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段方乐

作品数:36 被引量:29H指数:3
供职机构:德州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5篇哲学宗教
  • 7篇文化科学
  • 2篇经济管理
  • 2篇政治法律
  • 1篇社会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9篇哲学
  • 9篇主义
  • 4篇唯物
  • 3篇社会主义
  • 3篇逻辑
  • 3篇马克思主义
  • 3篇阶级
  • 3篇本体论
  • 2篇大学生
  • 2篇大学生就业
  • 2篇道德
  • 2篇学生就业
  • 2篇学说
  • 2篇社会
  • 2篇施密特
  • 2篇自然概念
  • 2篇唯物史观
  • 2篇唯物主义
  • 2篇文化
  • 2篇物质本体论

机构

  • 25篇德州学院
  • 13篇南京大学

作者

  • 35篇段方乐
  • 3篇秦修业
  • 1篇陈林
  • 1篇熊凯
  • 1篇李春生
  • 1篇祝新颖

传媒

  • 14篇德州学院学报
  • 1篇内蒙古社会科...
  • 1篇齐鲁学刊
  • 1篇人文杂志
  • 1篇社会科学研究
  • 1篇理论界
  • 1篇邓小平理论研...
  • 1篇湖南社会科学
  • 1篇东南大学学报...
  • 1篇岱宗学刊(泰...
  • 1篇曲靖师范学院...
  • 1篇淮阴工学院学...
  • 1篇四川职业技术...
  • 1篇济南大学学报...
  • 1篇漯河职业技术...
  • 1篇河北职业技术...
  • 1篇职业时空
  • 1篇娄底职业技术...
  • 1篇枣庄学院学报
  • 1篇济源职业技术...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3
  • 4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4篇2007
  • 10篇2006
  • 5篇2005
  • 1篇2004
  • 3篇2003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从经验唯物主义、社会唯物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探源
2005年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的确立,不是在哲学上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简单超越,而是在经济学研究过程中对近代唯物主义经验论和古典经济学方法的逻辑改造和发展。
段方乐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
为有源头活水来——评王敬华博士的《道德选择研究》
2010年
段方乐
关键词:伦理道德活水源头伦理学形而上学
拉康欲望学说的逻辑建构被引量:5
2006年
拉康把精神分析作为自己理论的生长点,通过对黑格尔自我意识建构方式和弗洛伊德无意识欲望理论颠覆性的改造,奠定了自己欲望学说的逻辑基础。伴随着对主体际关系中确立的自我的否定,拉康揭示出作为他者的无意识奴役结果的欲望的本无性,彻底终结了各种传统的欲望理论。
段方乐
关键词:欲望自我意识
历史现象学:颠覆资本主义物化关系的方法
2005年
历史现象学足解蔽资本主义社会关系本质的方法论,这一方法是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的一个“现象学”改造。并且,作为一种社会批判的逻辑,它的哲学立场是唯物主义,它的方法论核心是“具体——抽象——具体”,它的归宿是资本主义的自我否定。
段方乐
关键词:历史现象学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三大社会因素被引量:5
2007年
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上,把主要原因归结为他们自身是不全面的。一个民族经济体系对劳动力容纳和吸收的能力才是决定劳动就业量的关键。所以,大学生就业难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包括高等教育体制、产业创新机制和就业环境等等社会制约因素。
段方乐秦修业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社会因素
论“三个代表”思想的哲学意蕴
2003年
“三个代表”思想是指导中国共产党及其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基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指南和行动纲领。这一伟大理论不仅具有伟大的现实内涵,而且包含着人类对世界未来的美好向往和终极关怀。具体地说,“三个代表”思想在“形而上”的维度上体现着人类对“真善美”的真诚信仰和不懈追求。
段方乐
关键词:哲学内涵
论晚年恩格斯对无产阶级斗争策略的修正——评《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再版导言被引量:1
2005年
晚年恩格斯根据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把欧洲无产阶级的斗争方式由暴力革命修改为合法斗争,是用唯物主义方法解决无产阶级革命问题的重要体现。他的理论创见对于我们重新思考无产阶级的斗争方式,制定合理的方针政策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段方乐
关键词:恩格斯无产阶级
施密特自然概念的双重逻辑
2006年
段方乐
关键词:《马克思的自然概念》逻辑线索施密特马克思唯物史观物质本体论
施密特自然概念的双重逻辑被引量:1
2006年
阿尔弗雷德·施密特(Alfred Schmidt,1931-)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左翼代表。1931年5月19日,施密特出生于德国首都柏林。1957-1961年间,施密特在法兰克福大学攻读哲学、社会学和历史。1960年,在阿多诺的指导下,他完成了题为《马克思的自然概念》的博士论文。随后执教于法兰克福大学和法兰克福劳动学院。1972年起,任法兰克福学派社会研究所所长。施密特的代表性论著有:《马克思的自然概念》(1960年)、《尼采认识论中的辩证法问题》(1963年)、《康德与黑格尔》(1964年)、《列斐伏尔和现代对马克思的解释》(1966年)、《工业社会的意识形态》(1967年)、《经济学批判的认识论概念》(1968年)、《历史与结构》(1971年)、《论批判理论的思想》(1974年)、《什么是唯物主义》(1975年)、《作为历史哲学的批判理论》(1976年)、《观念与世界意志》(1988年)等。这里的5篇文章,分别从不同角度剖析了《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一书的理论得失。张一兵的文章着重探询施密特的方法论,重新考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与经济学的关系。段方乐的文章揭示了施密特所阐发的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包含着历史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本体论的双重逻辑,张金鹏的文章着力辨识了这种双重逻辑乃是施密特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理解缺失了生产关系这一重要环节所带来的理论后果。颜岩和夏凡的文章则分析了施密特对“唯物主义”的一般理解和施密特对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特殊理解。希望这一组笔谈的发表,能够引起国内学界对施密特研究的重视,进而促发我们更好地体悟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
段方乐
关键词:《马克思的自然概念》逻辑线索施密特马克思唯物史观物质本体论
马克思历史概念的关系性规定
2006年
马克思的历史概念是唯物史观的核心概念,关系性是这一概念的根本规定。作为马克思历史认识论的主要对象, 它产生于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且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段方乐
关键词:历史概念关系性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