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诚 作品数:17 被引量:43 H指数:3 供职机构: 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语言文字 文学 历史地理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更多>>
论英汉互译中的绝对不可译性 被引量:3 2001年 英汉两种语言在互译过程中 ,绝对不可译现象的产生是局部的 ,必然的。产生的原因 ,是英语和汉语各自独特的发音和书写系统所产生的美学效果。绝对不可译表现有三 :一 ,语音特征的不可译 ;二 ,文字特征的不可译 ;三 ,语言单位组合规则和特征的不可译。其解决途径有四 :一 ,坚持“信、达、雅”原则 ,进行等效翻译 (但此种方法之应用极为有限 ) ;二 ,牺牲源语的美学效果 ,在“信”和“顺”之间通盘考虑后作出选择 ;三 ,意译加注释法 ;四 ,保留源文形式 ,不加处理。 赵诚关键词:等效翻译 美学功能 英译汉 汉译英 文字 龙乎?Dragon乎?——必须强化英语中高级学习者的词汇联想意义教学 2008年 对于英语中高级学习者而言,英汉语中词的不同联想意义成为他们词汇学习阿基利斯的脚踝,也是词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应深入浅出地分析英汉语中词的不同联想意义及产生根源,有效根除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负迁移,从而准确掌握、得体运用。 赵诚关键词:词汇 联想意义 强化教学 中西方思维差异之于英汉语篇翻译的观照——基于《围城》英译本个案研究 被引量:2 2007年 国内语言学界对于英汉语对比研究的重点,多集中于语音、词汇、语法、句子等传统语言层面,对英汉语篇的对比研究相对薄弱。我们从英汉语篇差异三方面的表现(主体意识与客体意识、螺旋式与直线形以及意合与形合的对立)及其哲学根源出发,选择《围城》中、英文本为对比语料,揭示了在英汉语篇翻译时,如何针对英汉语篇粘连性和连贯性的差异,借用各种衔接手段进行合理必要的调整,力争"得其意"而不"忘其形",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文的风貌。 赵诚关键词:英汉语篇 思维差异 哲学背景 翻译 观照 强化英语词汇联想意义教学势在必行 2008年 英、汉语中词的不同联想意义是英语词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英语学习者学习的"阿基利斯脚踝"。教师应深入浅出地分析英汉语中词的不同联想意义及产生根源,有效根除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负迁移,从而准确掌握、得体运用。 赵诚关键词:词汇 联想意义 通天塔里的镣铐舞者——也谈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 被引量:20 2004年 2 0世纪 70年代以来 ,西方翻译研究出现的文化转向 ,使译者的文化身份和主体性得以彰显 ,在国内外引起了热烈的讨论。译者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从翻译过程 ;2从译者的译入语文化意识和读者意识来看 ;3从译作和原作与译入语文学的互文关系来看 ;4从翻译主体间性 ,即译者与作者之间的关系。同时 ,译者主体性是有限度的 ,它又受到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制约。 赵诚关键词:文学翻译 文化转向 译者主体性 世界上最富有诗意的主题——试析《乌鸦》的意象美和音韵美 被引量:6 2005年 埃德加·爱伦·坡是一位天才诗人,他的身世直接影响到他的创作主题:死亡———“美女之夭亡和失美之哀伤”,忧郁和悲伤是其基本基调。其诗歌代表作———《乌鸦》是一件纯艺术品。诗中调用各种意象对忧郁感伤、阴森可怕的气氛浓墨重彩的烘托,使诗歌具有一种油画般凝固的意象美;而语音、韵律的巧妙使用,则构成了流动的音乐美,从而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爱伦·坡“唯美主义”的创作艺术,使该诗产生了非凡的艺术魅力。 赵诚关键词:《乌鸦》 意象美 波斯挂毯的另一面——Seven Pillars of Wisdom中译本批评 2008年 T.E.Lawrence的Seven Pillars of Wisdom中使用了地道的英文,生动地描述了作者凭借超人智慧和勇气组织阿拉伯人反抗土耳其帝国的波澜壮阔历史,以及阿拉伯的宗教、风土人情等,中译本《智慧的七大支柱》很好地还原了原著的内容,忠实地再现了T.E.Lawrence如何从阿拉伯游牧部落崇拜的救世主,到最后一落千丈黯然出走的奥赛罗悲剧风格。 赵诚关键词:奥赛罗 翻译研究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嬗变——从当前英汉互译中几个常见的例子谈起 被引量:2 2011年 翻译实践是翻译研究的旨归。无论从共时还是历时上看,翻译研究和实践都是在"求真"。由于源语言和译语之间中总存在着间距,因而翻译中的"求真"实质上是一种过程。基于此,在翻译研究中,我们应培养问题意识,尊重他人科学研究成果,但不迷信他人的科学研究成果,学会通过交往实践建设性批评翻译理论和实践,促进翻译实践不断向原文意义靠近,推动翻译理论健康发展。 张顺生 赵诚关键词:翻译 求真 崇高的恶作剧:严肃外表和幽默内心之间的巧妙掩映——重读The Road Not Taken 被引量:1 2011年 我们在对国内学界对The Road Not Taken一诗研究成果综述评介的基础上,精心梳理借鉴国外(主要是美国)学者的第一手研究资料,特别是诗人Frost与友人往来通信等,结合诗人诗歌创作理念,指出诗人的写作初衷不是抒发个人际遇,而的确是为怀念好友而作。此诗并非一首励志诗,而是选择主题和冲突主题的复调变奏。借用诗人笃信的Emerson哲学,对于美国学界关于此诗主题"选择说"的六种代表观点筚路蓝缕,可见诗中的I并非诗人本人,而两条路也毫无好坏之分。对sign和difference意义的不确定性做了深入阐释,证明此诗是一个掩映在严肃外表和幽默内心之间的崇高的恶作剧。 赵诚关键词:FROST 崇高 恶作剧 隐喻的认知研究之于文化解读 2004年 人类对于隐喻的研究,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开始,一直延续至今。从隐喻的概念来看,隐喻研究史上存在着传统的"比较论"、"失协论"和今天的"交互论",由此来探讨隐喻的基础、认知功能及认知本质,并得出了:隐喻是语言现象,在日常语言中居于中心地位;也是思维现象,影响人的思维方式;还是文化现象,体现了世界的文化模式,是人类交流思想、认知的有力工具。 赵诚关键词:隐喻 文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