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生
- 作品数:3 被引量:3H指数:1
- 供职机构:香港中文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免疫治疗与做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外性贫血:单中心回顾研究
- 林安娜李伟生梁永堃郑伟才成明光李志光
- 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与异基因骨髓移植的比较被引量:3
- 2001年
- 目的 探讨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功效及并发症。方法 自 1991年 2月~2 0 0 0年 2月 ,所有接受同胞或近亲异基因移植的患儿 ,分为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PBSCT)和骨髓移植 (BMT)两组 ,纳入观察并进行比较。结果 2 5例PBSCT与 6 4例BMT的平均年龄无明显差异 ,PBSCT组的供者为一个位点不合的同胞或父母 ,占 44 % (11/ 2 5 ) ,较BMT组 [只占 9 4% (6 / 6 4) ]为多(P <0 0 1)。PBSCT组的植入有核细胞数较BMT组高 (11 7× 10 8/kg、7 0 5× 10 8/kg ,P <0 0 1) ,而粒细胞植入速度亦较快 (16 3d、19 4d ,P =0 0 3) ,但血小板植入速度差异无显著性 (均为 30d)。Ⅱ度或以上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GVHD)差异无显著性 (32 %、2 9 7% ,P =0 83)。PBSCT组的慢性GVHD较BMT组为高 (31 8%和 9 6 % ) ,但如只限于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全相合同胞移植 ,PBSCT组并未出现慢性GVHD。随访显示 ,两组的二年无病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性 (5 5 %、73% ,P =0 33)。白血病复发为其主要的死亡原因。结论 PBSCT的白细胞植入较快 ,且未增加急性或慢性GVHD ,而无病生存率与BMT相近 。
- 李志光成明光戚其威李伟生梁廷勋阮文宾
-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移植骨髓移植
-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儿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预防的研究进展
- 2007年
- 采用联合化疗以来,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的预后大为改观。上世纪60年代的研究证实,约65%的白血病患儿在缓解期出现中枢神经系统(CNS)白血病,从而导致全身复发。所以,儿童ALL治疗成功与CNS的预防性治疗密切相关,进行CNS治疗的患儿有较高的无事件生存(EFS)及长期生存率。CNS预防性治疗最初使用的颅脑放射治疗,剂量是24Gy,同时加短期的鞘内注射。然而,生存者的长期随访发现,该治疗有严重的毒性反应,如:生长迟缓及内分泌紊乱、神经心理方面的问题等;继发性颅脑肿瘤的风险明显增加。由于颅脑放疗引起的晚期毒性反应逐渐被认识,随后发展为逐渐减少放疗剂量和(或)使用全身(或鞘内)化疗取代放疗。新的治疗包括延长鞘注的疗程、采用中~大剂量甲氨蝶呤(MTX)持续静脉输注以及在应用泼尼松的基础上使用地塞米松。任何形式的CNS治疗都可以引起急性的或晚期的毒性反应。后来对病情评估越来越详细,如:初诊时根据CNS情况、病情危险度分组等进行不同方法CNS预防治疗,这些临床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治疗产生的毒性反应的风险,改善治疗效果。
- 李伟生李志光
- 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儿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大剂量甲氨蝶呤放疗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