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青兰 作品数:21 被引量:80 H指数:6 供职机构: 广东省江门市气象局 更多>> 发文基金: 江苏省“青蓝工程”基金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环境科学与工程 农业科学 更多>>
恩平市1962~2009年暴雨气候特征 被引量:8 2012年 采用统计分析方法、Mann-Kendall方法及复Morlet小波函数等方法,分析了恩平市1962~2009年暴雨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恩平市年平均暴雨日数为12.7 d,属于暴雨多发区,暴雨日平均强度为95.0 mm/d。全年各月有暴雨发生,但主要集中在4~9月。暴雨月际分布呈典型的双峰型,主峰在5~6月,次峰在8月。年暴雨日数的年际变化很大,最多的年份达19 d,最少的只有5 d。小波分析显示,暴雨频次存在准9年、准20年的周期震荡,未来几年暴雨仍处于多发期。恩平暴雨具有初、终日推迟的特点,且与年降水量存在显著正相关。持续暴雨占暴雨总日数的37.4%,1997年7月出现持续7天的连续性暴雨,这也是广东省单次持续性暴雨过程的最长记录。突变检验分析表明,1988年为暴雨的突变年份。 胡丽华 袁锡沛 管勇 黄青兰 陈洁鹏关键词:气候学 暴雨 统计特征 有关江淮梅雨的研究回顾 被引量:3 2010年 梅雨异常与江淮地区的旱涝直接相关,其研究和预测一直是中国气象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主要回顾了国内外气象学家在江淮梅雨的出、入梅,梅雨与季风之间的关系,梅雨锋及其暴雨,以及梅雨的影响因子等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并提出了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黄青兰 王黎娟 何金海 管兆勇关键词:江淮梅雨 东亚季风 梅雨锋 由冬至夏北半球副热带地区大气热源的季节转换特征及其可能机制 被引量:3 2017年 本文基于多套卫星观测数据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分析了由冬至夏北半球副热带地区大气热源的季节转换特征及其原因。结果表明,北半球副热带大陆东部以对流凝结潜热为主的夏季型大气热源首先于4月初在我国南方地区建立,该过程与江南雨季的形成发展联系紧密。2~3月,江南地区的大气热源以感热加热为主,这时降水以大尺度层云降水为主;而在4月初之后,江南地区降水以对流性降水为主,相应地对流凝结潜热成为大气热源的主要成分。动力和热力诊断分析说明,青藏高原南部热力状况的季节变化是导致4月初江南地区降水性质和大气热源首先发生季节转换的重要原因。2~3月,随着太阳辐射逐渐增强,青藏高原地面感热随之加强,此时对流层中部的纬向西风令江南地区的对流层中部暖平流加强,引起上升运动并加强局地大尺度层云降水,令土壤湿度加大,为随后局地对流性降水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之后,青藏高原地面感热在4~5月期间继续加强,这时高原南坡的"感热气泵"令其四周的低空水汽向北辐合,从而加强了江南地区的低空南风,使大量水汽自南海—西太平洋向北输送,令江南地区的对流性降水快速发展,地面感热迅速减小,对流凝结潜热进而成为江南地区大气热源的主要成分。 黄青兰 刘伯奇 李菲关键词:江南春雨 近10年江门前汛期大暴雨的特征及合成分析 被引量:2 2015年 利用地面常规气象站、区域自动气象站及NCEP/NCAR逐6 h 1°×1°再分析资料,对近10年江门前汛期的大暴雨进行分类和合成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江门前汛期大暴雨可分为3类,暖区型是最主要的类型,降水强度最大;锋面型最少,降水强度小但伴有雷雨大风;热带型以强降水为主。锋面型200 h Pa上空存在一条急流轴位于长江中下游的急流带。暖区型500 h Pa上深厚的南支槽对大暴雨的发生和维持有重要作用,热带型与江门附近的低涡活动密切相关。江门上空的水汽通量暖区型和热带型是锋面型的近2倍;锋面型的高空强辐散,是发生雷雨大风的有利天气形势。 郑伟杰 黄晓东 黄青兰 叶朗明 苏耀墀关键词:气候学 大暴雨 前汛期 江淮梅雨特征量确定、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前期海温的关系 本文利用中国气象局提供的1978-2007年全国753站逐日降水资料和NECP/NCAR提供的逐日再分析资料,从区域整体角度讨论并划定了近30年(1978-2007年)江淮流域梅雨的入、出梅时间,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梅雨各... 黄青兰关键词:江淮梅雨 降水分布 大气环流 海面温度 文献传递 GRMCGZLM(0.36)模式在江门6.29强降水的应用分析 本文利用GRMCZLM(0.36)数值预报模式资料对江门6.29强降水进行要素预报应用分析,得到了GRMCZLM(0.36)模式中一些具有重要参考作用的要素预报场,以便进一步提高GRMCZLM(0.36)模式在实际预报业... 苏耀墀 管勇 胡丽华 黄青兰 王成 王超文献传递 2013—2014年江门CMAQ的预报检验 被引量:3 2017年 基于CMAQ空气质量模式的报文资料和江门环境监测站资料,对2013年12月至2014年2月份CMAQ空气质量模式在江门市的应用进行了效果检验,分析了AQI和SO_2、NO_2、PM_(10)、PM_(2.5)等要素的预报值与实际观测值之间的误差和预报效果,结果表明:模式对AQI 24、48和72 h时效的预报值都比实测值偏高、预报时效越长、偏离越大;离散程度越高,可靠性也越差。整个冬季AQI 24 h时效预报值与实测值相关系数高达0.72,模式能够准确把握AQI的变化特征,48和72 h时效相应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5和0.4。模式对SO_2、PM_(10)、O_3和PM_(2.5)的预报容易偏高,对NO_2和CO的预报容易偏低。6种要素预报效果较好的是PM_(2.5)和PM_(10);预报效果最差的是CO,无论是平均偏差、离散程度、相关系数和可靠性等,明显低于其它要素。 王伟 侯中阳 黄青兰 蒲义良 夏冬关键词:环境气象 2014年5月江门一次持续性大暴雨过程分析 被引量:6 2016年 2014年5月8—11日,江门市出现了连续4 d的大暴雨局地特大暴雨降水过程,造成江门各地出现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利用地面常规自动气象站资料、区域气象站资料、雷达图和NCEP/NCAR逐6 h 1°×1°再分析资料,从降水特征、环流背景、主要影响系统以及各主要物理量特征,分析水汽、动力和热力等条件,探讨强降水的成因。结果表明:该次持续性大暴雨过程是在高低空有利的环流背景下产生的,高空槽、南亚高压、西南急流和地面低槽是大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强盛的西南气流给华南源源不断地输送水汽,江门上空水汽通量超过12 g·h Pa^(-1)·m^(-1)·s^(-1);暴雨发生期间边界层的水汽辐合最为显著,对大暴雨有重要贡献;强降水与低空的正涡度中心有很好的对应;高层辐散强于低层辐合,并有强烈上升运动;暴雨中心低层为高温高湿,大气不稳定;前期的低层逆温,积聚能量,有利于强降水的发生;垂直风切变较小,也有利于降水的维持。 黄青兰 林雪仪 吴斯敏关键词:天气学 大暴雨 物理量 江淮流域梅雨期降水的空间非均匀分布特征及其大气环流背景 利用中国气象局提供的1978-2007年全国753站逐日降水资料和NECP/NCAR提供的逐日再分析资料,从区域整体角度讨论并划定了近30年(1978-2007年)江淮流域梅雨的入、出梅时间,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梅雨各主要... 王黎娟 黄青兰 管兆勇关键词:江淮梅雨 广东省后汛期降水年际异常特征1.一致多雨或少雨型 本文利用广东省86 站常规观测资料、NCEP 提供的每月全球再分析资料、向上长波辐射通量ULWRF 和海温等资料,采用EOF 分解和合成分析方法研究了1970~2007 年广东省后汛期7~9 月降水的年际变化异常以及时空... 管勇 袁锡沛 黄青兰关键词:汛期降水 环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