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动脉
  • 3篇心肌
  • 3篇心肌桥
  • 3篇肌桥
  • 3篇冠状
  • 3篇冠状动脉
  • 3篇CTA
  • 2篇动脉瘤
  • 2篇血管
  • 2篇血管造影
  • 2篇造影
  • 2篇颅内
  • 2篇颅内动脉
  • 2篇颅内动脉瘤
  • 2篇静脉
  • 2篇CT
  • 1篇动脉瘤诊断
  • 1篇多层螺旋CT...
  • 1篇心肌桥-壁冠...
  • 1篇血管成像

机构

  • 9篇江苏大学附属...
  • 3篇常州市武进人...
  • 1篇江苏省人民医...

作者

  • 12篇高永炳
  • 9篇龚波
  • 5篇李红尧
  • 4篇郑建刚
  • 3篇吴惠明
  • 3篇武洪林
  • 1篇巢云鹏
  • 1篇许建兴
  • 1篇徐强
  • 1篇周燕娟
  • 1篇陈建平
  • 1篇龚波
  • 1篇朱燕
  • 1篇李尊
  • 1篇王德杭
  • 1篇吴小松
  • 1篇夏锡仪
  • 1篇吴小松
  • 1篇王国裕
  • 1篇陈建平

传媒

  • 5篇中国医学创新
  • 3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中国医药导刊
  • 1篇临床医学工程
  • 1篇影像研究与医...

年份

  • 2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主动脉夹层CT表现,应用原始数据在工作站进行MPR、MIP及VRT等后处理。结果 25例中,DeBakeyⅠ型9例,Ⅱ型1例,Ⅲ型15例,均很好地显示了主动脉全程及其分支,对主动脉夹层的破口位置、累及范围、真假腔、内膜片及夹层的旋转方向、血栓的形成得到满意显示。结论 MSCTA对主动脉夹层诊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应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高永炳龚波
关键词: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主动脉夹层
头颅CT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中的价值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1例SAH的患者行头颅CTA检查,应用各种后处理技术显示颅内动脉,以明确病因。结果本组81例SAH患者经CTA检查发现动脉瘤62例,动静脉畸形(AVM)1例,阴性18例。结论头颅CTA检查对SAH的患者,能够及时明确诊断,可作为SAH病因诊断的首选检查。
高永炳龚波
关键词:CT血管造影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瘤
64层螺旋CT尿路成像与静脉尿路造影对照分析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尿路成像(CTU)与静脉尿路造影(IVU)对泌尿系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 130例临床疑诊泌尿系病变的患者,先进行IVU,再行64层螺旋CT尿路成像检查,通过工作站进行多种后处理,比较两者结果。结果 IVU诊断正常3例,诊断泌尿系结石95例,其中肾结石50例,输尿管结石44例,膀胱结石1例,输尿管外压病变2例,泌尿系畸形6例,肿瘤7例,感染性病变1例。CTU诊断正常2例,诊断泌尿系结石106例,其中肾结石60例,输尿管结石45例,膀胱结石1例,外压病变4例,泌尿系畸形9例,肿瘤20例,感染性病变17例。对于泌尿系结石、畸形的诊断两种方法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于泌尿系肿瘤、感染的诊断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64层螺旋CT通过多种后处理方法,既可全景显示泌尿系的形态结构,也可观察局部病变细节,对泌尿系各种疾病的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而对于泌尿系单纯结石性梗阻亦可采用IVU。
高永炳龚波吴惠明吴小松
关键词:泌尿系病变CT尿路成像静脉尿路造影
低管电压、低浓度对比剂联合使用对头部CTA检查的可行性分析
2017年
目的:探究低管电压、低浓度对比剂联合使用对头部CTA检查的可行性,总结临床经验。方法:针对40例患者使用常规电压和常规浓度对比剂进行头部CTA检查,并归为对照组,针对另外40例患者使用低管电压、低浓度对比剂进行头部CTA检查,并归为实验组,取得两组检查结果后对图像质量进行客观及主观评价,并且记录各组辐射剂量后进行统计学分析,从而评价实验组检查的可行性。结果:两组CT检查测量结果无明显差异;比较两组图像质量评分可见,其均未出现较差的图像质量,组间其他数据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则说明差异不明显。但比较两组辐射剂量可见,实验组辐射剂量相对较小,同时两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则说明差异明显。结论:低管电压、低浓度对比剂联合使用对头部CTA检查的可行性分析发现,其能够获得和常规检查方法相应的检查效果,同时减少了对于患者产生的辐射剂量,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因此值得临床借鉴。
梅晓燕高永炳李红尧贺俊斌
关键词:可行性
部分型肺静脉异位引流1例
2013年
患者女,70岁。因阵发性房颤入院。查体:心界略大,各瓣膜区未闻及明显病理性杂音。超声检查:轻度肺动脉高压伴中度三尖瓣反流;轻度二尖瓣反流;主动脉瓣钙化伴轻度主动脉瓣反流。左房肺静脉CT成像:左房大小正常。左房及左心耳未见充盈缺损。左下肺静脉及右上、下肺静脉走行正常,汇人左房(图1)。左上肺静脉未进入左房,由左上纵隔旁垂直静脉引流入左头臂静脉,汇入上腔静脉(图2~4)。CT诊断:部分型肺静脉异位引流(心上型)。
龚波高永炳王海青王国裕郑建刚
关键词:肺静脉异位引流
双源CT对孤立性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研究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通过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研究孤立性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特性。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7年1月在本院进行冠状动脉CT检查,仅检出心肌桥-壁冠状动脉且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冠心病等其他心脏相关疾病的患者数据,根据肌桥的位置、患者性别分组比较,研究分析孤立性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特性。结果:324例检出孤立性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患者中,男146例,女178例,平均年龄(57.94±10.50)岁。共检出心肌桥-壁冠状动脉350处,其中左前降支346处,右冠状动脉2处,对角支及中间支各1处。患者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发病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检出肌桥位置以左前降支中段好发,不同肌桥位置的患者性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近段心肌桥-壁冠状动脉以男性患者多见(P<0.05),而中、远段肌桥患者性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不同位置的肌桥长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中、远段肌桥要长于女性(P<0.05)。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类型以表浅型多见,与位置无相关性(P>0.05)。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对孤立性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位置、长度、壁冠状动脉类型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高永炳龚波沈丹丹梅晓燕郑建刚
关键词:心肌桥-壁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CTA诊断心肌桥与DSA对比分析被引量:15
2015年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CTA(CT血管造影)诊断心肌桥与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临床价值对比。方法:随机选择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疑似冠心病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150例患者分别给予CTA检查与DSA检查,给予CTA检查设定为观察组,给予DSA检查设定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心肌桥的检出率。结果:观察组行CTA检查出50例心肌桥,检出率为33.3%;对照组行DSA检查出34例心肌桥,检出率为22.7%。观察组心肌桥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检查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A可以直接显示出心肌桥和壁血管形态学的特征,患者心肌桥深度大、范围长,收缩期的管腔越明显看到狭窄。CTA对心肌桥的临床检出率极高,可以为临床病情判断患者心肌缺血原因提供参考。
陈建平龚波武洪林高永炳
关键词:冠状动脉CTA心肌桥DSA
冠状动脉心肌桥相关粥样斑块的CT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心肌桥相关粥样斑块的特性,探讨其与心肌桥的关系。方法:选取近年本院心内科收治的16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基本临床资料和冠状动脉CT检查数据,根据左前降支有无心肌桥及是否合并粥样斑块分为肌桥组(左前降支心肌桥合并粥样斑块)、斑块组(左前降支仅有粥样斑块)及对照组(左前降支无异常),比较各组数据。再将肌桥组患者根据心肌桥近侧段血管粥样斑块处管腔狭窄程度分组分析斑块特性与心肌桥的关系。结果:肌桥组34例,心肌桥均为单发,位于血管近段3处,中段30处,远段1处,合并有粥样斑块40处,位于血管近段36处,中段0处,远段4处;斑块组77例,粥样斑块84处,位于血管近段55处,中段27处,远段2处;对照组57例。肌桥组与斑块组基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斑块性质、长度、管腔狭窄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肌桥组患者左前降支近段血管易形成粥样斑块(P<0.05),心肌桥近侧段血管粥样斑块处管腔狭窄程度与患者年龄有关(P<0.05),而与斑块性质和长度、肌桥长度及壁冠状动脉类型无关(P>0.05)。结论:合并有心肌桥的冠状动脉在各种危险因素的长期作用下,心肌桥近侧段血管易形成粥样斑块,斑块处管腔狭窄程度随年龄增长而加重,与斑块及心肌桥本身的特性无关。
李红尧龚波吴惠明高永炳陆成栋
关键词:冠状动脉心肌桥粥样斑块CT
双源CT四种检查模式对肺动脉CTA成像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的影响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评价双源CT肺动脉血管成像(CTPA)四种不同检查模式的辐射剂量及图像成像质量的差异。方法:将临床疑诊肺动脉栓塞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四组,每组30例。A组采用低管电压100 k Vp Flash模式,B组采用常规120 k Vp Flash模式,C组采用80/sn140 k V双能量扫描,D组采用100/sn140 k V双能量扫描。比较各组间的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和有效剂量(ED)。结果:A组CTDIvol、DLP和ED分别为(3.05±0.43)m Gy、(115.51±22.7)m Gy·cm、(2.02±0.39)m Sv;B组分别为(5.50±1.41)m Gy、(186.66±46.5)m Gy·cm、(2.96±0.55)m Sv;C组分别为(5.18±1.77)m Gy、(172.54±30.20)m Gy·cm、(2.79±0.63)m Sv;D组分别为(6.29±2.13)m Gy、(203.5±54.20)m Gy·cm、(3.51±0.71)m Sv。四组肺动脉图像质量主观评分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辐射剂量最低,D组辐射剂量最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源CT肺动脉血管成像迅速便捷,图像质量良好,便于观察诊断,采用Flash扫描模式可显著降低辐射剂量。
李红尧龚波贺俊斌梅晓燕高永炳
关键词:肺动脉图像质量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通气功能与CT肺气肿指数的研究被引量:20
2016年
通过双源CT与肺功能检查(PFT)数据对照分析,探讨CT肺气肿指数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功能评价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08例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31例为对照组。进行PFT检查,根据结果将COPD患者严重程度分组,同时进行双源CT肺部扫描,运用肺功能分析软件测定肺气肿指数(LAV%,即肺低衰减区占肺总容积的百分比),分析LAV%与PFT的相关性。结果 COPD患者的LAV%>对照组(P<0.05),COPD患者不同严重程度组别LA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AV%对于评价COPD患者的肺功能有重要意义,患者LAV%与COPD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高永炳龚波武洪林周燕娟夏锡仪朱燕李尊许建兴郑建刚恽健何赟李红尧吴惠明王德杭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功能
全文增补中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