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正强
- 作品数:37 被引量:171H指数:8
- 供职机构: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北京市社科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社会学军事更多>>
- 伪“法”的迷思与“高仿”的法理——基于三部山寨版“信访法”的断想
- 2014年
- 信访制度是国家基础性的治理制度,它基于中共群众路线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原则在社会治理领域展开,同时又具有法律属性并日益科层化,这常常表现为政治伦理与法治精神之间的对立与冲突。本文对三部山寨版'信访法'的流传及其负载的信息进行了解读,以为思考信访与法治诸命题提供纵贯视野。山寨版'信访法'深深地打上了草根创新、群众智慧的烙印,是关于大众信访理想的民意叙事和访民对于理想的信访制度安排的想象和向往。如何认识山寨'信访法'作为现代民间法的价值,从而在政治与法治之间建立良好的链接,更好地整理与安顿民意,是一个不能回避且又十分紧迫的问题。
- 刘正强
- 关键词:山寨民意
- 在学科交叉中探寻学术富矿——郭星华教授访谈
- 2014年
- 您常常提到,如果一个人从事自然科学的研究,那么他的家庭背景、人生经历这些个性化的因素可能不会对他的研究成果产生太大的影响;但是如果从事的是社会科学的研究,那么他的生活背景一定会在他的学术生涯中留下印痕,甚至会决定他的主要学术立场。所以,我们研究经典力学时不一定要了解牛顿的生平,不过,要理解马克斯·韦伯的学术思想可能就得先了解他的一生。那么,作为一名社会学家,您的经历肯定会在某种意义上形塑了今天的您。您可否为我们展开一下你的人生经历呢?
- 郭星华刘正强
- 关键词:学术生涯自然科学家庭背景社会科学
- 当代中国互构中的社会失范与社会矛盾被引量:6
- 2007年
- 当代中国社会处在社会失范与社会矛盾的多发期、共生期;同时,社会失范与社会矛盾又是相互建构的。必须以一种整体主义的思路来矫治社会失范和化解社会矛盾,寻求一种善治意义上的治理模式。
- 郭星华刘正强
- 关键词:社会转型社会失范社会矛盾
- 中国兵役制度省思与前瞻被引量:1
- 2018年
- 兵役制度是国家军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攸关国土安全与国民福祉。尽管依法服兵役是中国公民的宪法义务及履行国防职责的基本形式,但由于承平日久,加之常备军员额特别是义务兵数量不断下降,在中国人口众多、兵源雄厚的情况下,客观上由现役人员承担了本应属于社会上绝大多数人的国防义务,导致了兵役负担的失衡。这种从战争与计划时代延续下来的兵员征募模式,具有浓厚的政治动员色彩,不但强调适龄青年的自觉自愿,也给予服役者相应的待遇与安置,却没有建立起科学完善的选兵机制。建立以志愿兵役为主、义务兵役为辅的选兵制,同时向未服兵役的适龄、适役公民开征兵役税,可在保障兵员质量的同时均衡兵役负担更为退役军人保障提供财力支持。
- 刘正强
- 关键词:兵役制度政治动员
- “撕幕”效应下的司法运作——罗尔斯“无知之幕”的中国情境及其省思被引量:1
- 2014年
- 韦伯曾提出法律演化依循从“形式不理性”经由“实质不理性”到“实质理性”最终达到“形式理性”的四个法律理想型,以说明法律的内在特征及其形式的历史变迁过程。而罗尔斯“无知之幕”的理念既然为程序正义提供了缜密论证,也在某种程度上奠定了法律形式理性的基础,并为分析中外司法理论与实践提供了政治学的视角。由于在立法中秉持形式法治的理想设计及司法的僵硬运作,“无知之幕”遭遇中国困境,民意之手常常撕裂“无知之幕”,致使司法进退失据,与传统习惯及大众心理产生了深深抵牾。需要将传统文化、政治伦理、社会人文等因素逐步导入立法、执法到司法、普法的诸环节,使法治的理念有所依附,从而超越法治的“形式”与“实质”之争,进而形成法治的中国样式。
- 刘正强
- 关键词:司法运作无知之幕中国情境罗尔斯形式法治
- “她”犯罪:理解女性暴力的性别修辞
- 2022年
- 女性暴力虽然偶发,但对家庭、社会具有更深的情感致害性。一直以来,犯罪研究往往以男性为默认对象,相关学科对犯罪的理论建构和实证研究皆以男性犯罪为重点,女性犯罪只是附带与补充性地进入人们的视野,这形成了对女性犯罪研究的遮蔽。一些学者另辟蹊径,立足女性主义的视角,从女性生命史、生活史、家族史等切入,通过洞察与刻画妇女犯罪日常生活背景与逻辑的方式,对女性暴力生成的情感与怨恨基础有所揭橥,是值得嘉许的探索。探讨女性犯罪需要回溯其生活世界,于杂乱、琐碎的生活细节中探讨纠纷因何而起、为何激化,从而比较两性在纠纷过程中的经历、作用和感受的差异,以理解她们的生活及对纠纷的看法,感受她们在矛盾生成和发展过程中的焦灼和抗争,从而弥补传统社会科学在纠纷研究中对性别差异的疏漏。找寻女性犯罪的生活维度与情感诱因,进而优化社会设置、强化情感干预,将有助于她们心灵的安顿、情感的舒展、怨恨的消减,这不止于减少无妄之灾,更利于增进社会福祉。
- 刘正强
- 关键词:女性犯罪性别纠纷社会关怀
- 政治、法治与治理——国家与社会治理的信访语境被引量:9
- 2015年
- 信访制度作为牵动方方面面的国家基础性的治理制度,一直处于存废、改革、调整争论的风口浪尖上。由于信访制度吸纳了过多的社会矛盾,它实际上承受了整个社会治理低效和失灵的代价,制度化地缓冲了社会矛盾对整个社会的冲击。近10年来,关于信访存续必要性和改革紧迫性的讨论持续不断,诸多学者聚焦中国信访的理论、现实、历史、治理诸议题,展开对信访的制度变迁、治理困境、压力体制、创新理路等方面的深度辩论与交流,在国家与社会治理的语境下省思和检视信访制度的执政价值、治理传统及其面临的诸多挑战,从而为中国信访治理提供了更真切的理论观照。
- 刘正强
- 关键词:政治法治信访
- 缘“分”的时代:异变中的初级关系与民间纠纷被引量:5
- 2013年
- 在传统中国社会里,由于血缘、地缘、姻缘等的叠加效应,致使初级群体内"诸缘合体",初级关系以其强大的整合力量,成为预防、化解民间纠纷与修复人际关系的重要机制。当前,伴随着社会的急剧变迁,地缘、血缘等关系网络的强度在降低,它们之间的联结也不断松弛,对群体成员的约束作用急剧下降,初级关系的纠纷化解功能处于弱化乃至失灵状态。对此,合理的制度设计要以促成初级关系与正式制度兼容式的发展为目标,一方面要强化初级关系的情感支持功能,以使处于快速变迁中的人的情感得以舒展,另一方面则要排除和防范感情及个人因素干扰正式组织的运行。初级关系"解纷"功能的发挥要立足于地方性知识、文化、习惯,以人际关系调适为主,形成跨法律、跨文化的制度设计,并与国家"解纷"机制划清边界,以防止相互干扰。
- 刘正强
- 关键词:民间纠纷
- “甩干”机制:中国乡村司法的运行逻辑被引量:19
- 2014年
- 由于中国乡村社会在日常生活中充满了诸多伦理性、道德性的内容,致使司法体制与乡村现实之间存在着深深的抵牾。本文借由一起诉讼揭示了乡村司法的运行逻辑——"甩干"机制。基层法院在处理案件时会按照形式理性的要求,以洁净化、纯粹化为目标,甩掉道德、习惯等诸多非法律的元素,实现对案件事实的重新建构,以一种生硬、执拗的方式对案件进行权威性的裁决。"甩干"机制源自民事诉讼程序中关于案件"受理"与"审理"的特殊制度设计,同时也是基于法律形式化要求的无奈之举,更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式司法的"无知之幕"特色。"甩干"机制揭示了乡村社会中法律的实际运行状态及内在张力。
- 刘正强
- 关键词:运行逻辑
- 舒缓“访”务困境的治理愿景——信访与中国治理空间的延展被引量:8
- 2018年
- 信访曾是国家最基础、最有效的治理安排和制度设置之一。然而,在社会急剧转型的背景下,这种本土性、辅助性的政治制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运行困境。在维稳原则的压倒性支配下,信访制度承受了社会治理低效的代价,异化为维稳的工具并为朝野所诟病。求解与舒缓中国的"访"务困境,需要对社会治理做总体性反思,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新的思路和策略。基于中国的国情和政治制度架构,回归信访制度原本意义上的设计理念,使民众可以时刻触摸和感知这一快捷制度,从而使其政治价值得以刷新、政治活力得以释放,不仅是舒缓当前"访"务困境的因应之道,更是延展中国治理制度空间的长久之策。
- 刘正强
- 关键词:信访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