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征

作品数:29 被引量:46H指数:4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卫生局青年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9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3篇骨髓
  • 17篇增生
  • 17篇细胞
  • 17篇骨髓增生
  • 17篇骨髓增生异常
  • 14篇异常综合征
  • 14篇增生异常综合...
  • 14篇综合征
  • 14篇骨髓增生异常...
  • 5篇造血
  • 5篇白血
  • 5篇白血病
  • 4篇染色
  • 4篇染色体
  • 4篇综合征患者
  • 4篇克隆
  • 3篇血小板
  • 3篇血小板减少
  • 3篇血小板减少性...
  • 3篇预后

机构

  • 28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苏州大学
  • 1篇上海市黄浦区...
  • 1篇上海市第六人...

作者

  • 29篇张征
  • 22篇李晓
  • 18篇常春康
  • 15篇贺琪
  • 11篇吴凌云
  • 10篇周立宇
  • 9篇张曦
  • 7篇宋陆茜
  • 7篇浦权
  • 5篇廖琼
  • 5篇许峰
  • 5篇苏基滢
  • 5篇杨莲萍
  • 5篇陶英
  • 4篇张言
  • 3篇郭娟
  • 2篇顾树程
  • 2篇张耀
  • 2篇刘薏芝
  • 2篇张倩乔

传媒

  • 8篇中国实验血液...
  • 5篇上海交通大学...
  • 4篇中华血液学杂...
  • 2篇现代中西医结...
  • 2篇诊断学理论与...
  • 1篇白血病.淋巴...
  • 1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临床血液学杂...
  • 1篇上海医学
  • 1篇中国实用内科...
  • 1篇家庭用药
  • 1篇中国医师进修...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4
  • 2篇2013
  • 7篇2012
  • 4篇2011
  • 2篇2010
  • 6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难治复发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疗效初步评估被引量:2
2012年
本研究评价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难治复发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疗效。选择我院2007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确诊为难治、复发性ITP患者18例,给予利妥昔单克隆抗体375 mg/m2静脉滴注,每周1次,连用4周为1个疗程。结果表明,18例患者接受22个疗程的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治疗有效率为68%,完全反应率为45%,部分反应和微小反应率为23%,无效率为32%。自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开始中位治疗反应时间为3周(1-17周),中位疗效持续时间13周(1周-42个月)。大多数反应持续时间短,随访中位时间20个月(1-52个月),36%患者的治疗反应维持时间超过6个月,27%患者的治疗反应维持时间超过1年,随访结束,4例患者存在持续疗效。未行脾切除患者对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反应较脾切除患者好(P=0.037)。应用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失败及应用多种治疗手段包括脾切除的ITP患者后续治疗效果差。结论: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难治性、复发性ITP,疗效较好,患者容易耐受,20%左右患者有远期疗效。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失败ITP患者的后续治疗效果差。
周立宇张征宋陆茜张曦苏基滢李晓常春康
关键词:利妥昔单克隆抗体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PTPN11基因表达及突变的临床意义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PTPN11基因表达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YBR Green染料标记定量PCR分析123例MDS患者和30例良性血细胞减少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PTPN11mRNA表达;同时采用基于Miseq平台的二代测序法检测上述患者PTPN11全外显子突变情况。结果:与良性对照相比,MDS患者PTPN11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09)。按照WHO分类,低危和高危MDS患者PTPN11基因表达水平均高于良性对照(P=0.001;P=0.005),然而低危和高危MDS患者之间PTPN11表达无差别;按照IPSS-R预后分类,较低危、中危和高危MDS患者PTPN11表达水平均高于良性对照(P=0.001;P=0.006;P<0.001),而高危MDS患者PTPN11表达水平高于较低危和中危MDS患者(P=0.003;P=0.004)。根据对照组PTPN11基因表达水平平均值加两个标准差,将MDS患者分为PTPN11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临床分析显示PTPN11高表达组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骨髓增殖度、IPSS-R积分风险以及白血病转化率显著高于PTPN11低表达组(P=0.001;P=0.016;P=0.014;P<0.001)。生存分析显示,与PTPN11低表达组患者相比,PTPN11高表达组患者呈现相对缩短的总生存时间(P=0.052)以及明显缩短的无白血病生存时间(P=0.017)。二代测序揭示123例MDS患者存在3例(2.4%)PTPN11突变,均为错义突变(1例p.A72V和2例p.D61V),3例均为RAEB-2患者且最终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生存时间均未超过18个月。结论:MDS患者PTPN11基因表达水平增高,预示患者较高的肿瘤增殖度和白血病转化风险;MDS患者PTPN11基因突变频率较低,一旦发生预后较差。
周立宇许峰吴凌云贺琪张征李晓常春康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基因表达突变预后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病态造血细胞的克隆性分析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骨髓中三系病态造血细胞的克隆性。方法联合应用DNA荧光原位杂交(FISH)、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系统(APAAP)免疫细胞化学法以及免疫磁珠分选技术调查MDS骨髓中三系病态造血细胞的克隆性。结果21位患者的标本中共检出184个病态粒细胞,其中140个(76%)携带正常的克隆信号。21份标本中仅38个三核红细胞和25个核出芽红细胞被检出,其中32个(85%)和19个(76%)显示正常核型。14例患者骨髓标本中共检出265个淋巴细胞样微小巨核细胞,其中170个(64%)为正常核型。三系病态造血细胞中的非克隆细胞百分比均超过了这些患者骨髓所有有核中平均非克隆细胞百分比(47%)。结论MDS骨髓中的病态造血细胞并非镜像地象征恶性克隆细胞,而是残存正常造血细胞的形态学变化。
王小卫李晓吴凌云廖琼贺琪张征张言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病态造血克隆
Rigosertib对白血病细胞系HEL和K562的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Rigosertib对白血病细胞系HEL和K562细胞的凋亡、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Rigosertib梯度浓度作用于HEL和K562细胞,采用Annexin V/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ST-1法绘制细胞增殖曲线,PI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流式细胞术胞内染色检测胞内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结果:Rigosertib明显诱导HEL和K562细胞凋亡且呈现时间依赖性(r=0.997)和剂量依赖性(r=0.987);以低剂量Rigosertib浓度(0.5μmol/L)分别作用于HEL和K562细胞6-54 h,明显抑制HEL和K562细胞增殖,诱导HEL和K562细胞阻滞于 G_0/M期, G_1期细胞比例明显降低。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Rigosertib激活胞内凋亡蛋白cleaved caspase 3和cleaved PARP蛋白的表达,同时抑制增殖蛋白BCL-2和Cyclin D1蛋白的表达。此外Rigosertib明显抑制AKT、磷酸化AKT(S473)和磷酸化GSK-3α/β(S21/9)的表达。结论:Rigosertib诱导白血病细胞系HEL和K562细胞凋亡,增殖抑制和细胞周期阻滞,其抗肿瘤作用可能通过抑制AKT-GSK信号通路而实现的。本研究为rigosertib进一步应用于临床前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许峰常春康李晓贺琪吴凌云张征
关键词:K562细胞系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伴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1例被引量:1
2012年
1病例资料 患者,男,75岁。2个月前开始出现行走过快后胸闷气喘,略有心前区刺痛感,无肩背部放射痛,一般发作持续5~10min,休息后可自行缓解。发病初于当地医院查心电图提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当时因为面色苍白突出查血常规提示Hb 67g/L,之后未作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和亚萍魏盟杭靖宇张征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贫血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间充质干细胞表型和细胞遗传学特征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研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的表型、分化功能和细胞遗传学特征,并通过分析MDS衍生的MSC(MDS—MSC)细胞遗传学异常的特征探讨MSC参与MDS发病及进展的可能机制。方法收集22例初诊MDS患者及7名正常对照者骨髓,通过贴壁培养体外分离扩增获得MSC。通过组化染色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特征及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表面抗原及成脂、成骨分化培养,初步分析其免疫表型特征及其多向分化潜能,进一步通过胰酶一Giemsa(GTG)显带技术分析MDS—MSC的细胞遗传学特征,并采用流式细胞术DNA定量分析方法证实相应结果。结果MDS—MSC保持细长纺锤形的形态学特征,表达CD73、CD90、CDl05等MSC相关抗原,不表达CD34、CD45等造血细胞的抗原特征,仍保持成脂、成骨分化功能。MDS—MSC的细胞遗传学异常率高(22例中有14例,64%),改变类型多样,其中以染色体物质缺失多见(93%),克隆性缺失占50%,此外发现2例患者染色体发生结构改变。MDS造血细胞异常核型组13例患者中12例(92%)检出MSC异常核型,高于MDS造血细胞正常核型组的33%(9例中检出3例)(P〈0.05)。造血细胞与MSC间没有出现完全一致的畸变类型,但是存在累及同一染色体却出现不同畸变类型的现象。结论MDS—MSC保持MSC原有表型特征和分化功能,但存在多种类型细胞遗传学畸变。染色体缺失可能是其遗传学不稳定的特征,缺失染色体相关基因单倍体剂量不足可能是MDS发病机制之一,MSC具有与造血细胞相似但不完全相同的遗传易感性,提示MSC在MDS发病机制中有潜在作用。
宋陆茜郭娟贺琪杨莲萍顾树程张征张曦吴凌云李晓常春康
关键词:间质干细胞细胞形态免疫表型分型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巨核细胞增殖程度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被引量:4
2010年
周立宇张征常春康李晓浦权
关键词: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疗效巨核细胞增殖糖皮质激素骨髓ITP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型受体(IGF-IR)在MDS患者骨髓CD34阳性细胞中的表达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CD34^+细胞表面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型受体(IGF-IR)的表达状况。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18例正常对照及100例MDS患者CD34^+细胞表面IGF-IR的表达。结果:100例MDS患者骨髓CD34^+细胞IGF-IR的平均表达率为(41.0±28.1)%,明显高于正常对照中的IGF-IR表达率(4.3±1.8)%(P<0.0001),其中22例高危组患者CD34^+细胞IGF-IR表达率较低危组(78例)明显增高[(66.5±27.8)%vs(34.5±24.9)%](P<0.0001);23例有染色体异常患者的CD34^+细胞的IGF-IR表达率较染色体正常组患者(77例)明显增高[(56.0±30.9)%vs(36.9±26.2)%](P<0.01)。结论:IGF-IR在MDS患者CD34^+细胞中过度表达,提示IGF-IR可能参与MDS的起源、发生及发展。IGF-IR在高危组及染色体异常组增高更明显,提示IGF-IR可能与细胞的恶性克隆增殖有关,有望为MDS患者的预后与转归的评估提供依据。
张青霞贺琪郭娟许峰张征杨莲萍常春康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CD34阳性细胞
i(9q)染色体异常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例报告附文献复习
2009年
伴有i(9q)染色体异常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临床上罕见的白血病类型,患者病情进展迅速,多药联合化疗也难以缓解.预后极差。本院收治了1例该病患者,现报道如下.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
周立宇常春康张征吴凌云李晓浦权
关键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染色体异常
双磷酸盐联合化疗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密度的影响被引量:5
2012年
本研究探讨双磷酸盐联合化疗对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密度(BMD)的影响及检测BMD在双磷酸盐治疗MM骨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53例MM患者(33例初治、10例复发/难治、10例平台期)分为2组,氯膦酸盐联合化疗组33例,单纯化疗组20例,两组患者化疗方案完全相同。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12个月后采用HologicQDR22000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全身、腰椎L1-L4椎体及左股骨近端的BMD值。结果表明,由于样本量较小,且为随机抽取,治疗前2组BMD略有差异,氯膦酸盐联合化疗组全身和腰椎的BMD值略低于单纯化疗组,左股骨颈BMD值2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治疗12个月后2组间BMD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氯膦酸盐联合化疗组全身、腰椎及左股骨近端的BMD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上升(P<0.01);而单纯化疗组全身及腰椎的BMD与治疗前相比反而有所下降(P<0.01),但左股骨近端BMD值较治疗前有所提高(P=0.01)。结论:双磷酸盐联合化疗对MM患者BMD有良好的作用,检测BMD简便易行,是监测双膦酸盐治疗MM骨病的敏感指标,有临床实用价值。
张曦常春康张征赵佑山肖超李晓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骨密度双磷酸盐化疗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