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振鹏 作品数:13 被引量:60 H指数:5 供职机构: 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 更多>> 发文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甘肃省科技支撑计划 教育部“春晖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生物学 更多>>
硫酸鱼精蛋白去除Vero细胞乙脑疫苗残余DNA方法的条件优化 被引量:4 2007年 Vero细胞规模化生产疫苗时利用硫酸鱼精蛋白可去除乙型脑炎纯化疫苗中Vero细胞的DNA,实验中对不同条件进行了比较.首先在Vero细胞冻融浓缩液中分别按终浓度2mg/ml、1mg/ml、0.5mg/ml、0.2mg/ml、0.1mg/ml加入鱼精蛋白去除DNA,确定0.2~2 mg/ml均有良好去除效果;其次将Vero细胞培养的乙脑病毒浓缩液分3组:第1组按2mg/ml、1mg/ml和0.5mg/ml分别沉淀一次、两次;第2组加入终浓度1mg/ml PS后调pH值为pH6.0、6.4、6.8、7.2、7.6;第3组将NaCl浓度调整至0.029mol/L、0.145mol/L、0.725mol/L,加入终浓度1mg/mlPS.确定低浓度多次沉淀、pH值6.8~7.2、盐浓度0.145mol/L条件下沉淀效果最好. 韩德胜 李振平 李薇 孙燕 孙振鹏 崔焰 王玉琳关键词:硫酸鱼精蛋白 微载体规模化培养细胞的研究 被引量:9 2005年 通过实验探索使用微载体进行动物细胞规模化培养,以期达到建立规模化生产病毒疫苗的目的.实验研究了Vero细胞的生长曲线,以及对细胞生长过程中影响细胞生长的葡萄糖、氨含量两个主要因素的变化规律以及微载体浓度与细胞密度的关系.通过实验发现微载体规模化培养细胞易于操作,比传统转瓶培养的细胞密度高,封闭式的培养方式不但减少了污染几率,而且可以充分保证疫苗的质量.最终找出适宜疫苗培养的微载体使用浓度为2.5g/L,适宜的细胞接种浓度为: 1~5×105cell/ml. 韩德胜 李振平 李薇 孙振鹏 赵星文 周丽娟 刘晓凡 王玉琳关键词:微载体 细胞培养 VERO细胞 响应面法优化MDCK-siat7e细胞培养工艺 2017年 目的以响应面法优化MDCK-siat7e细胞培养条件。方法以MDCK-siat7e细胞培养的起始氨浓度、乳酸浓度、渗透压和活细胞密度(viablecelldensity,VCD)为因子,以MDCK0siat7e细胞培养的72h细胞比生长率、细胞活率、乳酸比生成率和氨比生成率为响应值,采用全因子实验设计和响应面分析来研究这些因子对M1X;K-siat7e细胞培养的影响。结果在MDCK-siat7e细胞培养过程中,对72h细胞比生长率有显著影响的因子是起始VCD(t=3.43,P〈0.05);对72h细胞活率有显著影响的因子是起始乳酸浓度(t=4.32,P〈0.05)和氨浓度(f=2.86,P〈0.05);对72h乳酸比生成率有显著影响的因子是起始乳酸浓度(t=8.92,P〈0.05)、渗透压(t=4.11,P〈0.05)和VCD(t=2.66,P〈0.05),其中乳酸浓度起主要作用;对72h氨比生成率有显著影响的因子是起始氨浓度(t=2.63,P〈0.05)。结论用响应面法优化MDCK-siat7e细胞培养工艺可对该细胞培养过程中的条件控制起指导作用。 陈军 李朋伟 孙燕 张生琰 孙振鹏 马超 刘鹏 李薇关键词:细胞培养技术 响应面法 应用生物反应器培养Vero细胞制备EV71病毒初探 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应用生物反应器培养Vero细胞制备EV71病毒。方法以3 L生物反应器采用4 g/L、8 g/L Cytodex-1微载体培养比较Vero细胞比生长率,并以4 g/L微载体培养EV71病毒。结果 4 g/L微载体培养Vero细胞3~4 d微载体细胞密度达2.3×106/mL,按0.001的感染复数(MOI)接种EV71病毒,病毒收获液的滴度最高达7.90 lgPFU/mL,较静置培养平均高出0.92 lgPFU/mL。结论初步建立了3 L生物反应器微载体培养Vero细胞制备EV71病毒的工艺,为进一步放大生产规模奠定了基础。 范秀娟 孙振鹏 孙燕 李建强 李薇关键词:EV71 VERO细胞 微载体 生物反应器内微载体培养细胞的胰酶消化放大技术 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建立生物反应器内微载体上Vero细胞球转球胰酶消化放大技术。方法用500 ml搅拌瓶培养Vero细胞,待细胞浓度达1.8×106个/ml时,加入25和37℃消化液(0.25%胰酶+0.02%EDTA)消化不同时间,计算细胞回收率及细胞活率,筛选微载体细胞最佳培养温度及消化时间。将3 L反应器内微载体及T25方瓶培养的Vero细胞消化后接种T25方瓶,比较两种传代方式下的细胞形态及比生长速率。将3 L反应器内微载体培养的Vero细胞用消化液消化后,按1∶3、1∶6、1∶8、1∶10、1∶12的比例接种至15 L反应器,确定最适接种比例。将转瓶及3 L反应器内微载体培养的Vero细胞消化后接种至15 L反应器,比较两种放大方式下的细胞形态、密度及比生长速率。结果微载体上培养的Vero细胞经25℃消化15 min可有效保证细胞的回收率及活率。两种传代方式下的细胞形态及比生长速率无明显区别。细胞比生长速率在1∶6~1∶10比例放大时较高。两种放大方式下的细胞形态、密度及比生长速率无明显区别。结论初步建立了生物反应器微载体内细胞的胰酶消化球转球放大技术,Vero细胞存活率较高,贴壁良好,空珠率较低,可应用于生物反应器微载体培养系统的规模放大。 孙振鹏 李欢 孙燕 孟子新 赵星文 范秀娟 李薇关键词:生物反应器 微载体 细胞培养 狂犬病病毒4aG株G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 2012年 目的克隆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V)4aG株G蛋白基因,并与其他疫苗毒株G蛋白基因序列进行比较,为我国狂犬病疫苗的研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RV 4aG株中扩增G蛋白基因,并进行序列测定,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绘制系统进化树,预测G蛋白功能位点、二级结构和B细胞抗原表位,并与其他疫苗毒株进行比较。结果克隆的4aG株G蛋白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登录的序列一致。进化树分析显示,4aG株与CVS株的进化关系较远;4aG、4aGV18、CVS、PV及RC-HL毒株跨膜区域在第460~479氨基酸之间,其他毒株在459~478氨基酸之间;PV株有5个糖基化位点,RV-97株有3个糖基化位点,其他毒株均有4个糖基化位点;G蛋白抗原表位位于氨基酸100~300及480~520之间;不同毒株G蛋白抗原位点区域有所不同,与CVS株比较,PV株抗原表位与其最为接近,4aG、4aGV18、CTN-1-31及Flury-HEP株与其抗原表位较为接近。结论4aG株G蛋白功能位点和抗原表位与CVS株相差较大,但其在Vero细胞上传代稳定,可用于制备Vero细胞纯化疫苗。 李建强 孙燕 孙振鹏 范秀娟 陈军 李薇关键词:狂犬病病毒 G蛋白 基因克隆 生物信息学 转瓶培养与生物反应器微载体培养乙脑病毒的比较 被引量:8 2008年 分别用15L转瓶与15L生物反应器微载体(2.5g/L CytodexⅢ)系统培养Vero细胞并接种乙型脑炎病毒(简称乙脑病毒)。转瓶培养Vero细胞7~8d,细胞数最高能达到8×10^8;当单层细胞长至3.0—4.5×10^8时接种乙脑病毒,病毒滴度能达到6.5~6.98Ig PFU/ml,并能够连续收获4~5次;采用微载体系统培养Vero细胞,细胞密度最高能达到170×10^8;当单层细胞长至60~70×10^8时接种乙脑病毒,病毒滴度能达到7~7.51gPFU/ml,并能够连续收获13~15次。两种方式培养的乙脑病毒收获液分别经灭活、浓缩、柱层析纯化后制备Vero细胞乙脑纯化疫苗,各项检定指标均符合《中国药典》的相关要求。 李薇 孙振鹏 孙燕 白萍 王玉琳关键词:转瓶 生物反应器 乙脑病毒 藏药甘青乌头抗单纯疱疹病毒Ⅱ型体内外作用研究 被引量:22 2009年 目的探讨藏药甘青乌头抗单纯疱疹病毒Ⅱ型(HSV-2)的作用和机制。方法MTT法测定甘青乌头对Vero细胞的毒性,采用细胞病变法和蚀斑法测定甘青乌头体外抗病毒活性,以半数抑制浓度和治疗指数为评价指标;定量荧光PCR法和蚀斑法考察甘青乌头体外抗病毒作用机制。用HSV-2建立小鼠脑炎模型,对甘青乌头体内抗单纯疱疹病毒的抗病毒活性进行评价。结果甘青乌头对Vero细胞的半数中毒浓度(CC50)为5.57 g.L-1。细胞病变法和蚀斑法测得甘青乌头的半数有效浓度(EC50)分别为2.25,1.68 g.L-1,治疗指数TI分别为2.47,3.32。LD50值为0.85 g.kg-1。甘青乌头延长了小鼠的平均存活时间,对小鼠的死亡显示出10%的保护率。甘青乌头能直接灭活HSV-2,能够显著抑制HSV-2的感染性;对病毒吸附到细胞没有抑制作用,能抑制HSV-2大分子的增值。抑制HSV-2 DNA合成的抑制倍数达102。结论甘青乌头体外具有较强的抗HSV-2的活性,抗病毒作用是通过抑制病毒复制循环的各个环节起作用的。 张春江 李薇 孙振鹏 赵星文 贠田 傅永红 李红玉关键词:藏药 抗病毒活性 蚀斑法 流行性乙型脑炎纯化灭活疫苗(地鼠肾细胞)安全性及血清学效果研究 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评价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纯化灭活疫苗(地鼠肾细胞)[Purified Inactivited Japanese Encephalitis Vaccine(Primary Hamster Kidney Cell),JEV-I(PHK)]接种安全性及血清学效果。方法共选择943名6月龄~10岁儿童进行Ⅰ、Ⅱ、Ⅲ期临床研究,临床研究用疫苗为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制,批号20010401,剂量为0.5ml/剂,每剂蛋白含量11.5μg。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0、7d各接种1剂。结果接种人体后副反应轻微,无严重全身及局部反应。共接种1848剂次,101剂次出现发热反应,其中98剂次≤37.5℃,24~72h自行恢复。Ⅰ期接种40人,总反应率2.5%;Ⅱ、Ⅲ期接种903人。另设对照疫苗组JEV-I(Vero细胞)接种101人,总反应率分别为6.2%和14.2%。血清学效果测定表明,在试验组与对照组,免疫前抗体阴性组的抗体阳转率分别为96.9%和84.0%,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eometric Mean Titer,GMT)分别为1∶32.8和1∶43.9;免疫前抗体阳性组的抗体≥4倍增长率分别为93.1%和100.0%,抗体GMT分别为1∶167.2和1∶181.0。结论JEV-I(PHK)安全性和血清学效果良好。临床试验注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临床研究批件》(批件号2003L00429)。 李薇 贾丽丽 邹勇 孙振鹏 岳广智 王志伟 童亦兵 庄妍 吴昊 王玉琳关键词:中和抗体 安全性 生物反应器制备Vero细胞乙型脑炎纯化疫苗 目的:建立利用生物反应器制备Vero细胞乙脑纯化疫苗的新工艺。方法:利用Vero细胞作为乙型脑炎病毒增殖的细胞基质,使用微载体cytodex-I在15 L生物反应器中进行高密度培养,采用2.5~4.5 g/L的载体培养乙... 李薇 孙燕 孙振鹏 李建强 王玉琳关键词:生物反应器 微载体 VERO细胞 乙型脑炎病毒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