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毅青 作品数:52 被引量:217 H指数:8 供职机构: 中日友好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 杨森科学研究基金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语言文字 生物学 经济管理 更多>>
老年患者全麻术中脑电双频指数变化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 被引量:12 2013年 目的:观察老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患者全身麻醉早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与术中脑电双频指数(BIS)变化的关系。方法选择年龄>65岁择期在喉罩通气静吸复合全身麻醉下行LC患者75例,ASAⅠ~Ⅲ级,术中根据不同麻醉深度随机分为A组(术中BIS值维持在50~59)、B组(术中BIS值维持在40~49)和C组(术中BIS值维持在30~39),每组25例。三组患者麻醉诱导用药相同,麻醉维持采用静脉泵注瑞芬太尼0.15μg&#183;kg-1&#183;min-1,持续吸入七氟烷,通过调整七氟烷的吸入浓度使BIS值维持在设定范围。记录三组患者术前1 d及术后1 d、2 d和3 d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评分,并比较术后1 d POCD的发生率。同时记录三组患者手术时间、苏醒时间、拔除喉罩时间、七氟烷用量、麻黄碱用量和术中知晓发生等情况。结果三组患者术前1 d MMS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术后1 d、2 d MMSE评分明显低于B组、C组和术前1 d评分(P<0.05),B组和C组只有术后1 d MMSE评分低于术前(P<0.05),术后2 d评分已经恢复至术前水平,而A组直至术后3 d MMSE评分才与术前水平相当。苏醒时间、拔除喉罩时间和七氟烷用量、麻黄碱用量,C组明显长于和多于A组、B组(P<0.05)。结论老年患者在全身麻醉下行 LC,术后早期可发生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术中 BIS 值维持在40~49,可提供相对稳定的血流动力学,苏醒迅速,术后MMSE评分在较短时间内恢复正常水平,可减少POCD的发生。 边步荣 尹毅青 高彦东 薛利军关键词:脑电双频指数 七氟烷 颅内手术与术后恶心呕吐的关系 被引量:2 2017年 随着新的诊疗手段的出现和手术方式的改进,颅内手术的适应证在不断扩展,手术效果日益提升,死亡率下降。但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nauseaandvomiting,PONV)发生率依然居高不下,影响了患者围术期的恢复质量。本文对于全身麻醉下颅内手术患者术后PONV的相关因素及预防和治疗措施进行阐述。1颅内手术PONV的发生率PONV是颅内手术常见的术后早期并发症之一, 鲍林 尹毅青 赵自芳 高腾关键词:术后恶心呕吐 颅内手术 术后早期并发症 PONV 手术方式 手术效果 全麻患者术后残余肌松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筛选全麻患者术后残余肌松的危险因素及初步建立预警评分系统。方法选择全麻后返回恢复室发生残余肌松患者369例,随机匹配未发生残余肌松患者740例。对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发生术后残余肌松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各危险因素的比值比,初步建立预警评分系统,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评价其预测能力。结果lo-gistie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顺式阿曲库铵用量〉0.4mg·kg^-1·h^-1、末次给肌松药距手术结束时间〈60min和术中入液量〉20ml/kg是全麻患者术后出现残余肌松的独立危险因素。初步建立了残余肌松预警评分系统,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2,预测残余肌松的最佳界值,即cut-off值为1.5(灵敏度为63.5%、特异度为82.7%、Youden指数为0.462),从而初步确定风险分层标准,即评分≤1分预示低危风险,评分t〉2分预示高危风险。结论顺式阿曲库铵用量〉0.4mg·kg^-1·h^-1、末次给肌松药距手术结束时间〈60min和术中入液量〉20ml/kg是全麻患者术后出现残余肌松的独立危险因素;初步建立的预警评分系统预测术后残余肌松的准确性较高。 王戡 赵晶 尹毅青关键词:麻醉 全身 肌松弛 终末期肾病患者围术期液体管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9 2019年 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指各种急慢性肾脏疾病发展至肾功能衰竭的共同阶段。ESRD即慢性肾脏病肾衰竭期,GFR<15ml/min/1.73m^2,须接受肾脏替代治疗。美国逾50万的ESRD患者长期接受规律的血液透析治疗[1];我国慢性肾病患者数量约为1.195亿,整体患病率为10.8%,ESRD患者近200万. 布特格勒其 尹毅青 陈雪娇 田晓明关键词:终末期肾病 围术期 液体管理 容量反应性 干体重 急性心肌梗塞合并急腹症的手术麻醉一例报告 被引量:1 1997年 急性心肌梗塞的手术危险性极大,择期手术应延迟至心肌梗塞6个月后施行。本例病人因肠梗阻而被迫于心肌梗塞急性期进行手术。 患者 男,70岁。诊为低位完全性肠梗阻。尿酮体与胆红质(+),心电图:Ⅱ、Ⅲ、aVF呈Qr型,ST-T抬高,T波直立,V_1、V_2。呈Rs型,ST段下降3mm,V_5;V_6呈Qr型,ST-T抬高。 顾恩华 尹毅青 薛玉良关键词:心肌梗塞 急腹症 外科手术 麻醉 不同声门上通气方式在支气管热成形术中的效果比较 2016年 目的比较经魏氏喷射鼻咽通气道行高频喷射通气、改良喉罩控制通气两种通气方式在支气管热成形术中的效果。方法 28例支气管热成形术患者分成A组(经魏氏喷射鼻咽通气道行高频喷射通气,14例)和B组(经改良喉罩控制通气,14例),记录患者入室后(T0),给药/麻醉诱导后1 min(T1),纤维支气管镜置镜即刻(T2),通气后15 min(T3)、30 min(T4)、45 min(T5),术毕即刻(T6),患者睁眼时(T7)的脉搏氧饱和度、心率及平均动脉压;并于T0、T4、T6时点采集足背动脉血测p H、动脉氧分压和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值;记录置镜时间、手术时间、患者初醒时间;评估麻醉效果、术者满意度和患者满意度;记录术中不良事件发生的例数。结果 A组患者T4、T6时点动脉二氧化碳分压显著升高(P均〈0.05),p H显著降低(P〈0.05);B组患者的置镜时间和手术时间显著短于A组(P均〈0.05),而苏醒时间显著长于A组(P〈0.05);B组的麻醉效果和术者满意度均明显好于A组(P均〈0.05);B组不良反应发生例数明显少于A组(P〈0.05)。结论改良喉罩控制通气方法更适合应用于支气管热成形手术。 谭婧 王稳 林江涛 苏楠 农英 洪洪 尹毅青 李成辉关键词:高频喷射通气 冠状动脉搭桥术后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病人围术期神经内分泌和术后神经心理的变化 被引量:4 2005年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搭桥术后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病人围术期血浆褪黑激素、皮质醇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术后神经心理的变化。方法择期在体外循环下行冠脉搭桥术病人3例,在术后分别出现脑梗塞、运动性失语、运动性和感觉性失语的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3例病人均在麻醉诱导前、气管插管后10min、肝素化后10min、转机后30min、中和肝素前、关胸缝皮后、回到ICU即刻、术后3、6、9、12、15、18、21、24 h抽血,分别用酶联免疫和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褪黑激素、皮质醇和NSE的浓度。在术前1 d、术后10-20 d及术后3个月,应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状态/特性询问表和神经心理量表评估抑郁和焦虑程度以及认知功能。结果三例病人术后NSE浓度在不同时点升高。术后24 h内病例1和病例2褪黑激素和皮质醇昼夜分泌节律紊乱;病例3的褪黑激素和皮质醇则表现昼夜分泌节律。病例1和病例3术后连线测验A型、符号数字模式测验和斯特鲁字色干扰测验减退;术后抑郁程度增高,但焦虑程度减轻。结论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病人认知功能减退,情绪紊乱;这些改变可能与病人围术期NSE浓度升高,褪黑激素和皮质醇昼夜分泌节律紊乱有关。 尹毅青 罗爱伦 郭向阳 李立环 任洪智 叶铁虎 黄宇光关键词:冠状动脉搭桥术 中枢神经系统 并发症 围术期 神经内分泌 全身麻醉后再次气管插管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10 2017年 目的分析全身麻醉后患者在恢复室发生再次气管插管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在中日友好医院接受全身麻醉的14 40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在恢复室是否发生再次气管插管将患者分为再次插管组和对照组,对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再次气管插管的危险因素,并分析其预后。结果 14 407例患者中,有16例发生再次气管插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OR=17.55,95%CI:3.08~59.84,P=0.001)及冠心病(OR=5.98,95%CI:1.67~21.42,P=0.006)、术中出血量大于12 ml·kg-1(OR=27.83,95%CI:10.75~54.62,P<0.001)和胸内手术(OR=22.96,95%CI:12.66~48.19,P=0.004)是再次气管插管的危险因素。结论术前合并COPD及冠心病、术中出血量大于12 ml·kg-1和胸内手术是全身麻醉后发生再次气管插管的危险因素,且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 王戡 尹毅青关键词:全身麻醉 恢复室 再次气管插管 预后 丙泊酚对毒鼠强诱发大鼠癫痫的抑制作用及机理 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观察丙泊酚对毒鼠强诱发癫痫的抑制作用及其机理的实验研究。方法:64只大鼠分为对照组,癫痫发作组,脂肪乳组,安定组,丙泊酚25、50、75、100mg/kg剂量组,观察不同剂量的丙泊酚对惊厥的控制、24h的存活率及脑电图变化。以WesternBlot法观察麻醉剂量丙泊酚对癫痫大鼠皮层和海马GABAA受体α1亚单位表达的影响。结果:丙泊酚25~100mg/kg可剂量依赖性的控制癫痫大发作,增加24h的存活率。丙泊酚25mg/kg剂量组,脑电图仍见明显的高幅棘波;50~100mg/kg剂量组棘波明显减少,波幅显著降低。WesternBlot结果:丙泊酚50mg/kg显著增加GABAA受体α1表达。结论:丙泊酚对毒鼠强诱发癫痫持续状态具有确切的治疗效果,其抗惊厥作用可能与其增加GABAA受体α1亚单位表达有关。 王恒林 米卫东 赵从 王卓强 刘秀珍 张斌 尹毅青 王永安关键词:癫痫 部分性 脑电描记术 GABAA 冠状动脉搭桥术病人围术期皮质醇分泌的昼夜节律性 2004年 观察冠状动脉搭桥术病人围术期皮质醇昼夜分泌节律性的变化。选择在低温体外循环或非体外循环下行冠脉搭桥术的男性病人 4 0例 ,分为体外循环组和非体外循环组 ,每组 2 0例。所有病人均在麻醉诱导前 (基础值 )、气管插管后1 0min、肝素化后 1 0min、转机后 30min(或切皮后 2h)、中和肝素前和术终各时点及术后每 3h抽血 1次持续到术后 2 4h。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血浆皮质醇的浓度。两组病人术中各时点血浆皮质醇浓度显著低于麻醉诱导前 ,而在术后 2 4h明显升高 ;非体外循环组病人在诱导后和术终时点皮质醇水平高于体外循环组。在术后 2 4h体外循环组与非体外循环组分别有3例和 7例病人的皮质醇分泌表现为昼夜节律性 ,其余病人则无昼夜节律性分泌。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多数病人皮质醇昼夜节律性分泌紊乱 ,但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病人术后早期有皮质醇昼夜分泌节律性的病例数多于体外循环组 。 尹毅青 罗爱伦 郭向阳 李立环 任洪智 叶铁虎 黄宇光关键词:冠状动脉搭桥术 围术期 皮质醇 分泌 昼夜节律性 肝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