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妮娜

作品数:3 被引量:9H指数:2
供职机构: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异羟肟酸
  • 2篇乳腺
  • 2篇乳腺癌
  • 2篇全反式
  • 2篇羟肟酸
  • 2篇细胞
  • 2篇腺癌
  • 2篇苯胺
  • 1篇凋亡
  • 1篇血栓
  • 1篇血栓形成
  • 1篇血压
  • 1篇诱导分化
  • 1篇诱导分化疗法
  • 1篇乳腺癌MCF...
  • 1篇乳腺肿
  • 1篇乳腺肿瘤
  • 1篇深静脉
  • 1篇深静脉血栓
  • 1篇深静脉血栓形...

机构

  • 3篇包头医学院第...
  • 2篇包头市第八医...

作者

  • 3篇张妮娜
  • 2篇何涛
  • 2篇李光
  • 1篇何涛
  • 1篇王辉坡

传媒

  • 1篇包头医学院学...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年份

  • 2篇2016
  • 1篇2014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高血压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性的病例对照研究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通过对患者是否合并高血压、年龄、性别、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水平的研究,探讨高血压这一常见基础疾病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之间存在何种相关性。方法:选取山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在2008年6月至2013年5月入住并确诊为DVT的病人71例作为病例,随机选择同时期入住该院的非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71例作为对照。结果:病例组D-二聚体、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有高血压史的人群患DVT的危险性是非高血压人群患DVT的4.399倍,D-二聚体不正常的人群患DVT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群的3.483倍,同型半胱氨酸不正常的人群患DVT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群的4.337倍,C反应蛋白不正常的人群患DVT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群的5.632倍。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好发于中老年人,高血压史增加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性,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可能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关,高血压中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水平的升高增加了患DVT的风险。
张妮娜何涛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形成高血压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病例对照研究
全反式维A酸联合辛二酰苯胺异羟肟酸对乳腺癌MCF-7细胞的作用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诱导和促使肿瘤细胞向正常细胞分化是一种新的肿瘤治疗方式,目前临床上诱导分化药物多应用于白血病的治疗,因此开展实体肿瘤方面的体外研究势在必行。本实验将全反式维A酸(ATRA)和辛二酰苯胺异羟肟酸(SAHA)联合用于乳腺癌MCF-7细胞,探讨两药联合对细胞增殖的影响以及联合用药是否具备协同增效的作用。方法培养人乳腺癌MCF-7细胞,待细胞进入对数生长期,加入一定浓度的ATRA和(或)SAHA,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MTT比色法检测增殖抑制作用。吸光度值及抑制率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采用LSD进行两两比较。结果倒置显微镜下加药组形态发生改变,两药联合组较单药组明显,且随时间延长作用更加显著;24 h时间点A1、B1组吸光度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2),48 h时间点B1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243)。72 h、96 h、120 h时间点各实验组吸光度均值均小于对照组(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0.648,P=0.000;不同时间点吸光度值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F=219.245,P=0.000;分组与时间具有交互作用,F=117.962,P=0.000)。单药组增殖抑制率较对照组升高,两药联合组高于单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组:F=462.792,P=0.000;不同时间点:F=315.024,P=0.000;交互作用:F=179.682,P=0.000);两药联合作用q值在A1+B1组、A2+B1组24 h、48 h时间点均大于1.15,表现为协同作用,其余q值均大于0.85小于1.15,表现为相加作用。结论 ATRA和SAHA单独或联合作用于乳腺癌MCF-7细胞均可抑制其增殖,两药联合具有协同作用。
薛文潮李光张妮娜何涛
关键词:乳腺肿瘤全反式维A酸诱导分化疗法
全反式维甲酸联合辛二酰苯胺异羟肟酸诱导MCF-7细胞凋亡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辛二酰苯胺异羟肟酸(SAHA)单独及联合应用对乳腺癌MCF-7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培养人乳腺癌MCF-7细胞,待细胞进入对数生长期,加入一定浓度的ATRA和(或)SAHA,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ATRA和SAHA单药及联合应用早期凋亡率均高于对照组,但24 h时测得联合组早期凋亡率低于单药组,48 h、72 h联合组早期凋亡率高于SAHA组却低于ATR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死亡细胞和晚期凋亡细胞率之和高于单药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TRA和SAHA单独或联合作用于乳腺癌MCF-7细胞均可促进细胞凋亡,两药联合应用时诱导细胞凋亡作用更强。
薛文潮李光张妮娜何涛王辉坡
关键词:全反式维甲酸乳腺癌凋亡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