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兴兵
- 作品数:149 被引量:700H指数:15
- 供职机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国家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经济管理航空宇航科学技术更多>>
- 一种水稻机收蓄留再生稻的制定株行距配置方法
- 本发明属于水稻种植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水稻机收蓄留再生稻的制定株行距配置方法,采用栽插三行,预留两行机械行走的宽窄式栽插法进行水稻秧苗移栽。栽插三行的行距30cm,株距15‑20cm。预留两行机械行走行,行距55‑65c...
- 张林徐富贤熊洪蒋鹏郭晓艺周兴兵刘茂朱永川
- 文献传递
- 高产抗病广适型杂交中稻川谷优642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被引量:2
- 2016年
- 川谷优642是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以自育恢复系泸恢642为父本,以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选育的三系不育系川谷A为母本配组育成的三系杂交稻新组合,该品种分蘖力强,稳产性好,熟期适中,抗病性强。于2014年通过四川省审定(审定编号:川审稻2014006)。
- 周兴兵张林熊洪徐富贤朱永川刘茂郭晓艺蒋鹏
- 关键词:杂交中稻选育栽培技术
- 一种提升水稻抗倒伏性能的制剂及其应用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升水稻抗倒伏性能的制剂及其应用。制剂包括控旺剂和褪黑素;为了提升制剂的性能,还可以添加黄腐酸钾和吐温。本申请中的制剂以烯效唑和褪黑素为主要活性组分,两者共同作用,可以降低糯稻株高,并增加糯稻茎秆的粗度,...
- 郭晓艺徐富贤张林周兴兵刘茂蒋鹏朱永川熊洪
- 分蘖期干旱对不同施氮量和移栽密度下杂交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被引量:6
- 2016年
- 以杂交稻旌优127为材料,设2种水分管理(常规灌溉和分蘖期干旱),2个施氮量(120、180 kg/hm^2),3个移栽密度(12.0、16.5、22.5穴/m^2),研究其对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2014年分蘖期干旱处理产量(10.72 t/hm^2)与常规灌溉产量(11.01 t/hm^2)相比未出现显著下降,而2015年分蘖期干旱处理产量(9.84 t/hm^2)显著低于常规灌溉处理的产量(10.50 t/hm^2),有效穗、每穗粒数、干物质减少是其减产的主要原因;分蘖期干旱处理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产量呈增加趋势,而常规灌溉处理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产量呈降低趋势;2种水分管理均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加产量呈显著增加趋势,有效穗和干物质增加是其增产的主要原因;分蘖期干旱处理的稻米加工品质、食味品质与常规灌溉相当,甚至更优,且其垩白粒率和垩白度较常规灌溉处理分别减少32.0%~46.5%、20.0%~34.8%。可见,对于分蘖期干旱易发水稻产区来说,增加施氮量和提高移栽密度可明显降低因分蘖期干旱而造成的产量损失,其适宜的施氮量为180 kg/hm^2,移栽密度为22.5穴/m^2。
- 蒋鹏熊洪张林张林周兴兵朱永川郭晓艺周兴兵
- 关键词:杂交稻施氮量移栽密度稻米品质
- 气候变暖对稻米品质的影响与杂交组合及其亲本的关系
- 2024年
- 探明气候、杂交组合与亲本对稻米品质的互作效应,可为进一步优化水稻品质改良策略和提升水稻防灾减灾能力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于2021年和2022年以3个不育系和5个恢复系配组的15个杂交组合为试验材料,在早季常温和晚季高温2种生态条件下进行裂区试验,研究了杂交组合及其亲本对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年度间8项稻米品质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与2022年相比,2021年水稻长宽比、垩白度、蛋白质、直链淀粉、胶稠度、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分别显著提高8.41%、99.36%、13.76%、2.54%、125.12%、11.92%和144.00%(P<0.05),但垩白粒率显著降低37.91%(P<0.05)。就不同种植季节来看,晚季的长宽比、蛋白质和整精米率分别比早季显著提高3.96%、7.34%和14.08%(P<0.05),而晚季垩白粒率、胶稠度和精米率则分别显著下降15.43%、5.21%和1.85%,垩白度和直链淀粉在两个季节间差异不显著。不同不育系和不同恢复系分别配制的杂交组合间各品质指标差异均达显著水平,3个不育系配制的杂交组合中‘椰香A’的综合品质相对较好,5个恢复系配制的杂交组合中‘泸恢127’和‘泸恢276’的综合品质相对较好。由2021年和2022年合计分析结果可见,两个亲本对长宽比、垩白度、垩白粒率、蛋白质和直链淀粉的特殊配合力方差较高(52.07%~92.39%),对胶稠度、精米率和整精米率的一般配合力方差较高(73.90%~86.20%),8项品质指标的广义遗传力均较高(48.29%~98.01%);早季与晚季长宽比、垩白粒率、蛋白质、胶稠度、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差异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且早季与晚季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垩白度虽然在早季与晚季间差异不显著,但两季间仍呈极显著正相关。综上,未来杂交水稻优质育种策略是选择垩白度低,胶稠度、整精米率和垩白粒率高的恢复系,以及长宽比大、垩白度和垩白粒率低、蛋白质含量8%左右和直
- 徐富贤周兴兵张林蒋鹏刘茂朱永川熊洪刘运军徐麟郭晓艺
- 关键词:气候变暖稻米品质杂交亲本育种策略
- 一种冬水田减排固碳水稻栽培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冬水田减排固碳水稻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选取土壤容重<1g/cm<Sup>3</Sup>的冬水田,将秸秆粉碎还田,并施加发酵有机肥、生物质炭和化学合成肥料;选用节水节肥水稻品种幼苗,采用免耕进行栽培;水...
- 张林刘茂陈琳徐富贤蒋鹏郭晓艺周兴兵朱永川熊洪
- 高温高湿区增密减氮对杂交稻‘内6优107’产量形成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被引量:11
- 2021年
- 探明高温高湿稻区增密减氮对杂交稻产量形成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可为高温高湿稻区氮肥优化管理和合理密植提供依据。本研究以杂交稻‘内6优107’为材料,于2018—2019年在典型的高温高湿稻区四川省泸州市进行大田试验。试验设6个密度与施氮量组合,分别为低密高氮(习惯移栽密度16.5万穴∙hm^(−2),施氮量为180 kg∙hm^(−2),LDNck)、低密减氮15%(LDN_(−15%))、低密减氮30%(LDN_(−30%))、增密减氮15%(增密27%,HDN_(−15%))、增密减氮30%(HDN_(−30%))和低密不施氮(LDN0)。结果表明:不同密肥组合对杂交稻产量影响显著(P<0.01)。与LDNck相比,HDN_(−15%)和HDN_(−30%)杂交稻产量分别增加4.3%~4.9%和2.3%~3.6%,其优势主要表现在每穗粒数、结实率、花前干物质转运量、花前干物质转运效率、花前干物质转运对产量的贡献率和收获指数上。LDN_(−15%)和LDN_(−30%)杂交稻产量较LDNck分别降低2.3%~2.5%和4.8%~5.0%,较低的有效穗、干物质、花后干物质积累及花后干物质积累对产量的贡献率是其减产的主要原因。HDN_(−15%)和HDN_(−30%)杂交稻花后氮素积累量、成熟期氮素吸收量低于LDNck处理,但其花前氮素转运量、花前氮素转运效率、花前氮素转运贡献率、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和氮素收获指数均高于LDNck处理,因而HDN_(−15%)和HDN_(−30%)处理每生产100 kg稻谷需氮量分别减少6.8%~8.4%和9.0%~9.9%。与LDNck处理相比,HDN_(−15%)和HDN_(−30%)杂交稻氮肥农学利用率分别增加36.7%~37.4%和55.5%~60.4%、氮肥偏生产力增加22.8%~23.5%和46.3%~48.2%、氮肥吸收利用率增加5.6%~12.0%和17.0%~20.0%。可见,在高温高湿稻区杂交稻生产上宜采用栽插密度为21.0万穴∙hm^(−2)和施氮量为126~153 kg∙hm^(−2)的组合。
- 蒋鹏徐富贤张林周兴兵朱永川郭晓艺刘茂陈琳张容熊洪
- 关键词:杂交稻氮肥利用率高温高湿
- 直播条件下播种量对不同千粒重杂交稻产量的影响被引量:9
- 2018年
- 为了探明直播条件下播种量对不同千粒重杂交稻产量形成特点和干物质生产特性的影响,以雅5优2199(小千粒重)和内6优103(大千粒重)为材料,于2017年采用人工撒播栽培方式在四川德阳进行不同播种量(7.5、15.0、22.5、30.0、37.5 kg/hm^2)大田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播种量对杂交稻产量影响显著,有效穗数和干物质量随播种量的增加而增加,而每穗粒数呈下降趋势,播种量对结实率、千粒重和收获指数影响不显著。雅5优2199产量随着播种量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以播量为22.5 kg/hm^2的处理最高,达10.86 t/hm^2,较播量为7.5 kg/hm^2的处理增加了20.53%,差异显著;内6优103产量以播量为37.5 kg/hm^2的处理最高,达10.82 t/hm^2,较播量为7.5 kg/hm^2的处理增加了11.20%,差异显著;2个品种在15.0、22.5、30.0、37.5 kg/hm^2播量时,处理间产量差异均不显著。不同千粒重杂交稻之间的产量差异不显著。综合考虑产量和种子成本,小千粒重杂交稻的适宜播种量为15.0~22.5 kg/hm^2,大千粒重杂交稻的适宜播种量为22.5~30.0 kg/hm^2。
- 刘茂徐富贤熊洪张林郭晓艺周兴兵朱永川陈琳蒋鹏
- 关键词:直播稻播种量杂交稻千粒重
- 长江上游高温伏旱区气象因子对杂交中稻产量与稻米品质的影响被引量:10
- 2020年
- 为探明长江上游高温伏旱区水稻不同种植季节影响产量和品质的关键气象因子,以生育期不同的3个杂交中稻品种川作优8727、德优727、天优华占为材料,研究水稻不同生育阶段的气象因子对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种期推迟,生育期逐渐缩短,3个品种全生育期从最早3月5日播种的139-150 d,缩短到最迟5月24日播种的106-115 d,缩短了23.33%-23.74%.齐穗期的比叶重、叶面积指数和地上部干物重,成熟期的叶面积指数、地上部干物重和收获指数,产量及其相关性状分别在5个播种期间和3个品种间的差异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干物质、穗粒结构、生育期对产量贡献的决定程度高达96.17%-99.99%.3月5日、3月25日、4月14日播期显著比5月4日和5月24日播期的产量增产,以4月14日播期产量最高,分别比5月4日和5月24日播期增产26.43%和22.01%.品种间以生育期较长的天优华占最高,分别比川作优8727和德优727增产7.71%和8.48%.气象因子对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决定系数高达97.93%-100%.移栽–拔节的相对湿度低有利于迟熟品种高产,拔节–始穗日平均气温低则有利于中早熟品种高产.随着播种期推迟,糙米率、整精米率、长宽比、蛋白质4个指标呈增加趋势,而垩白度、垩白粒率、胶稠度则呈下降趋势.稻米品质指标受气象因子影响的决定系数高达99.75%-100%.因此,长江上游高温伏旱区气象因子对水稻产量及其相关性状和稻米品质有显著影响,但其主效因子因水稻品种而异.
- 徐富贤刘茂周兴兵郭晓艺张林蒋鹏朱永川熊洪
- 关键词:长江上游杂交中稻气象因子
- 四川盆地东南部杂交中稻开花期高温伤害的风险预测
- 2021年
- 准确预测不同区域杂交中稻开花期与自然极端高温发生期相遇的概率,有利于制定当地水稻生产避险高产稳产技术。以四川省推广的22个杂交中稻新品种为材料,在四川盆地东南部不同生态点开展品种生态适应性试验,研究了基于经度、纬度和海拔高度的杂交中稻开花期受自然极端高温伤害风险的预测方法。结果表明,杂交中稻齐穗后第5天日序与经度呈显著负相关,与海拔高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纬度相关性不显著。建立的基于经度(x_(1))和海拔(x_(3))预测水稻齐穗后第5天日序的回归模型,F值为13.25^(**)~13.56^(**),决定程度高达0.8688~0.8715。该模型经多个品种连续2年在6个生态点的验证,实测值与预测值1∶1回归模型的决定系数高达0.8362~0.8641,实测值与预测值之间的均方根差(RMSE)值为0.83%~1.18%,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将本研究建立的齐穗期与地理位置关系模型与作者等先期建立的基于地理位置(纬度:x_(2)、海拔:x_(3))预测≥35℃最早发生期预测模型相结合,探明了不同地理位置杂交中稻开花期受极端高温伤害的机率。利用地理位置信息可准确预测杂交中稻开花期受极端高温伤害的风险程度,具有较好的生产适用性。
- 徐富贤袁驰王学春韩冬廖爽张志勇陈琨曾世清谢戎周兴兵曾正明张林杨波蒋鹏
- 关键词:四川盆地杂交中稻开花期高温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