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晓蓉

作品数:48 被引量:266H指数:11
供职机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7篇期刊文章
  • 4篇专利
  • 4篇科技成果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3篇农业科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37篇小麦
  • 11篇节节麦
  • 10篇育种
  • 10篇川麦42
  • 9篇基因
  • 8篇SSR
  • 6篇性状
  • 6篇硬粒
  • 6篇硬粒小麦
  • 6篇人工合成小麦
  • 5篇普通小麦
  • 4篇杂交
  • 4篇农艺
  • 4篇农艺性
  • 4篇农艺性状
  • 4篇人工合成种
  • 4篇分子标记
  • 3篇锈病
  • 3篇亚基
  • 3篇条锈病

机构

  • 47篇四川省农业科...
  • 13篇西华师范大学
  • 9篇四川农业大学
  • 2篇复旦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云南农业大学
  • 1篇成都石室中学

作者

  • 47篇杨武云
  • 47篇胡晓蓉
  • 29篇李俊
  • 16篇彭正松
  • 15篇魏会廷
  • 12篇余毅
  • 8篇万洪深
  • 8篇汤永禄
  • 6篇曾云超
  • 6篇杨玉敏
  • 6篇王琴
  • 6篇廖杰
  • 4篇李朝苏
  • 4篇陈华华
  • 3篇饶世达
  • 3篇杨俊良
  • 3篇杨家秀
  • 3篇黄钢
  • 3篇赖运平
  • 3篇邹裕春

传媒

  • 26篇西南农业学报
  • 4篇分子植物育种
  • 2篇麦类作物学报
  • 2篇作物学报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麦类作物
  • 1篇中国科协20...
  • 1篇第四届全国小...

年份

  • 2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 5篇2010
  • 3篇2009
  • 11篇2007
  • 3篇2006
  • 2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1
  • 2篇2000
  • 1篇1999
  • 3篇1998
  • 2篇1997
  • 2篇1996
  • 1篇1993
4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川麦42的1BS染色体臂对小麦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被引量:10
2009年
川麦42的1BS染色体臂来源于人工合成小麦亲本Syn769。利用川麦42与含1BL/1RS易位系的四川小麦品种川农16构建的127个重组自交系(RIL,F8),经3年4个环境的遗传评价,比较了川麦42的1BS和川农16的1RS染色体臂对小麦产量构成因子和产量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RIL群体中川麦42的1BS染色体臂株系和川农16的1RS染色体臂株系在分蘖力、成穗率、全生育期、小穗数、收获指数和籽粒产量6个性状上存在显著差异;1BS染色体臂有利于提高成穗率和收获指数,而1RS染色体臂有利于提高分蘖能力和增加小穗数,1BS株系的籽粒平均产量比1RS株系增加2.91%。鉴于1RS染色体臂上的抗条锈病基因丧失抗性,其携带的黑麦碱基因对加工品质有明显的负向作用,而川麦42的1BS染色体臂携带高抗条锈病基因YrCH42,并对小麦籽粒产量有正向作用,因此建议在小麦遗传改良中利用川麦42的1BS替换1RS染色体臂。
李俊魏会廷杨粟洁李朝苏汤永禄胡晓蓉杨武云
关键词:人工合成小麦川麦42
鉴别小麦高分子谷蛋白Dx5和Dx2亚基的共显性标记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鉴别小麦高分子谷蛋白Dx5和Dx2亚基的共显性标记方法,本发明基于共显性标记的特点从而设计出PCR扩增引物(上游引物P1:5’-CCAGCACAAGTGCAACAA-3’下游引物P2:5’-TGTCCTA...
杨武云万洪深李俊胡晓蓉
西南麦区小麦抗穗发芽品种资源筛选被引量:11
2014年
本试验研究了137份西南麦区(含国内外)小麦品种(系)的穗发芽抗性差异,结果表明,供试材料穗发芽敏感性差异较大,平均发芽率(53.11±27.05)%,变异系数为50.94%,由K-均值聚类法共分为5类;地方品种抗穗发芽能力最强,人工合成小麦次之,育成品种(系)较差。筛选出了15份高抗穗发芽材料,其中小白花、黄县大粒为新筛选出的两份白粒高抗穗发芽地方品种。
刘爽李俊王琴朱欣果刘磊胡晓蓉万洪深杨武云秦文
关键词:小麦抗穗发芽
“川麦42”ד川农16”重组自交系农艺性状分析被引量:6
2007年
利用“川麦42”ד川农16”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127个株系),对抽穗期、株高、穗长、千粒重等10个农艺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性状在RIL群体中呈连续变异,分布频率基本符合正态分布,同时存在双向超亲分离现象。此外,对群体中农艺性状突出的株系进行了分析,6个株系表现为产量超高亲20%,19个株系的综合性状均较好。
廖杰李俊汤永禄杨玉敏曾云超魏会廷彭正松胡晓蓉杨武云
关键词:川麦42川农16重组自交系农艺性状
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揭示“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的遗传差异被引量:10
2007年
为引入小麦近缘属种的优良基因和遗传变异、扩宽普通小麦的遗传基础,本文选用36对小麦A,B和D基因组的微卫星引物,对135份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评价。36对引物共检测到193个等位变异,每个位点等位变异数在2~14个之间,平均每个位点检测到5.36个等位变异;A,B和D 3个基因组检测到的等位变异数D〉A〉B,遗传多样性指数D〉A〉B。综合平均遗传丰富度和香浓指数两个指标分析结果表明,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第1和6同源群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第4和7同源群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21条染色体中,6D和2D染色体的遗传多样性最高,7D和4B染色体的遗传多样性最低。135份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遗传相似系数在0.36~0.85之间,平均遗传相似系数A〉B〉D基因组。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变异类型丰富,是改良普通小麦的重要基因资源。
李俊魏会廷胡晓蓉彭正松杨武云
关键词: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SSR
利用小麦A、B基因组特异SSR标记扩增节节麦D基因组被引量:2
2007年
以节节麦SQ-214、中国春(CS)和四川育成品种SW3243为材料,利用192个小麦A和B基因组特异SSR标记,对节节麦D基因组进行了扩增,结果表明:有130个特异SSR标记(67.70%)可以在只含D基因组的节节麦上扩出产物,并对扩增效果进行了分析。
杨玉敏李俊廖杰曾云超魏会廷彭正松胡晓蓉杨武云
关键词:节节麦普通小麦SSR标记
源于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种的小麦新品种川麦38抗条锈性及遗传分析被引量:19
2006年
利用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种与四川小麦杂交、回交,育成高抗条锈小麦新品种川麦38(99-607)。为明确川麦38抗条锈性状的遗传规律,将川麦38与绵阳26、绵阳335、SY95-71、川育12等5个高感条锈小麦品种杂交,获得杂种F1、F2群体;利用条中32对抗×感杂种F1、F2群体接种鉴定抗性分析表明,川麦38对条锈病新小种的抗性受一对显性基因控制。将川麦38与含Yr13的德国小麦8661及源于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种的3个抗病新品种(川麦42、川3736、复小穗小麦)杂交,分析川麦38与4个抗病品种的抗性基因等位性,结果发现抗×抗F2群体中均分离出一定比例的感病单株,表明川麦38与德国小麦(Yr13)、川麦42、川3736、复小穗小麦等的抗锈基因不等位,为不同的抗性基因。
张颙杨武云郑有良余毅胡晓蓉彭云良杨家秀
关键词:小麦抗性遗传人工合成种
绵阳11号小麦单体系统的转育及校正被引量:1
1993年
1982年开始,用中国春单体系统作母本,经6次选择、回交,完成了对绵阳11号单体系统的转育.新选育的单体,外部形态、特征基本纯合,似绵阳11号.核型为2n-1=20″+1′=41.在B_4代用中国春双端体(2n-1″+t″=20″+t″) 作父本,对绵阳11号单体系统进行测交.测交的21个系F_1花粉母细胞核型,其中18个单体系为正确核型20″+t′,4A和3B二个系发生了变迁,出现19″+1′+1′t和19″+1′+1′+t′的核型,6A出现20″+1′t′的核型,不能说明正确与否.以上三个系已开始重新转育.被测验正确的绵阳11号单体系,已用于外源基因的导入.
肖子泉张新苹胡晓蓉杨武云
关键词:小麦转育杂交育种
西藏三联小穗小麦的性状遗传分析被引量:1
2004年
对中国西藏三联小穗小麦(TTSW)的特有三联小穗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表明TTSW的三联小穗性状受两对隐性基因控制,并建议将两对新基因定名为Ts1和Ts2;三联小穗性状与TTSW的不良性状(低千粒重,低结实率)无连锁关系。本文还讨论了利用TTSW开展"三联小穗型"新株型超高产杂交小麦育种的可能性。
杨武云陆春明卢宝荣王宇胡晓蓉余毅张颙
关键词:性状
四川部分高亲和性普通小麦地方品种品质特性分析被引量:12
1998年
本文分析了26份四川高亲和性普通小麦(T.aestivum)地方品种的品质特性。结果表明,籽粒粗蛋白质含量平均值为11.0%(变幅8.60%~12.04%),赖氨酸含量平均值为0.36%(变幅0.33%~0.47%),沉淀值平均值为16.10ml(变幅13.0~21.9ml),硬度平均值为35.14s(变幅15.80~68.40s)。26份高亲和性材料的粗蛋白质含量、赖氨酸含量和沉淀值都低;据硬度指标,都为软质小麦。
廖晓虹杨武云胡晓蓉
关键词:小麦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