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中倩

作品数:19 被引量:102H指数:5
供职机构:广东医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新生儿
  • 6篇早产
  • 6篇早产儿
  • 6篇产儿
  • 5篇综合征
  • 5篇窘迫综合征
  • 5篇呼吸窘迫
  • 5篇呼吸窘迫综合...
  • 4篇新生儿呼吸
  • 4篇新生儿呼吸窘...
  • 4篇新生儿呼吸窘...
  • 4篇婴儿
  • 4篇支气管
  • 4篇支气管肺发育...
  • 4篇气管
  • 4篇发育不良
  • 4篇肺发育
  • 4篇肺发育不良
  • 3篇通气
  • 3篇重组促红细胞...

机构

  • 17篇广东医学院
  • 2篇深圳市南山区...
  • 1篇广州医学院

作者

  • 19篇何中倩
  • 19篇李晓东
  • 13篇田青
  • 8篇刘丽芳
  • 7篇蔡琳
  • 4篇许茜
  • 2篇包忠宪
  • 2篇张升荣
  • 1篇田青
  • 1篇查文清
  • 1篇乐新
  • 1篇吴日勉
  • 1篇方利娟
  • 1篇蒙好好
  • 1篇谢艳艳
  • 1篇谢艳艳
  • 1篇杨华露
  • 1篇孙琴
  • 1篇田菊萍
  • 1篇王姝彦

传媒

  • 2篇实用医学杂志
  • 2篇中国生育健康...
  • 2篇第四届围产医...
  • 1篇医学综述
  • 1篇浙江临床医学
  • 1篇中国妇幼保健
  • 1篇医学理论与实...
  • 1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国新生儿科...
  • 1篇中华实用儿科...
  • 1篇首届泛珠三角...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6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经鼻同步间歇正压通气与经鼻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预防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比较被引量:12
2013年
目的 比较经鼻同步间歇正压通气(NSIPPV)与经鼻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nCPAP)预防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疗效.方法 选择胎龄32周以下的早产儿,随机分为NSIPPV组69例,nCPAP组67例,预防性使用NSIPPV或nCPAP,比较2组患儿RDS、呼吸暂停、机械通气的发生率.结果 NSIPPV组发生RDS 12例(17.3%),nCPAP组发生RDS 24例(35.6%);NSIPPV组发生呼吸暂停18例(26.1%),nCPAP组29例(43.3%);NSIPPV组6例(8.7%)改用呼吸机治疗,nCPAP组18例(26.9%)改用呼吸机治疗.2组RDS、呼吸暂停及机械通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预防性使用NSIPPV与nCPAP均可减少早产儿RDS、呼吸暂停的发生率,但NSIPPV优于nCPAP,且可减少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率.
刘丽芳李晓东蔡琳何中倩许茜
关键词:呼吸窘迫综合征
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防治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防治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胎龄< 34w、需机械通气(包括NCPAP或NIPPV)和/或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者143例...
刘丽芳许茜蔡琳李晓东田青何中倩陈宏洁
不同体位气管内注入固尔苏疗效分析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探索气管内注入固尔苏(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最佳给药方法。方法:将符合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63例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2例)采用仰卧位分次气管内给药法;对照组(31例)采用左侧卧位、右侧卧位、仰卧位三种体位气管内给药法。比较两组用药后血气分析、胸片改善情况、并发症及转归情况。结果:两组用药后在血气分析、胸片改善情况、并发症等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仰卧位分次注入法与多体位分次给药法比较,两组临床效果无差异,但前者操作简单,搬动少,对患儿的干扰少,脱管与发生一过性紫绀的几率小。
李晓东田青包忠宪吴日勉何中倩
关键词:肺表面活性物质体位
极低出生体重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高危因素及预防对策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分析极低出生体重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症(BPD)的高危因素,探讨BPD的预防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深圳南山医院2006年1月-2009年9月在NICU诊治的极低出生体重儿75例的临床资料。其中13例诊断为BPD(BPD组),而62例为非BPD组,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极低出生体重儿BPD的总发生率是17.33%,而有机械通气史的极低出生体重儿BPD的发生率高达33.33%,经鼻气道正压通气的极低出生体重儿BPD的发生率较低,为10.34%。BPD组患儿胎龄和产重均较非BPD组低。产前发生绒毛膜羊膜炎、接受机械通气、合并肺部感染、需多次输血的患儿,BPD组较非BPD组明显增高(P<0.05)。生后使用肺表活性物质,限制早期液体摄入量,控制感染,积极纠正贫血,在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避免早产低体重、肺表面活性物质(PS)联合经鼻气道正压通气治疗肺透明膜病,限制生后前10d的液体摄入、控制肺部反复感染、积极纠正贫血是预防BPD的关键,积极早期综合治疗BPD疗效肯定。
何中倩李晓东田青谢艳艳田菊萍
关键词:极低出生体重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高危因素
不同胎龄早产与婴儿气质的关系
2013年
目的探讨不同胎龄早产对婴儿气质的影响。方法观察组选取在本院高危儿门诊随访的早产儿91例,其中胎龄≥32周组46例,胎龄〈32周组45例;对照组选取在本院健康体检的正常足月新生儿60例;入选婴儿在6月龄时采用中国婴儿气质量表进行婴儿气质的测查并比较。结果胎龄≥32周组婴儿气质类型分布与足月新生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气质维度上,胎龄≥32周组婴儿的适应性和持久性得分较正常足月新生儿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胎龄〈32周组婴儿以困难型和发动缓慢型气质类型居多,与足月新生儿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气质维度上,活动水平、节律性、适应性、心境、持久性和注意分散度较足月新生儿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胎龄≥32周组与〈32周组比较,气质类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注意分散气质维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胎龄〈32周早产对婴儿气质影响较大,针对这些小早产儿最好进行早期干预。
田青李晓东蔡琳孙琴刘丽芳何中倩
关键词:婴儿气质早产早产儿
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防治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防治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胎龄<34w~需机械通气(包括NCPAP或NIPPV)和/或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者143例为...
刘丽芳许茜蔡琳李晓东田青何中倩陈宏洁
关键词: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呼吸衰竭
高频振荡通气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高频振荡通气(HFOV)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我院收治、需机械通气的RDS患儿60例,2011年11月前以常频机械通气的30例患者作为C...
何中倩李晓东
77.不同胎龄早产与婴儿气质的关系研究
目的探讨不同胎龄早产对婴儿气质的影响.方法观察组选取在我院高危儿门诊随访的早产儿60例(再分为A组:胎龄≥32周30例,B组:胎龄<32周30名);对照组为在我院健康体检的足月新生儿60名;两组婴儿在6月龄时进行婴儿气质...
田青李晓东蔡琳刘丽芳何中倩谢艳艳
关键词:婴儿气质早产早产儿
文献传递
基因变异新生儿糖尿病一例报道暨文献复习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介绍基因变异新生儿糖尿病(NDM)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与治疗转归。方法报道1例基因变异NDM患儿,回顾分析该患儿临床资料及诊疗过程,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本例患儿生后第1天静脉血糖3.86mmol/L,微量血糖3.0mmol/L,第2天微量血糖增高,有一次8.0mmol/L。第4天每6h测微量血糖分别为9.4、9.2、7.7、11.1mmol/L,第5天分别为7.7、11.1、13.8、13.8mmol/L,静脉血糖:13.6mmol/L,查胰岛素1.85mIu/L,C肽0.066ng/ml,抗胰岛细胞抗体、抗谷氨酸脱羧酶抗体、抗胰岛素抗体均为阴性,胰岛素治疗效果欠佳,基因检测患儿KCNJ11及INS基因突变。生后第32天开始口服格列本脲,生后第40天加量至1.4mg,每天2次,患儿血糖控制稳定。结论当KCNJ11基因发生突变时导致KATP通道关闭发生障碍,胰岛素分泌下降,引起NDM。磺脲类药物对KATP通道异常导致的NDM疗效优于胰岛素。
李晓东王姝彦田青何中倩
关键词:基因糖尿病格列本脲
经皮二氧化碳测定在高频辅助呼吸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分析经皮二氧化碳测定在高频辅助呼吸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期间该院收治的3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例。对照组患儿应用抽血测定方法进行监测,观察组则应用经皮二氧化碳分压测定方法进行监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段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氧合指数、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后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的动脉血氧分压在治疗后显著上升,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和氧合指数则明显下降。但在治疗2 h后,观察组患儿的动脉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以及氧合指数情况与对照组患儿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与对照组患儿总有效率一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二氧化碳测定辅助高频呼吸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具有无创、连续等优点,在临床治疗中可以真实有效的反应患儿的二氧化碳分压数情况,减少对患儿的采血次数和并发症发生。
何中倩李晓东田青张升荣毛娇玉
关键词:高频振荡通气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