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灯安 作品数:42 被引量:133 H指数:8 供职机构: 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农业科学 化学工程 更多>>
江苏省苏州地区不同植被类型中游离蜱的调查 被引量:8 2020年 目的调查苏州地区不同地点、不同植被中媒介蜱的基本特征,为蜱媒疾病防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布旗法于2018年4-11月在张家港、常熟、昆山和太仓市,虎丘、吴江和吴中区共7个调查点采集植被中的游离蜱,每月采集1次。结果共采集游离蜱1759只,经分类鉴定为1属4种,分别是褐黄血蜱、长角血蜱、铃头血蜱和雉鸡血蜱,分别占采集总数的99.09%、0.68%、0.17%和0.06%。公园/景区采集到褐黄血蜱1种1501只,占85.33%;山坡林地采集蜱4种175只,占9.95%;城市绿地采集褐黄血蜱1种63只,占3.58%;农村荒地采集褐黄血蜱、长角血蜱和铃头血蜱3种20只,占1.14%。张家港市共采集游离蜱1399只,占采集总数的79.53%;太仓、昆山和常熟市,吴江、虎丘和吴中区采集蜱数量分别为102(5.80%)、87(4.94%)、23(1.31%)、67(3.81%)、80(4.55%)和1(0.06%)只。结论苏州地区不同植被类型中游离蜱共有4种,不同生境中蜱的种类和数量分布不同,褐黄血蜱为各类生境中的优势种。 马桢红 陈学良 顾灯安 孙爱娟 杨波 许圆关键词:植被 生境 氯氟氰菊酯滞留喷洒防治吴氏白蛉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高效氯氟氰菊酯滞留喷洒对野栖型吴氏白蛉的防治效果.方法:实验室结合现场试验,以观察高效氯氟氰菊酯的药物有效期、灭蛉或防蛉效果.结果:高效氯氟氰菊酯在喷洒后10 d内能降低吴氏白蛉20~60%入侵率;在白蛉活动期... 顾灯安 左新平 金长发 危芙蓉 周晓俊 张仪关键词:氯氟氰菊酯 文献传递 3种剂型高效氯氟氰菊酯对白纹伊蚊现场防制效果研究 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探索不同剂型高效氯氟氰菊酯和施药方式对白纹伊蚊的防制效果。方法2019年8-10月在苏州市虎丘区选择4个相对独立的苗圃种植基地,分别使用静电和非静电低容量喷雾器在白纹伊蚊栖息的植被上喷洒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悬浮剂、可湿性粉剂和悬浮剂;分别在喷洒前1周和喷洒后连续6周内采用人诱停落法监测白纹伊蚊密度变化,同时每周每块试验样地采集植被叶片约200 g,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监测喷洒后植被叶面药物残留量变化。采用SPSS 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白纹伊蚊密度在各试验组进行绿篱药物喷洒后,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悬浮剂可连续4~5周保持密度下降率>70.0%;悬浮剂可在2周内保持密度下降率>70.0%;可湿性粉剂仅能1周保持密度下降率>70.0%。微囊悬浮剂药物残留量在喷药后4周内维持在7.2~9.3 mg/kg之间,微囊悬浮剂静电喷雾1周后的药物残留量显著高于非静电喷雾,约为非静电喷雾的1.7倍,其持效期也长于非静电喷雾。结论绿篱施药技术可有效控制外环境白纹伊蚊密度,微胶囊悬浮剂防制白纹伊蚊效果明显优于可湿性粉剂和悬浮剂,持效时间可达4~5周;静电喷雾方式可显著提高植被药物沉积量,增强防制效果。 顾灯安 孙爱娟 马晓艳 陈学良关键词:高效氯氟氰菊酯 白纹伊蚊 1996~2007年新疆喀什市内脏利氏曼病流行情况的回顾分析 被引量:7 2008年 目的回顾1996~200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内脏利氏曼病的流行情况,为采取相应的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汇总喀什市1996~2007年的"内脏利氏曼病病人报告表",采用EPI DATA 2.1b和EPI INFO 2002录入和分析。结果1996~2007年喀什市有内脏利氏曼病病人994例。喀什市的8个乡中的6个乡有流行,并主要集中在伯什克然木乡(占74.14%),其余乡呈散发状态;男女患者比例为1∶1.14;0~5岁和6~10岁年龄组人群病例数最多,分别占发病总数的28.87%和28.77%,随年龄的增大病例数呈减少趋势;发病人数自1996年起逐年增多,2002年达到最高峰(200例),其后逐年下降。结论喀什市仍然是内脏利氏曼病的高发区。 伊斯拉音·乌斯曼 童苏祥 张仪 李雄 左新平 伊马木·苏鲁坦 张松 开赛尔·克尤木 顾灯安 兰勤娴关键词:黑热病 灯诱法监测白蛉的初步试验 被引量:5 2007年 现场观察了3种诱蚊灯诱白蛉的效果,并试验了无光源灯诱和以葡萄糖水作引诱剂的效果。结果表明,本文试用的3种诱蚊灯所诱的虫种较杂,分拣鉴定的难度较大;无光源诱蚊灯在白蛉栖息地可以捕获少量白蛉,而且标本较为纯净,葡萄糖水没有明显的诱蛉作用。目前用于诱蚊的3种诱蚊灯不适合直接用于白蛉监测,建议试用更有效的白蛉诱引剂。 顾灯安 金长发 兰勤娴 张丑吉 李凡 张仪关键词:黑热病 白蛉 诱蚊灯 一种黑热病媒介白蛉种类的鉴别方法及其鉴别试剂盒 本发明涉及一种黑热病媒介白蛉种类的鉴别方法及其鉴别试剂盒。本发明的鉴别方法包括下列步骤:白蛉DNA抽提,所提取DNA进行PCR扩增,用限制性内切酶Dra I酶切,观察酶切条带,根据有无酶切及酶切片段判断白蛉种类情况。本发... 顾灯安 张仪 危芙蓉 田桢干 何宇平 陆晔文献传递 苏州市重点场所卫生状况调查分析 2025年 目的 了解苏州市重点场所卫生现状与消毒质量情况,发现消毒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为做好消毒工作提供技术依据和支撑。方法 随机抽取苏州市63家重点场所开展卫生状况调查,对室内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餐饮具、消毒药械和医用织物等进行采样和检测。结果 全市共采集样品1587份,合格率为85.70%。其中,托幼机构合格率为81.29%,中小学校合格率为78.64%,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合格率为95.85%,养老机构合格率为78.82%。发热门诊合格率最高,其他重点场所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格率偏低的项目主要是物体表面、餐饮具和工作人员手。物体表面合格率较低的项目主要集中在高频接触区域和洗手设施物体表面;餐饮具中合格率较低的主要是砧板和餐盘;工作人员中后勤人员手卫生合格率较低。公立和私立托幼机构的餐饮具合格率、医养结合型和非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工作人员手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苏州市重点场所消毒质量需进一步加强,物体表面、餐饮具及工作人员手卫生是日常清洁消毒的薄弱环节。 许圆 杨波 顾灯安 汪洋 汤全英 孙爱娟 杨洋关键词:卫生状况 消毒质量 JWA基因的蛋白缺陷对苯并(a)芘所致HeLa细胞DNA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研究JWA基因表达缺陷对苯并(a)芘诱导细胞DNA损伤与修复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构建JWA基因反义RNA绿色荧光蛋白真核表达载体(pEGFP-C1-asJWA),用该载体稳定转染人宫颈癌细胞(HeLa)获得JWA蛋白缺陷细胞株(asJWA-HeLa),在含有S9的培养条件下以50μmol/L苯并(a)芘处理细胞3 h,再恢复不同时间,用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方法鉴定DNA损伤程度。结果asJWA-HeLa细胞JWA蛋白表达水平比对照下降了69%。在苯并(a)芘致DNA损伤模型中,asJWA-HeLa细胞的DNA损伤程度重于对照细胞,并且出现明显的DNA修复延迟现象。结论JWA作为一种新的环境应答基因,活跃地参与了苯并(a)芘诱导的HeLa细胞DNA损伤与修复过程,并在其中起着积极的保护作用。 刘祖龙 顾灯安 李爱萍 刘起展 周建伟关键词:活性氧组分 DNA损伤 苏州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媒介蜱类调查研究 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调查苏州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媒介蜱类生态学特征,为蜱媒疾病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分别在苏州市的虎丘区、吴中区、吴江区、张家港市、常熟市、昆山市和太仓市7个区域设立调查点,于2018年和2019年4—11月,采用布旗法调查植被中的游离蜱;采用宿主体检蜱法调查家养动物寄生蜱;用鼠笼捕捉小型野生动物,检查全身寄生蜱。每月调查1次。结果共采集硬蜱6881只,隶属于硬蜱科的血蜱属、扇头蜱属和硬蜱属。蜱种分别是褐黄血蜱(4569只,66.40%)、铃头血蜱(1788只,25.98%)、血红扇头蜱(349只,5.07%)、长角血蜱(166只,2.41%)、雉鸡血蜱(4只)、豪猪血蜱(2只)、台湾血蜱(1只)和硬蜱属spp.(2只)。动物寄生蜱共检获3575只,蜱种有铃头血蜱(1784只,49.90%)、褐黄血蜱(1308只,36.59%)、血红扇头蜱(349只,9.76%)、长角血蜱(133只,3.72%)和雉鸡血蜱(1只,0.03%)。植被中的游离蜱共采集3306只,蜱种分别是褐黄血蜱(3261只,98.64%)、长角血蜱(33只,1.02%)、铃头血蜱(4只,0.12%)、雉鸡血蜱(3只,0.09%)、豪猪血蜱(2只,0.06%)、台湾血蜱(1只,0.03%)、硬蜱属spp.(2只,0.06%)。动物平均染蜱率为31.49%,黄鼬染蜱率为100%,刺猬92.86%,犬32.26%,山羊和绵羊分别是31.30%和21.43%,家猫4.55%。结论苏州市蜱种较丰富,分布广泛。褐黄血蜱为优势蜱种,铃头血蜱是第二大种群,动物染蜱率较高,因此蜱媒疾病传播风险较高。 马桢红 陈学良 孙爱娟 顾灯安 杨波 许圆关键词:蜱类 种群 新疆库尔勒市哈满沟煤矿内脏利什曼病流行现况调查 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调查新疆库尔勒市塔什店镇哈满沟煤矿内脏利什曼病的流行现况。方法2008年6月采用回顾性调查与现况调查相结合,对哈满沟矿区所有居民进行逐户入室调查。内容包括既往有无疑似内脏利什曼病病史,部分居民进行利什曼素皮内试验,并对15岁以下儿童皮内试验阴性者进行体检(肝、脾触诊)和rk39免疫层析试条检测,具备内脏利什曼病症状和体征、试条阳性者进行骨髓穿刺,镜检是否感染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在居民点及附近野外捕集白蛉,解剖鉴定白蛉,并检查前鞭毛体有无自然感染。结果接受利什曼素皮内试验185人,阳性39例,阳性率为21.1%(39/185)。在当地居住不足6年的成年人和在当地出生的5岁以下儿童共45人,均为阴性;在当地居住6年以上者阳性率为27.9%(39/140)。15岁以下儿童皮内试验阴性者(81人)接受rk39免疫层析试条检测,阳性1例,经骨髓穿刺镜检见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确诊为内脏利什曼病。捕获的12只白蛉,经剖检鉴定为亚历山大白蛉(Phlebotomus alexandri),其中1只雌蛉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阳性。结论哈满沟矿区为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 伊斯拉音·乌斯曼 顾灯安 左新平 兰勤娴 周晓俊 童苏祥 李雄 张仪 茹孜古丽·朱马洪 陈伟 赵文清 李建发 尹艳菊关键词:内脏利什曼病 流行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