级10例、Ⅱ级8例、Ⅲ级7例、Ⅳ级5例,平均ADC值分别为(0.94±0.11)×10^-3、(0.82±0.13)×10^-3、(0.68±0.09)×10^-3和(0.59±0.03)×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422,P:0.000)。(2)低级别组平均ADC值[(0.89±0.13)×10^-3mm^2/s]高于高级别组[(0.64±0.08)×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38,P=0.000)。ROC曲线下面积为0.940,最佳鉴别阈值为0.73×10^-3mm^2/s,诊断低级别组的敏感度与特异度分别为88.9%和83.3%。肿瘤ADC值与Fuhrman分级之间呈高度负相关(r=-0.807,P〈0.05)。结论T1b期CCRCC的ADC值与病理分级有高度相关性,能术前预测肿瘤的恶性程度,有助于手术方案的制定。
孙军邢伟陈杰邢士军张丽君张艳文陈铜兵曹赟杰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肾肿瘤病理分级
首发未治疗成年重性抑郁障碍患者大尺度静息态脑网络研究
2022年
目的探讨基于独立成分分析(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ICA)法的大尺度脑网络研究对首发未治疗成人重性抑郁障碍(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患者静息态脑网络(resting state networks,RSNs)内及网络间功能连接变化的价值。方法 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选取MDD患者23例(MDD组)及性别、年龄及受教育年限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healthy control,HC)30例(HC组),两组均进行静息态脑功能成像(resting 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检查,MDD组进行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item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17)评估。采用ICA法对rs-fMRI数据进行分析,获得有意义的RSNs。采用SPM-12、Gift软件比较MDD组与HC组RSNs内及网络间内在功能连接强度的差异,采用IBM SPSS statistic 25.0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评价MDD组RSNs内及网络间功能连接强度与HAMD-17评分的相关性。结果与HC组相比,MDD组内侧前额叶皮质(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PFC)(MNI:x,y,z=-6,54,25)内在功能连接强度显著增强;左侧角回(angular gyrus,AG)(MNI:x,y,z=-48,-66,21)、左侧楔前叶(precuneus,PCu)(MNI:x,y,z=-6,-63,33)、左侧背外侧前额叶皮质(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MNI:x,y,z=-36,12,51)及右侧前脑岛(anterior insula,AI)(MNI:x,y,z=36,21,0)内在功能连接强度均显著减弱;MDD组后默认网络(posterior default mode network,pDMN)与前默认网络(anterior default mode network,aDMN)间功能连接强度较HC组显著减弱(t=-2.206,P=0.032),pDMN与左额顶网络(left frontal parietal network,lFPN)间功能连接强度较HC组显著增强(t=2.318,P=0.025)。MDD组mPFC内在功能连接强度、pDMN-lFPN间功能连接强度与HAMD-17评分均呈正相关(r=0.524,P=0.010;r=0.441,P=0.035)。结论基于ICA法的大尺度脑网络研究能够发现首发未治疗成人MDD患者RSNs内及网络间功能连接异常,有望为临床MDD的诊治提供客观的影像学标记。
卢海涛邢伟阎同军韩善花王欣顾正章张艳文
关键词:重性抑郁障碍静息态功能磁共振
联合SWI及DTI对急性、亚急性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价值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探讨联合磁敏感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及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在急性、亚急性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9例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患者于急性或亚急性期(外伤后2周内)行头颅SWI、DTI及常规序列扫描,比较各序列对病灶显示的灵敏度。将检出的病灶数目与患者入院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T2WI共检出DAI病灶128个,DTI-扩散图(TRACEW图)检出279个,SWI检出538个,联合SWI及DTI检出589个。SWI、DTI(TRACEW图)对DAI病灶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常规T2WI(Z=-3.764,Z=-3.245;P<0.01)。联合SWI及DTI两种技术对DAI病灶的检出显著高于单独应用DTI(Z=-3.551,P<0.01)或SWI(Z=-2.351,P<0.05)。联合SWI及DTI两种技术检出的病灶数目与患者入院GCS呈高度负相关(r=-0.775,P<0.01)。结论联合SWI及DTI两种检查技术,能够较单独应用一种技术观察到更多的DAI病灶,有助于较准确地对DAI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三维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king,3D-DTT)还可以直观显示DAI患者脑白质纤维束的损伤情况。
卢海涛邢伟陈杰丁玖乐秦华平张艳文
关键词:磁敏感加权成像扩散张量成像弥漫性轴索损伤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