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小燕
- 作品数:41 被引量:137H指数:6
- 供职机构:赣州市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赣州市指导性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金属学及工艺更多>>
- 原儿茶酸对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PC12细胞分化的影响
- 2019年
- 目的:探究原儿茶酸(PCA)对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诱导PC12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PC12细胞,采用PCA低、中和高剂量组(16.0、32.0和64.0μmol/L)增强bFGF诱导PC12细胞分化,并通过其细胞形态学的观察、细胞活力的检测,分析突起细胞数目及平均突起长度值,考察不同剂量的PCA对bFGF诱导PC12细胞分化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低、中和高剂量(16.0、32.0和64.0μmol/L)PCA组能增强bFGF诱导PC12细胞分化。结论:PCA能增强bFGF诱导PC12细胞分化的能力。
- 王丽芳薛小燕谢宁生
- 关键词:PC12细胞分化
- 预防性应用硫培非格司亭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TP方案化疗中的价值探究
- 2024年
- 目的观察硫培非格司亭对非小细胞肺癌TP方案化疗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预防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21年8月—2022年12月于赣州市人民医院肿瘤科接受TP化疗方案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组(PEG-rhG-CSF组)和硫培非格司亭组,各42例。PEG-rhG-CSF组患者于化疗后48 h给予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硫培非格司亭组患者于化疗后48 h给予硫培非格司亭注射液,2组患者均用药至白细胞计数>10×109/L。比较2组化疗后第1、3、5、10天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持续时间及程度、肺癌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FACT-L)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化疗后第1、3天,2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第5、10天,2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降低,且硫培非格司亭组白细胞计数低于PEG-rhG-CSF组,中性粒细胞计数高于PEG-rhG-CSF组(P<0.01)。硫培非格司亭组中性粒细胞减少时间短于PEG-rhG-CSF组(P<0.01),硫培非格司亭组中性粒细胞减少3~4度发生率低于PEG-rhG-CSF组(57.14%vs.19.05%,χ^(2)=12.923,P<0.01);硫培非格司亭组生理、社会与家庭、功能、情感、附加关注评分及FACT-L总分高于PEG-rhG-CSF组(P<0.01)。PEG-rhG-CSF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35.71%(15/42),硫培非格司亭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30.95%(13/42),2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4,P=0.643)。结论TP方案化疗结束后预防性用硫培非格司亭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优于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其可有效缩短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持续时间,减轻中性粒细胞减少程度,且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安全性较高。
- 黄小燕薛小燕巫莉萍
-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
- 盐酸特比萘芬喷雾剂、氟康唑滴液与派瑞松乳膏治疗外耳道真菌病的疗效对比被引量:6
- 2017年
- 目的探讨盐酸特比萘芬喷雾剂、氟康唑滴液以及派瑞松软膏三种常用抗真菌药物在治疗外耳道真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外耳道真菌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盐酸特比萘芬喷雾剂局部应用)、对照一组(氟康唑滴液局部应用)、对照二组(派瑞松软膏局部应用),每组各40例,2周为1个疗程,3~6个月随访,对比治疗前后总有效率。结果盐酸特比萘酚喷雾剂治疗外耳道真菌病的总有效率为97.5%,氟康唑滴剂治疗外耳道真菌病的总有效率达80%,派瑞松软治疗真菌性外耳道炎的总有效率达87.5%;其中使用派瑞松软膏的患者依从性较差。结论盐酸特比萘酚喷雾剂是一种药性温和、作用强、疗效快、疗程短及反应轻的治疗外耳道真菌病的方法。
- 蔡云香薛小燕张克辉张小安黄海黄芸黄振河
- 关键词:外耳道真菌病派瑞松软膏
- 一种片状药剂包装设备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片状药剂包装设备,包括工作台、上立板、下立板、送料电机、旋转座、送料辊、压合机构、回收电机、回收辊和导向轮,在进行片状药剂的包装操作过程中,由工作台内的包装辊提供下层包装,并将包装纸向右侧拉伸,分别通...
- 薛小燕巫莉萍
- 灵孢多糖对M146L细胞APP mRNA表达的影响研究
- 2023年
- 目的:探讨灵孢多糖(GLPS)对M146L细胞APP mRNA表达的影响,寻找潜在的能够抑制Aβ分泌的中药单体,以达到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的目的。方法:以可过表达β淀粉样蛋白42(Aβ_(42))的β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APP)/突变型早老素1(PS1)双转基因的CHO细胞(M146L细胞)为体外AD治疗药物筛选模型。经不同浓度的GLPS(100,200,300μg/mL)处理后,采用MTT比色法检测细胞活性;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灵孢多糖对M146L细胞APP mRNA表达的影响;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M146L细胞中APP,Aβ_(42),Bax,Bcl-2等蛋白表达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M146L细胞外Aβ_(42)的表达情况。结果:低、中剂量GLPS组细胞活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GLPS组相比于对照组,细胞活性明显下降(P<0.05)。相比于对照组,低、中、高剂量GLPS组APP mRNA,APP,Aβ_(42),Bax表达水平及细胞外Aβ_(42)浓度均降低(P<0.05),Bcl-2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且呈一定浓度依赖性(P<0.05)。结论:GLPS可抑制M146L细胞表达APP mRNA,具有成为治疗AD药物的潜质。
- 张桂青薛小燕王丽芳
-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
- D-D联合IL-2、IL-6、IL-18在重症HFMD早期识别中的临床意义
- 2024年
- 目的探讨重症HFMD早期识别中D-二聚体(D-D)联合IL-2、IL-6、IL-18所具有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9年3月至2023年3月我院儿科收治确诊HFMD患儿纳入研究,分为普通组(A组)、重症组(B组);纳入同期健康体检儿童为对照组(C组);研究组病例入院时(用药前)、A组达手足口病诊断分症第2期及以上时、B组重症症状消失达48 h或出院前均分别完善血D-D、IL-2、IL-6、IL-18检测;并同期采集体健儿童相应指标;对所有人员结果观察比较。结果A组、B组患儿的D-D、IL-6、IL-18水平均分别明显高于C组(P均<0.05),而IL-2水平明显低于C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D-D对HFMD重症风险评估有统计学意义(OR=2.919,95%CI:1.344~6.339)。ROC分析结果显示,用于预测HFMD重症情况的曲线下面积最大为D-D(0.821),联合四项指标的曲线下面积为0.941,诊断敏感度95.45%、特异度88.89%。结论D-D、IL-2、IL-6和IL-18在儿童重症HFMD评估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联合四项指标可提高对重症HFMD早期识别的预测能力,且D-D可能成为预测HFMD重症的独立生物学指标。
- 高李华黄振河钟涛薛小燕董显燕
- 关键词:D-二聚体炎性细胞因子
- 原儿茶酸对M146L细胞APP mRNA表达的抑制作用被引量:6
- 2012年
- 目的:探讨原儿茶酸对M146L细胞APP mRNA表达的影响,寻找潜在的具有抑制Aβ分泌的中药单体,以达到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目的。方法:体外培养稳定转染人类阿尔茨海默病β淀粉样蛋白前体(amyloidβ-protein precursor,APP)基因及突变型早老素1(prsenilin-1,PS1)基因的CHO(Chinese hamsterovary cells)细胞系(M146L),使之高效产生β淀粉样蛋白42(amyloidβ-protein,Aβ42),建立Aβ42过度表达的细胞模型。加入待筛选的药物原儿茶酸,用MTT比色法检测不同浓度的原儿茶酸(0.25、0.5、1.0、2.0 mmol/L)对M146L细胞的毒性作用,应用RT-PCR法检测原儿茶酸对M146L细胞APP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浓度0.25、0.5、1.0mmol/L的原儿茶酸对M146L细胞存活率无明显影响,不具有细胞毒性作用,对M146L细胞APP mRNA表达有抑制作用,并呈剂量依赖性。结论:一定剂量的原儿茶酸对M146L细胞APP mRNA表达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 薛小燕章正周晓雯周星罗焕敏
- 关键词:原儿茶酸阿尔茨海默病APPΒ淀粉样蛋白
- 冬青植物中两个新半萜成分抗血栓活性的分子对接研究
- 2017年
- 目的:研究冬青植物中两个新半萜化合物与5种抗血栓靶蛋白的结合模式和相互作用。方法:采用AutoDock 4.2分子对接软件,将对接化合物二维结构转化成三维结构,确立其空间坐标,再设置受体蛋白的网格,并运行对接程序,进行对接运算。结果:两个化合物与ADP受体的对接数据优于参照化合物ADP受体抑制剂氯吡格雷,且在空间上构象上也更加匹配ADP受体的活性腔,呈现出与ADP受体较强的结合作用。结论:ADP受体可能是这两个化合物发挥抗血栓作用的潜在靶点。这一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的药理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 郭小华薛小燕程齐来
- 关键词:冬青活性成分抗血栓分子对接
- 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药物治疗研究被引量:1
- 2014年
- 神经退行性疾病,以特异性神经元的大量丢失为主要特征,是一类进行性发展的致残严重可致死的复杂疾病。可分为急性神经退行性病和慢性神经退行性病,前者主要包括中风(stroke)、脑损伤(brain injury);后者主要包括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亨廷顿病(HD)、帕金森病(PD)、阿尔茨海默病(AD)等。随着人口老龄化。
- 薛小燕郭小华李敏罗焕敏
- 关键词:神经元神经退行性疾病药物治疗
-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坎地沙坦酯治疗老年高血压伴肾损害疗效观察被引量:3
- 2022年
- 目的分析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坎地沙坦酯治疗老年高血压伴早期肾损害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2年4月我院收治的66例老年高血压伴早期肾损害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观察组采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坎地沙坦酯治疗。对比两组舒张压(DBP)、收缩压(SBP)、血清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血β2-微球蛋白(β2-MG)。结果干预后,观察组DBP、SBP、β2-MG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BUN、SCr、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坎地沙坦酯联合可有效治疗老年高血压早期肾损害,且不良反应较少。
- 温素琴薛小燕
- 关键词: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坎地沙坦酯高血压早期肾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