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燕君
- 作品数:12 被引量:543H指数:8
- 供职机构: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气象科学数据共享平台
- 王国复李集明邓莉何小明孙超徐枫陈学君王海军王新华冯明农谢志清李铁朱燕君王颖高峰
- 气象科学数据共享平台是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的基础平台,是覆盖全国、网通行业、连接世界的、以大气科学为主,涵盖气候系统领域的分布式网络体系。它由一个主节点和若干个分节点组成,共享服务分节点按照功能作用划分为国家级、省级、行...
- 关键词:
- 关键词:共享平台
- 北京奥运会期间的气象条件分析被引量:35
- 2006年
- 利用北京1951--2003年气象要素的时值、日值和旬值等资料,对北京7—9月尤其是奥运会比赛期间的气温、降水、湿度、风和人体舒适度指数等要素的平均状况、演变特征和极值等变化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奥运会期间的气温较适宜,对赛事有重要影响的高温天气出现概率较小;8月8—24日,平均2~3d出现1次降水;风速具有明显日变化,01:00-07:00(北京时)较小,12:00--18:00较大;沙尘、冰雹、雾和暴雨等不利天气较少发生。
- 朱燕君陈峪李庆祥熊安元
- 关键词:气象条件奥运会
- 北京等6城市奥运期间不利天气的概率统计被引量:17
- 2006年
- 基于1954—2003年我国北京、青岛、秦皇岛、天津、沈阳和上海6城市高温、沙尘、雾、雷暴、大风和暴雨等日值资料,根据统计学理论和原理,对2008年奥运会比赛期间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利天气的概率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上述所有城市中高温、沙尘、雾、大风、冰雹和暴雨等天气发生天数均具有小概率事件的统计特征,而雨日和轻雾日数两种不利天气的发生频数较高,并且其概率分布函数近似为Gamma函数。在此基础上对北京等6城市奥运会期间主要的小概率事件发生概率进行了估算,对于雨日和轻雾日数等,则给出了其出现日数的理论概率值。
- 李庆祥朱燕君熊安元
- 关键词:概率分布小概率事件
- 近50年我国霜期的时空分布及变化趋势分析被引量:50
- 2009年
- 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最新整编的1954—2003年中国677个站霜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我国霜期的地理分布特征,揭示了近50年来我国不同地域霜期的变化趋势和年代际变化特征,探讨了气候变暖背景下霜期的响应。研究表明,除极少数地区外,我国霜期呈缩短的趋势,并且霜期显著缩短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近50年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初霜日期呈推迟趋势而终霜日期呈提前趋势,这可能与日最低气温、日最低0cm地温的不断升高有关,而初霜日期的推迟和终霜日期的提前最终导致霜期的缩短。
- 王国复许艳朱燕君张洪政廖捷
- 关键词:霜期时空分布特征日最低气温
-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浓雾事件及其气候特征被引量:34
- 2007年
- 为分析区域性浓雾事件的气候特征及演变规律,利用1954—2005年长江三角洲地区24个国家级气象站的实测大雾和能见度资料,探讨了典型浓雾事件的判定方法,建立起该区域52年较完整的浓雾序列.初步结果表明:1954—2005年,长江三角洲地区总共出现564例较为典型的浓雾事件;仲秋至仲春(10月—次年4月)为浓雾的多发季节,约占总数的89.9%,夏季由于气温高、对流天气多,浓雾的发生概率很小,只占总数的1.6%;20世纪60年代浓雾事件少而弱,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经历由少到多的转变,且以1978年为序列的突变点,此后该地区浓雾事件频次高,强度强,不确定性大,尤其以80年代为最多,以90年代为最强;2000—2005年浓雾事件的频次和强度有较明显的回落.
- 周自江朱燕君鞠晓慧
-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年际变化MANN-KENDALL法
- 四川盆地区域性浓雾序列及其年际和年代际变化被引量:31
- 2006年
- 利用四川盆地20个国家级基本气象站1954-2005年的大雾和能见度等资料,探讨了区域性浓雾的认定标准,建立起该地区较完整的区域性浓雾日数序列,分析了其年际、年代际变化及可能原因。结果表明:①盆地内区域性浓雾主要发生在秋冬季(9月至次年2月),占总数的92.8%,这也就决定了浓雾日数序列是一个跨年度统计的序列;②1954-1976年盆地内浓雾处于偏少的负位相,尤以20世纪60年代为最少,相反,20世纪80-90年代浓雾频次高、强度大,处于多雾的正位相,但是近些年有明显的减弱;③在浓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中,大气中凝结核的数量(背景大气浑浊度)起着主导作用,同时,干湿状况是决定浓雾年代际变化另一主要原因,局地气候变暖对浓雾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④90年代以后盆地内浓雾的减弱是3个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
- 周自江朱燕君姚志国鞠晓慧
- 关键词:四川盆地年代际变化大气浑浊度
-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浓雾事件及其气候特征
- 为分析区域性浓雾事件的气候特征及演变规律,利用1954-2005年长江三角洲地区24个国家级气象站的实测大雾和能见度资料,探讨了典型浓雾事件的判定方法,建立起该区域52年较完整的浓雾序列.初步结果表明:1954-2005...
- 周自江朱燕君鞠晓慧
-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年际变化MANN-KENDALL法
- 文献传递
- 我国大雾的气候特征及变化初步解释
- 大雾形成是由多种天气条件、环境因素决定的。多年来,众多学者从大雾的物理结构、局地大雾的宏微观结构及物理成因、大雾的数值模拟等方面进行了许多研究。但是由于长序列观测资料的不足,目前尚缺乏对于全国大雾的气候特征及长期变化、变...
- 刘小宁张洪政李庆祥朱燕君
- 关键词:气候特征
- 文献传递
- 川西高原气温及降水年际变化的研究
- 100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已是公认的事实,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相继开展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区域环境演变,试图弄清自己国家和地区所受到的影响。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及邻近地区是世界气候变化敏感区和脆弱区之一。
- 李川陈静朱燕君
- 关键词:川西高原年际变化
- 文献传递
- 观测仪器和百叶箱的变化对地面气温观测值的影响及其原因分析被引量:48
- 2006年
- 在未来的几年来,中国几十年以来一直使用的地面人工气象观测系统将全部被自动观测系统所取代,观测系统的变化(对气温观测而言,主要是感应器的变化和百叶箱的变化)导致气象要素观测值的系统偏差将是不可避免的。检测地面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的地面气温的差异,并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对于分析我国气温时间序列的均一性,科学合理使用我国长期气候序列进行气候变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同时对于改进我国地面自动观测系统,减少观测值的系统误差,具有重要的业务应用价值。选取在同一观测场观测、具有同种防辐射百叶箱、不同感应仪器的人工和自动两种地面气温观测系统所获取的5个国家基准站的平行观测资料,分析了不同时间尺度(小时、日、月)的观测和统计值的差异,揭示了两种系统获得的气温测值的偏差,并分析了产生这种偏差的原因,近似估算了仪器精度、仪器灵敏度、太阳辐射和红外辐射等影响因子导致的偏差值。观测仪器的变化对气温测值有较明显的影响,日、月、年平均气温相差0.2左右,太阳辐射对不同仪器的影响不同是主要原因,同时,两种仪器存在0.1左右的系统观测误差,对环境温度变化的敏感性的差异也可引起一天中的不同时段存在0.1—0.15的差异。通过对3个台站不同百叶箱、相同仪器的对比观测试验资料的分析,表明从总体上看,百叶箱的变化对气温观测值的影响不大,但玻璃钢百叶箱内的气温对环境气温变化较木质百叶箱更灵敏。
- 熊安元朱燕君任芝花王颖
- 关键词:自动气象站百叶箱气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