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雯

作品数:58 被引量:170H指数:8
供职机构:空军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6篇期刊文章
  • 1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2篇医药卫生
  • 4篇生物学
  • 1篇理学

主题

  • 18篇银屑
  • 18篇银屑病
  • 13篇细胞
  • 13篇疗效
  • 11篇疗效观察
  • 9篇皮肤
  • 6篇表皮
  • 5篇银屑病患者
  • 5篇紫外线
  • 5篇黑素
  • 5篇黑素细胞
  • 5篇发病
  • 4篇皮肤病
  • 4篇纤维细胞
  • 4篇景天
  • 4篇红景天
  • 4篇成纤维细胞
  • 3篇点滴型银屑病
  • 3篇皮病
  • 3篇住院

机构

  • 58篇空军总医院
  • 5篇北京大学第一...
  • 4篇首都医科大学...
  • 4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哈励逊国际和...
  • 2篇唐山市协和医...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山东大学
  • 1篇北京协和医院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清华大学第一...
  • 1篇武警北京总队...

作者

  • 58篇刘雯
  • 28篇赵广
  • 16篇王毅侠
  • 13篇赵庆利
  • 12篇史飞
  • 11篇马慧军
  • 10篇蔡瑞康
  • 6篇庞晓文
  • 6篇李铀
  • 6篇李东光
  • 4篇党育平
  • 3篇田燕
  • 3篇孟如松
  • 3篇邵丽芳
  • 3篇冯燕君
  • 3篇乔丽
  • 3篇那爱华
  • 3篇蔡庆
  • 3篇王爱平
  • 3篇訾绍霞

传媒

  • 8篇临床皮肤科杂...
  • 7篇中国美容医学
  • 6篇中国麻风皮肤...
  • 4篇中国真菌学杂...
  • 4篇空军医学杂志
  • 3篇中国误诊学杂...
  • 2篇激光生物学报
  • 2篇中华皮肤科杂...
  • 2篇中国皮肤性病...
  • 2篇中国医药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皮肤病与性病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中华医学美学...
  • 1篇北京中医药
  • 1篇实用皮肤病学...
  • 1篇2014中华...
  • 1篇2006中国...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4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4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4篇2009
  • 11篇2008
  • 12篇2007
  • 5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6篇2003
5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原子力显微镜对角质形成细胞与黑素细胞共培养模型的观察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人表皮黑素细胞(MC)、角质形成细胞(KC)单独培养和共培养的表面形态以及α-促黑素(α-MSH)对细胞表面形态的影响。方法:分别纯化培养来自人包皮的表皮MC和KC,MC以自配的添加MC生长物质的MCDB153培养基培养,KC以KC无血清培养基(K-SFM)常规培养。传第2代后以1∶10的比例将两细胞接种到3cm×3cm的小培养皿中,以K-SFM培养基继续培养,单独或混合培养的细胞经添加含或不含100nMα-MSH的培养基干预3天后,0.5%戊二醛固定10min,原子力显微镜常温常压下,触摸式扫描。结果:正常人表皮MC有3个树突,每个树突有明显的二级分枝,除主干和分支见到膨出的颗粒物质,我们在树突的侧缘底侧和顶端还发现有丝状伪足结构,经α-MSH刺激后树突明显变长、变细,主干和分支表面膨出颗粒物质更为密集,许多已脱离枝干,丝状伪足则未有明显变化。表皮KC表面可见许多片状或钩状突起。共培养后,KC与MC接触部位可见明显的丝状伪足样结构,未连接部位则未见到丝状伪足样结构,添加α-MSH后,两细胞连接处的丝状伪足样结构明显增多。结论:通过胞吐和丝状伪足输送可能是黑素小体从MC向KC传递的两种主要方式,α-MSH可能通过促进这两种结构的发生而发挥促黑素传递的作用。
马慧军田燕李铀刘雯赵广
关键词:黑素细胞共培养角质形成细胞原子力显微镜胞吐
复方青黛胶囊治疗皮炎、湿疹和过敏性紫癜疗效观察被引量:4
2003年
赵庆利朱金鸽刘雯张英伟夏海杰
关键词:皮肤病
皮肤播散型孢子丝菌病1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讨皮肤播散型孢子丝菌病发生的病因、临床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避免误诊、误治。方法对1例以声嘶为首发表现的皮肤播散型孢子丝菌病的临床资料、组织病理、真菌培养结果进行分析,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患者以声嘶为首发表现,3个月后出现全身散在皮下结节。结节逐渐增多,部分破溃伴脓血。咽部组织病理示鳞状上皮黏膜急慢性炎伴上皮乳头状增生,可见多核巨细胞,抗酸染色未查出阳性菌。皮损处脓液真菌镜检及培养阴性。病理符合感染性肉芽肿。组织真菌培养见孢子丝菌生长。诊断为皮肤播散型孢子丝菌病。结论皮肤播散型孢子丝菌病在免疫正常人群发病时容易导致误诊误治;皮损表面脓液真菌镜检及培养阳性率低。病变组织真菌培养有利于得到阳性结果,早日明确诊断和治疗。
刘雯邵丽芳赵庆利赵广
关键词:孢子丝菌病播散型声嘶
皮肌炎35例临床分析
2003年
本文详述了皮肌炎的症状 ,化验室检查 。
赵广刘雯马慧军
关键词:皮肌炎症状合并症结缔组织疾病药物疗法
红景天苷对经紫外线辐射的成纤维细胞中Fas和Bcl-2mRNA表达的影响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观察红景天苷对经紫外线A/B(UVA/UVB)辐射的体外培养人皮肤成纤维细胞中Fas和Bcl-2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红景天苷抑制细胞凋亡与凋亡相关细胞因子的关系。方法在体外培养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并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红景天苷组、UVB组、UVB+红景天苷组、UVA组、UVA+红景天苷组6组,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Fas和Bcl-2的mRNA表达。结果UVB、UVA辐射体外培养的成纤维细胞后,FasmRNA表达增加[(0.45±0.04),(0.44±0.04)比(0.13±0.03)],Bcl-2mRNA表达减弱[0.17±O.01,0.17±0.03比(0.13±O.03)];加入红景天苷后Fas和Bcl-2的mRNA表达分别降低[(0.17±0.04)比(0.45±0.04),0.18±0.03比0.44±0.04;(0.31±0.02)比(0.17±0.01),(0.28±0.04)比(0.17±O.03)]。结论红景天苷对紫外线引起的Fas和Bcl-2的mRNA表达具有抑制作用,延缓UVB、UVA辐射造成的细胞凋亡过程。
史飞蔡庆王毅侠刘雯蔡瑞康
关键词:红景天苷成纤维细胞紫外线
具有Sweet综合征样表现的结节病被引量:1
2008年
报告1例具有Sweet综合征样皮损表现的结节病。患者女,71岁。面部水肿、浸润性红斑1年,加重且泛发全身半年。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见多个灶状上皮细胞及组织细胞组成的肉芽肿样团块,可见多核巨细胞。肺部CT检查示肺部结节状增浓影;双腋窝、纵隔多个增大的淋巴结;眼科检查示双眼色素膜炎,双眼白内障,双眼玻璃体后脱离。
刘雯马慧军朱桢赵广
关键词:结节病SWEET综合征
1%盐酸布替萘芬溶液治疗趾间型足癣的疗效和安全性
2006年
王爱平苏英刘雯李春阳赵广李若瑜
关键词:布替萘芬联苯苄唑
miRNA-138-5p通过靶向调控CCNE1抑制黑色素瘤细胞增殖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研究miRNA-138-5p在黑色素瘤细胞增殖中的作用及其发挥作用的机制。方法 MTT法检测miRNA-138-5p转染后黑色素瘤细胞的增殖;Realtime PCR检测miRNA-138-5p转染后其靶基因CCNE1 mRNA水平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miRNA-138-5p转染后CCNE1蛋白水平的变化;Luciferase Repor ter试验检测miRNA-138-5p对CCNE13'非翻译区(3'UTR)及其突变的影响;MTT法检测共转染miRNA-138-5p和CCNE1对黑色素瘤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过表达miRNA-138-5p可抑制黑色素瘤细胞的增殖。CCNE1是miRNA-138-5p的一个功能性靶基因,转染miRNA-138-5p可以降低细胞中CCNE1的mRNA和蛋白水平。共转染miRNA-138-5p和CCNE1可以部分消除miRNA-138-5p对黑色素瘤细胞增殖的影响。结论 miRNA-138-5p通过其靶基因CCNE1在黑色素瘤细胞的增殖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miRNA-138-5p在黑色素瘤细胞中可能作为一个关键的药物靶点。
乔丽杨志勇李新技刘雯
关键词:MICRORNA黑色素瘤增殖
链球菌M6蛋白超抗原在银屑病患者发病中作用的研究
目的研究和证实化脓性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及M6蛋白在点滴型银屑病患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对点滴型银屑病患者咽部细菌进行分离培养,用PCR方法对培养出的链球菌检测M6蛋白成分,对含有M6蛋白成分的链球菌用Sephacry/s...
赵广刘雯冯晓玲那爱华姜永强蔡庆孔健
文献传递
淋巴瘤样丘疹病1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淋巴瘤样丘疹病的病因、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1例C型淋巴瘤样丘疹病的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免疫荧光进行分析,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全身反复红斑、丘疹、水疱、结痂伴痒1个月余。皮肤科检查:躯干、四肢可见弥漫分布的米粒至黄豆大小的红斑、丘疹、水疱,部分皮损可见坏死、结痂。阴囊及阴茎部皮肤可见黄豆至钱币大小溃疡。全身未见明显脓疱,各关节及指趾甲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变性坏死,表皮下水疱形成,真皮内血管扩张,管壁纤维素样变性,血管周围见明显炎性细胞浸润,可见明显异型细胞及核丝分裂。免疫荧光检查:IgG(-)、IgM(-)、IgA(-)、C3(-)。抗酸染色阴性。免疫组化检查:真皮内浸润细胞表达CD3(+)、CD4(-)、CD8(+)、CD20(-)、CD30(+)、CD56(-)、Ki67(+>50%)。T淋巴瘤克隆性基因重排(+)。诊断:C型淋巴瘤。结论淋巴瘤样丘疹病(lymphoma papulosis,Ly P)是一种慢性复发性、自愈性皮肤丘疹、坏死、结节,临床结果良性、但组织病理上呈恶性表现的惰性皮肤淋巴瘤,属于皮肤CD30(+)淋巴增殖性疾病。其确切的发病机制还不清楚。治疗只能缓解症状,而不能阻止疾病的转归,目前还缺乏有效预防继发淋巴瘤的治疗方法,需长期随访监测并治疗继发性淋巴瘤。
乔丽李新技刘延刘雯李菲
关键词:淋巴瘤样丘疹病病理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