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石飞燕

作品数:10 被引量:32H指数:4
供职机构: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省植物药深加工工程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化学工程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膜蒸馏
  • 4篇中药
  • 3篇药水
  • 3篇水提
  • 3篇水提液
  • 3篇提液
  • 3篇中药水
  • 3篇中药水提液
  • 2篇预处理
  • 2篇真空膜蒸馏
  • 2篇疏水膜
  • 2篇提取液
  • 2篇米粒
  • 2篇纳米粒
  • 2篇黄芩
  • 1篇药代
  • 1篇药代动力学
  • 1篇药动学
  • 1篇药动学研究
  • 1篇乙烯

机构

  • 10篇南京中医药大...
  • 2篇江苏豪森药业...

作者

  • 10篇石飞燕
  • 8篇郭立玮
  • 8篇潘林梅
  • 5篇李博
  • 3篇朱华旭
  • 2篇杨晨
  • 2篇陆瑾
  • 2篇胡涛
  • 2篇张刘红
  • 1篇付廷明

传媒

  • 2篇中国中药杂志
  • 2篇中成药
  • 1篇药学学报
  • 1篇膜科学与技术
  • 1篇中草药
  • 1篇南京中医药大...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预处理技术优化黄芩水提液“溶液环境”的作用及其对膜蒸馏浓缩过程的影响
为综合探讨膜蒸馏技术浓缩中药水提液的可行工艺,以黄芩水提液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的预处理组合技术调节黄芩水提液'溶液环境',分别比较不同预处理组合对共性高分子物质去除率、物理化学参数、指标性成分保留率、特征指纹图谱相似度以...
潘林梅石飞燕杨晨李博郭立玮
关键词:预处理
文献传递
基于PVDF疏水膜的真空膜蒸馏技术浓缩黄芩等中药水提液的初步研究
真空膜蒸馏(VMD)技术是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新型膜浓缩技术,具有操作简便、有效成分损失小、高浓缩比等优点,可有效弥补传统浓缩方法的不足。该过程最关键的问题是疏水膜的选择,聚偏氟乙烯(PVDF)膜具有良好的疏水性、耐热性及...
石飞燕
关键词:中药水提液
基于膜蒸馏的中药水提液浓缩技术应用前景及问题探讨被引量:8
2014年
结合膜蒸馏技术的原理、特点及影响膜蒸馏效果的各因素,借鉴该技术在化学工程、食品工程等领域的应用,针对中药水提液的特性,对膜蒸馏技术应用于中药水提液浓缩工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由于膜蒸馏分离系数高,在常压和低温下即可进行,该技术在中药水提取液浓缩工序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但影响膜过程的因素众多,必须结合分离过程中的热力学变化等机理进一步深入研究。
潘林梅石飞燕郭立玮
关键词:膜蒸馏中药提取液
真空膜蒸馏法浓缩黄芩提取液的工艺研究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采用聚偏氟乙烯中空纤维膜,运用真空膜蒸馏法浓缩黄芩提取液,研究浓缩过程中操作参数对浓缩效率的影响。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黄芩提取液及膜蒸馏透过液中指标性成分黄芩苷的量,以黄芩苷截留率和膜通量为评价指标,考察进料温度、真空度和料液体积流量对浓缩效率的影响。结果随着进料温度、真空度及料液体积流量的增大,膜通量明显增大。在进料温度59℃,真空度94~95 k Pa,料液体积流量1.0~1.2 L/min的条件下,黄芩苷截留率可达100.0%。结论真空膜蒸馏法用于黄芩提取液的浓缩工艺控制较简捷,效果明显,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石飞燕李博潘林梅郭立玮
关键词:真空膜蒸馏黄芩提取液膜通量黄芩苷截留率
快速膜乳化与喷雾干燥联用制备汉防己甲素纳米复合粒子及其表征被引量:5
2014年
针对肺部吸入干粉制剂,为了克服微球和纳米粒各自的缺点,本文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为辅料,汉防己甲素(tetrandrine,TET)为模型药物,采用快速膜乳化法将其制备成聚乳酸-羟基乙酸纳米粒(TET-PLGA NPs),再利用喷雾干燥技术将纳米粒组装成微米级复合粒子。利用扫描电镜(SEM)、激光粒度分析、高效液相色谱(HPLC)、X射线衍射(XRD)、差热扫描(DSC)、红外分析(IR)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对复合粒子进行表征。快速膜乳法制备的汉防己甲素纳米粒(一级粒子)的平均粒径为(337.5±6.2)nm、PDI为0.014±0.004。纳米粒经喷雾干燥后,形成平均粒径为(3.675±0.16)μm的实心类球状纳米复合粒子(二级粒子),药物以无定形态分布于载体材料中。该粒子遇水后能重新分散,释放出一级粒子。本实验所采用的快速膜乳化-喷雾干燥联用技术整合了微球和纳米粒的优点,为活性物质递送肺部奠定基础。
胡涛朱华旭郭立玮潘林梅李博石飞燕陆瑾
关键词:汉防己甲素纳米粒喷雾干燥纳米复合粒子
预处理技术优化黄芩水提液“溶液环境”及其对膜蒸馏浓缩过程的影响被引量:2
2017年
为综合探讨膜蒸馏技术浓缩中药水提液的可行工艺,以黄芩水提液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的预处理组合技术调节黄芩水提液"溶液环境",比较不同预处理组合对共性高分子物质去除率、物理化学参数、指标性成分保留率、特征指纹图谱相似度以及膜通量变化等的差异,并基于最佳预处理进行了膜蒸馏工艺优化.研究表明,采用离心加(6~8)万膜超滤的预处理技术,黄芩水提液的4种高分子成分的截留率较高;浊度、黏度下降,澄明度提高;指标性成分黄芩苷保留率为92.85%,特征性指纹图谱的相似度高.同时膜蒸馏过程操作参数的影响程度为温度>真空度>流量,在(61±1)℃、(0.094±0.01)MPa、1.0LPM条件下,可避免膜润湿现象,保证蒸馏浓缩过程的稳定.
潘林梅石飞燕杨晨李博郭立玮
关键词:预处理
α-细辛脑经干粉吸入给药后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被引量:10
2015年
研究α-细辛脑经干粉吸入给药后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和绝对生物利用度,并与灌胃给药,静脉注射给药进行比较.建立大鼠血浆中α-细辛脑的HPLC检测方法.考察大鼠分别经干粉吸入(20 mgkg-1),灌胃(80 mgkg-1),静脉注射(20 mgkg-1)给予α-细辛脑后血药浓度变化.采用DAS 2.0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根据各给药途径的AUC(0-t)及给药剂量,计算α-细辛脑经干粉吸入和灌胃后的绝对生物利用度.结果显示α-细辛脑在质量浓度为0.282~14.1 mgL-1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4);检测下限为0.212 mgL-1.大鼠经干粉吸入,灌胃和静脉注射给予α-细辛脑后,α-细辛脑在大鼠体内的代谢过程分别符合一室模型,二室模型和三室模型;消除半衰期分别为(95.4848.28),(66.9929.76),(64.3427.59) min.按生物利用度公式计算,α-细辛脑经干粉吸入给药和灌胃给药后绝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78.32%,33.60%.研究表明采用干粉吸入方式给药可延长α-细辛脑药物消除半衰期并显著提高绝对生物利用度,为其干粉吸入剂的制备打下了理论基础.
钱余义陆瑾张刘红石飞燕付廷明郭立玮
关键词:Α-细辛脑药代动力学绝对生物利用度
基于膜及其集成过程的中药“绿色浓缩”技术研究进展、关键科学问题与对策被引量:4
2019年
中药工业能耗惊人,能耗的重头浓缩工段的蒸汽耗量约占全厂的60%左右,甚至更高。膜浓缩技术具有"能耗小、成本低"的重要优势,但因不同膜过程本身技术原理所造成的各自缺陷,而受到制约。引进国际先进的膜集成设计策略与方法,针对有望适用于中药物料浓缩需求的"反渗透与膜蒸馏集成"的技术关键——浓缩过程对中药物料流变性的劣化及其对膜传质作用的拮抗,以代表性中药复方为实验体系,借鉴流变学理论与计算流体力学(CFD)手段,通过工艺过程动态精密分析,建立"时间-物料流变学特征-膜传质过程"三维模型;融合多学科手段,探索中药物料流变学规律及其对膜浓缩过程的影响,阐述膜浓缩过程对中药物料的传质作用及机制,寻找临界渗透压(反渗透过程)与临界通量(膜蒸馏过程)2个关键工艺参数的平衡点,探索"反渗透"与"膜蒸馏"2种膜过程的优化组合方案。破解膜浓缩工艺中药行业产业化的技术瓶颈,为其成套技术设备研制及工艺设计提供支撑,促进中药制药工程理论和技术创新。
潘林梅李博郭立玮张刘红石飞燕杨晨金唐慧
关键词:流变学计算流体力学
中药水提液真空膜蒸馏过程中膜通量衰减及清洗方法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研究中药水提液真空膜蒸馏过程中的膜通量衰减和清洗方法。方法选择代表性中药(黄芩、白芍、二丁颗粒)水提液,通过恒浓、浓缩实验分析膜通量衰减。以通量恢复率和膜表面结构变化为指标,考察不同清洗方法对聚偏氟乙烯疏水膜的效果。结果与吸附污染相比,浓度变化对膜通量的影响更大。酸碱液结合的清洗效果最好,通量恢复率可达97.98%;超声波清洗会破坏膜的表面结构,使通量恢复率大于100%。结论酸碱液(0.3%氢氧化钠+0.3%柠檬酸)结合更适合用于清洗聚偏氟乙烯疏水膜。
杨晨石飞燕潘林梅李博郭立玮朱华旭
关键词:中药水提液真空膜蒸馏清洗方法
快速膜乳化法制备荧光探针PLGA纳米粒及体内外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采用快速膜乳化法制备了粒径均一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粒,对其载药特性和体内分布进行研究。以平均粒径和PDI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膜孔径、过膜次数、过膜压力、油水比和聚乙烯醇(PVA)浓度对快速膜乳化法制备纳米粒的影响,空白纳米粒的优化条件为膜孔径1μm,过膜压力1 150 k Pa,油水比1∶5,PVA质量浓度20 g·L-1,过膜3次,得到空白纳米粒的平均粒径为332.6 nm,PDI为0.010。采用激光共聚焦技术对其结构特点进行模拟研究,在此基础之上,将荧光探针包载于纳米粒中,采用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研究纳米粒的体内靶向性。体外模拟研究表明,荧光物质均匀分布于微球内,体内研究表明该粒子具有较好的肝、脾靶向性。
胡涛石飞燕潘林梅朱华旭郭立玮
关键词: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荧光探针靶向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