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新健 作品数:181 被引量:1,087 H指数:16 供职机构: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 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文化科学 建筑科学 更多>>
新型机械可脱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 被引量:1 2002年 目的初步应用新型的机械可脱弹簧圈(detachablecoilsystemDCS)栓塞颅内动脉瘤。方法用DCS栓塞5例动脉瘤,其中2例巨大动脉瘤。巨大动脉瘤使用J型圈编织网篮,再以其他型号的弹簧圈填充动脉瘤腔,较小的动脉瘤使用相应型号的螺旋型弹簧圈。调整位置满意后,逆时针旋转推送导丝解脱弹簧圈。结果5例中2例完全栓塞,2例近全栓塞,DCS弹簧圈的推送和调整均安全有效,解脱速度快。一例巨大宽颈动脉瘤,因弹簧圈不能停留,而放弃DSC栓塞,改行颈内动脉闭塞术。结论DCS是一种新型动脉瘤栓塞材料,使动脉瘤栓塞的手术时间缩短。J型弹簧圈的盘绕方式独特,适用于巨大动脉瘤。 杨新健 宋冬雷 吴中学 舒航 李佑祥 冷冰 张友平 Kieran Morphy关键词:颅内动脉瘤 介入治疗 栓塞疗法 经静脉入路栓塞治疗颅前窝底硬脑膜动静脉瘘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5 2006年 姜除寒 吴中学 刘爱华 李佑祥 杨新健 张友平 张静波 姜鹏 吕明 贺红卫 尹可关键词:硬脑膜动静脉瘘 经静脉入路 颅前窝底 栓塞治疗 疗效分析 特殊亚型 多支架后释放技术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 探讨多支架后释放技术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5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科收治的43例(共43个动脉瘤)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多支架后释放技术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随访时间为3~18个月,平均11.6个月.结果 术后即刻造影结果显示,动脉瘤完全栓塞15例,大部分栓塞22例,疏松栓塞6例.术中未见动脉瘤破裂出血,术后患者症状改善或稳定.随访结果显示,31例动脉瘤完全栓塞或保持稳定,12例动脉瘤有不同程度的复发,其中6例再次行血管内治疗.结论 采用多支架后释放技术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效果良好,该方法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栓塞动脉瘤瘤体,减少动脉瘤的复发. 穆士卿 李佑祥 杨新健 姜除寒关键词: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内涡流的血流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9 2006年 目的利用计算机模拟颅内动脉瘤及其载瘤动脉的血液流动,并对宽、窄颈动脉瘤进行血流动力学分析。方法选取颈内-后交通动脉瘤中典型宽、窄颈动脉瘤患者的全脑血管造影(DSA)图像,联合应用Photoshop、Matlab、Ansys以及Fluent软件,对动脉瘤进行血液动力学的计算机模拟。结果成功模拟出在一个完整的心动周期中动脉瘤及其载瘤动脉内血流的动态变化。宽颈动脉瘤内可见涡流现象,流速在0.057~0.156 m/s。窄颈动脉瘤内无涡流现象,流速在0.001~0.014 m/S。结论宽颈动脉瘤与窄颈动脉瘤在血流动力学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提示在动脉瘤介入治疗中,应先设法降低动脉瘤中涡流的流速或使涡流消失后,再进行栓塞治疗。 赵丛海 李淼 史万超 王捷 赵军伟 殷文毅 丁光宏 杨新健关键词:颅内动脉瘤 血流动力学 卡格列净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作用 本公开提供了卡格列净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作用,具体为卡格列净在制备用于治疗缺血性卒中、特别是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的药物或组合物中的应用。本公开发现了卡格列净具有通过抑制SGLT‑1和增加ADP/ATP比例激活AMPK,... 刘健 郑昭旭 袁芳 师忠芳 杨新健 陈乐瑜Pipeline Flex与第一代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多中心研究 2023年 目的对比分析Pipeline Flex与第一代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FD)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和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19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等14个临床中心连续纳入的接受Pipeline Flex或第一代Pipeline(Classic)FD血管内治疗的共862例患者(1010个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根据FD类型分为Flex组与Classic组,采用1∶1倾向性评分匹配法(最近邻法)对两组患者进行基线资料匹配.匹配后Classic组与Flex组各纳入340例患者(Classic组纳入315例患者,Flex组纳入307例患者,两组均为340例次手术,按照340例进行统计学分析).匹配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及随访结果.结果匹配后Classic组与Flex组比较,支架释放成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98.8%(336/340)、99.1%(337/340),χ^(2)=0.00,P=1.000].与Classic组比较,Flex组支架覆盖分支血管率较高[分别为67.1%(228/340)、57.9%(197/340),χ^(2)=6.03,P=0.014]、围手术期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分别为2.9%(10/340)、6.8%(23/340),χ^(2)=5.38,P=0.020].两组患者随访时间和随访期动脉瘤完全闭塞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Flex组随访期间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率较Classic组低[分别为0.3%(1/340)、2.4(8/340),χ^(2)=4.05,P=0.044];而两组其他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至末次随访,Classic组较Flex组缺血性并发症的总体发生率高[分别为9.1%(31/340)、3.2%(11/340),χ^(2)=10.15,P=0.001)],但不良临床结局(改良Rankin量表评分≥2分)者占比和病死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Pipeline Classic FD比较,采用Pipeline Flex FD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相近,但可减少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 张莹 张莹 王超 刘健 张义森 刘健 张义森 王坤关键词:颅内动脉瘤 多中心研究 血管内支架技术治疗颅内椎动脉动脉瘤 被引量:8 2005年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技术在颅内椎动脉动脉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采用支架治疗的颅内椎动脉动脉瘤,其中椎动脉梭形动脉瘤10例,全部一期支架结合弹簧圈技术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8例,单纯支架技术4例,支架技术二期联合弹簧圈技术治疗4例.结果 16例造影随访3~24个月全部治愈,无复发及狭窄.2例术后出现一过性脑缺血的表现.结论在治疗椎动脉梭形及夹层动脉瘤时应区别对待,血管内支架辅助GDC技术可保持载瘤动脉通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选择. 刘爱华 吴中学 李佑祥 张静波 姜除寒 杨新健关键词:血管内支架 椎动脉 梭形动脉瘤 夹层动脉瘤 弹簧圈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中国专家共识 被引量:49 2020年 一、背景颅内动脉瘤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3%~5%,患者每年发生动脉瘤破裂的概率约为0.95%[1].然而,动脉瘤一旦发生破裂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其致死率可达40%[2].因此,对于颅内动脉瘤的及时干预非常重要.当前,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方式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已被国际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研究(international study of 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ISUIA)[3]及国际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试验(international subarachnoidaneurysm trial,ISAT)[4]等多项大型临床试验研究所证实.然而,颅内复杂动脉瘤(如巨大型动脉瘤、宽颈动脉瘤、梭形和夹层动脉瘤等),因存在治疗过程复杂、治疗并发症率高、治疗后复发率高等特点,其血管内治疗仍是巨大挑战[5].近年来,血流导向装置(flow diverter,FD)的出现,让临床医生和患者有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无 杨新健 张鸿祺 刘建民 李天晓 罗斌关键词:颅内动脉瘤 夹层动脉瘤 动脉瘤破裂 颅内复杂动脉瘤 宽颈动脉瘤 一种球形压迫器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球形压迫器,其包括球体、框架组件和绑带组件,框架组件包括多个固定部件,绑带组件与框架组件连接,框架组件围绕在球体外侧,球体与固定部件可分离地连接,多个固定部件全部与球体连接时球体与框架组件固定连接;多个固... 刘健 张明琦 郑昭旭 杨新健中国颅内未破裂动脉瘤诊疗指南2021 被引量:99 2021年 颅内未破裂动脉瘤(UIA)较为常见,动脉瘤一旦破裂,致死率、致残率高。UIA诊疗过程包括动脉瘤检出、评估破裂风险及治疗获益、治疗策略选择及术后随访等,对UIA的全面了解和精准评估有助于更好地治疗该疾病。2015年美国卒中协会出版了颅内未破裂动脉瘤诊疗指南,此后关于UIA的高质量研究及先进的诊疗技术陆续发布,但目前仍缺乏适合中国人群的UIA诊疗指南推荐。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和国家“十三五”中国颅内动脉瘤计划研究组,组织专家制订了《中国颅内未破裂动脉瘤诊疗指南2021》。该指南对UIA的流行病学特点、影像学检查、风险评估、介入治疗、开颅治疗及术后随访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撰写,旨在以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指导我国UIA的规范性诊疗。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 中国颅内动脉瘤计划研究组 张鸿祺 杨新健 屈延 贺民 段传志 耿介文 翟晓东 吉喆 向思诗 冯华 王天龙 刘健 朱巍 李文强 米热扎提·吐尔洪 刘海啸 郭为 伍聪 李路莹 梁锐超 曾云辉 郭慎全 何旭英关键词:颅内动脉瘤 未破裂动脉瘤 开颅治疗 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