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香真

作品数:49 被引量:910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4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5篇农业科学
  • 14篇生物学
  • 7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化学工程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主题

  • 16篇土壤
  • 14篇微生物
  • 8篇放牧
  • 7篇草原
  • 6篇植物
  • 6篇群落
  • 6篇微生物群落
  • 5篇栗钙土
  • 5篇草地
  • 5篇测序
  • 4篇生态系统
  • 4篇土壤微生物
  • 4篇围栏
  • 4篇放牧率
  • 4篇产甲烷
  • 3篇多样性
  • 3篇厌氧
  • 3篇厌氧发酵
  • 3篇原核
  • 3篇退化草场

机构

  • 27篇中国科学院成...
  • 12篇中国科学院植...
  • 11篇福建农林大学
  • 11篇中国科学院
  • 9篇中国科学院大...
  • 4篇中国农业大学
  • 2篇北京农业大学
  • 2篇山西师范大学
  • 2篇西南民族大学
  • 1篇河北工程大学
  • 1篇内蒙古大学
  • 1篇南京工业大学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厦门大学
  • 1篇中国核动力研...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49篇李香真
  • 11篇李家宝
  • 6篇陈佐忠
  • 3篇刘晓风
  • 3篇闫志英
  • 3篇李东
  • 2篇张淑敏
  • 2篇牛海山
  • 2篇邢雪荣
  • 2篇李大平
  • 2篇袁月祥
  • 2篇陶勇
  • 2篇代玉梅
  • 2篇安家兴
  • 2篇张时恒
  • 1篇孙雪文
  • 1篇郭良栋
  • 1篇陈清
  • 1篇王长庭
  • 1篇王远鹏

传媒

  • 5篇生态学报
  • 5篇应用与环境生...
  • 5篇化工学报
  • 3篇微生物学报
  • 3篇草业学报
  • 3篇应用生态学报
  • 3篇草地学报
  • 2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土壤通报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土壤学报
  • 1篇科技导报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干旱区研究
  • 1篇中国沼气
  • 1篇北京农业大学...
  • 1篇核农学通报
  • 1篇气候与环境研...

年份

  • 3篇2023
  • 4篇2022
  • 5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4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6篇2014
  • 2篇2012
  • 3篇2002
  • 3篇2001
  • 3篇1999
  • 1篇1998
  • 3篇1997
  • 1篇1996
  • 2篇1994
  • 1篇1993
4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污泥中几种重金属元素在砂土中的运移被引量:15
1997年
通过土柱实验,研究了污泥中几种重金属元素Cu,Zn,Ni,Ph的运移特点和形态。实验表明,表层4cm土壤混入6%的污泥后,显著增加了Cu,Ni,Zn的淋出量.而Ph没有显著增加。淋出液中Cu,Ni几乎都是配位态重金属,Zn则有较高比例的非配位态离子。土壤对Cu2+的吸附能力大于Zn2+,Cu2+与有机物的配位能力强于Zn2+。水溶性有机物与重金属的配位反应对Cu,Ni运移影响较大。Zn的运动则主要受土壤的吸附作用和配位反应的影响。
李香真
关键词:污泥重金属运移砂土
不同放牧率对草原植物与土壤C、N、P含量的影响被引量:202
1998年
本文研究不同放牧率对草原植物土灌系统中C、N、P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照区地上生物量和0~60m土层的总根量显著大于各放牧处理(P<0.01),而放牧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对照区和1.33只羊/hm2处理植物的C含量显著大于4只羊/hm2和6.67只羊/hm2,而后两个处理的N、P含量较高。4只羊/hm2处理的C/N和C/P最小。6.67只羊/hm2处理已使根系和根系中的N素明显向表层聚集。对照区0~10cm土层土壤有机C含量显著大于各放牧处理,而各放牧处理间差异则不显著。土壤有机C,N含量与报系生物量成显著正相关。0~10cm土层中无机N在4只羊/hm2处理中最大。土壤微生物量C、P含量在6.67只羊/hm2处理中显著降低,其它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其中4只羊和6.67只羊/hm2处理的微生物N含量较高。
李香真陈佐忠
关键词:放牧率土壤-植物系统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OUC_Est10全基因组测序及脂类水解酶多样性分析(英文)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研究嗜麦芽窄食单胞菌OUC_Est10中脂类水解酶的多样性。【方法】使用离子交换层析、全基因组测序和异源表达三种方法研究嗜麦芽窄食单胞菌OUC_Est10中脂类水解酶的多样性。【结果】离子交换层析结果显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OUC_Est10可以分泌多种脂类水解酶。通过全基因组测序,我们给出了该菌的全基因组序列,该基因组大小为4668743 bp,GC含量为66.25%。通过详细的基因组序列分析,我们从该基因组中找到33个可能具有脂类水解酶活性的假定基因。通过异源表达OUC_Est10中的5个假定脂类水解酶基因,来研究其催化特性的多样性,结果显示这些脂类水解酶具有不同的催化特性。【结论】我们证明了嗜麦芽窄食单胞菌OUC_Est10拥有多样的脂类水解酶,这暗示了它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潜力。
董浩芮俊鹏孙建安李香真毛相朝
关键词: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全基因组测序
产甲烷生化代谢途径研究进展被引量:56
2015年
微生物产甲烷过程产生的甲烷约占全球甲烷产量的74%.产甲烷过程对生物燃气生产和全球气候变暖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综述了产甲烷菌的具体生化代谢途径,其本质是产甲烷菌利用细胞内一系列特殊的酶和辅酶将CO2或甲基化合物中的甲基通过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反应还原成甲烷.在这一过程中,产甲烷菌细胞能够形成钠离子或质子跨膜梯度,驱动细胞膜上的ATP合成酶将ADP转化成ATP以获得能量.根据底物类型的不同,可以将该过程分为3类:还原CO2途径、乙酸途径和甲基营养途径.还原CO2途径是以H2或甲酸作为主要的电子供体还原CO2产生甲烷,其中涉及到一个最新的发现——电子歧化途径;乙酸途径是乙酸被裂解产生甲基基团和羧基基团,随后,羧基基团被氧化产生电子供体H2用于还原甲基基团;甲基营养途径是以简单甲基化合物作为底物,以外界提供的H2或氧化甲基化合物自身产生的还原当量作为电子供体还原甲基化合物中的甲基基团.通过这3种途径产甲烷的过程中,每消耗1mol底物所产生AT P的顺序为还原CO2途径>甲基营养途径>乙酸途径.由于产甲烷菌自身难以分离培养,未来将主要通过现代的生物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包括基因工程和代谢模型构建等最新技术来研究产甲烷菌的生化代谢过程以及其与其它菌群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以便将其应用于生产实践.
方晓瑜李家宝芮俊鹏李香真
关键词:产甲烷菌生化代谢
^(15)N同位素稀释法测定生物固氮量被引量:5
1997年
介绍了15N同位素稀释法田间测定豆科植物共生固氮量的原理和方法,并对其优点和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如参考植物的选择,固定氮素从豆科植物向非豆科植物的转移,施用标记肥料的方法等进行了讨论。
李香真陈清
关键词:生物固氮
内蒙古及青藏高原草地土壤生物数据集被引量:1
2016年
草地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草地主要集中于内蒙古高原及青藏高原。作为土壤生物数据库的一个子集,内蒙古及青藏高原草地土壤生物数据集旨在收集、整理这两个地区的土壤生物组成信息,包括土壤动物、真菌、细菌和古菌的分类组成;同时收集储存与土壤生物样品相对应的环境因子参数,如地理坐标、气候、植被、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理化指标等。
芮俊鹏安家兴牛海山李香真
关键词:土壤生物群落组成青藏高原草地
内蒙古锡林河流域主要类型草原土壤中CH_4和CO_2浓度的变化被引量:21
2001年
于 1999年生长季对内蒙古锡林河流域主要类型草原土壤中 CH4和 CO2 浓度进行测定 ,结果表明 :CH4浓度沿土壤剖面逐渐降低 ,而且不同土壤深度之间差异显著 ,而 CO2 浓度呈现出沿土壤剖面增加的趋势。草甸草原、羊草 (L eymus chinesis)草原和大针茅 (Stipa grandis)草原土壤中 CH4的浓度差异显著 ,季节变化明显 ,但是三类草原土壤中 CO2 浓度变化不大。测定结果还表明 :一定时间尺度上 ,放牧对草原土壤中 CH4和 CO2 的浓度没有显著影响。
纪宝明王艳芬李香真王跃思陈佐忠郑循华
关键词:草原土壤CH4CO2浓度
玉米秸秆产生物燃气及其微生物群落解析被引量:6
2014年
为研究玉米秸秆产沼气及其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变化,以预处理后的玉米秸秆为原料,采用10 L厌氧反应器进行批式中温发酵产沼气。同时取样利用454焦磷酸测序法测定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变化。结果表明:该系统启动迅速,在第3 d就达到产气高峰7.78 L,料容产气率为0.97 L·L^-1·d^-1,46 d原料沼气产率和甲烷产率分别为236.84 ml·(g VS)-1和132.23 ml·(g VS)-1。454焦磷酸测序及分析表明系统中古菌主要为甲烷微菌纲(Methanomicrobia,占总OTU的89.63%),其次为热原体纲(Thermoplasmata,8.51%)古菌。发酵系统中共有22~29个细菌门,其中优势菌群为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平均含量46.07%)、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平均含量20.51%)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平均含量13.09%)。玉米秸秆沼气系统微生物群落结构的阐明可为秸秆沼气工程调控提供科学数据。
袁月祥文昊深黄显波李香真刘晓风李东闫志英
关键词:玉米秸秆
原核微生物菌群的空间分异增强秸秆-猪粪混合发酵效率被引量:2
2014年
秸秆与禽畜粪便混合发酵既可增强反应器稳定性又能提高发酵产气效率。然而关于秸秆附着菌群、发酵液菌群的时空动态变化,以及它们与产气效率、环境变量的关系仍然未被全部揭示。采用16S rRNA基因扩增子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秸秆猪粪混合发酵能够改善沼气发酵的效率。原核微生物群落在空间上的差异分布可能有助于提升系统的效率。在产气高效的系统中,秸秆吸附菌群如Treponema、ClostridiumⅢ、Alkaliflexus和Fibrobacter是主要的纤维素降解菌,提供底物给产酸菌。丙酸是发酵液中含量最丰富的挥发性脂肪酸(VFAs),Pelotomaculum可能是该系统主要的丙酸氧化菌,它们与Methanoculleus、Methanosarcina和Methanosaeta协同作用通过二氧化碳/氢营养型和乙酸营养型产甲烷途径,将包括丙酸在内的VFAs最终转化成甲烷。参与氨基酸代谢的Aminobacterium和Cloacibacillus广泛分布于发酵液中,表明蛋白质是一种重要的发酵底物,说明VFAs尤其是丙酸和氨基酸的互营代谢可能是秸秆猪粪混合发酵系统的重要过程。这些结果表明,功能菌群的空间分化、稳定的秸秆降解菌群和发酵液菌群的弹性变化有助于维持秸秆猪粪混合发酵系统的稳定性和提高发酵效率。
李家宝芮俊鹏张时恒孙晓日闫志英刘晓风郑涛李香真
关键词:秸秆猪粪
浓香型白酒窖泥中细菌和古菌的组成与多样性被引量:36
2014年
窖池是中国浓香型白酒的根本,其中窖泥微生物则是决定白酒风味与品质的核心。通过454焦磷酸测序法系统研究了不同窖龄窖泥的细菌和古菌的群落组成及多样性。共获得494293个有效序列,可归为796个可操作分类单元(OTUs),分别属于21个门(phylum)。优势分类门(≥1%)分别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66.8%、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16.0%、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9.0%、螺旋体门(Spirochaetes)2.2%、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1.8%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1.0%。窖泥微生物多样性在1~25年间随着窖龄的增加而呈升高趋势,但在25~50年间保持相对稳定。不同窖龄的窖泥中优势种群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乳杆菌(Lactobacillus)在1年窖泥中为绝对优势种群(62.3%),而在10年窖泥中,Lactobacillus丰度显著下降(16.1%),Petrimonas,Clostridium IV和甲烷菌等丰度则显著增加。在25~50年窖泥中,这一趋势更加明显,并且一些未培养菌丰度在这一阶段也显著增加。此外,窖泥中古菌主要为氢型产甲烷菌(Methanobrevibacter、Methanoculleus、Methanobacterium),可同时利用氢气和乙酸的甲烷八叠球菌属(Methanosarcina)在25~50年窖龄的窖泥中也有较高的丰度(3.1%~4.5%)。本研究从微生物群落构成角度为“老窖产好酒”的实践经验提供了理论依据。
陶勇芮俊鹏李家宝徐占成李大平唐清兰魏勇李香真
关键词:窖龄窖泥焦磷酸测序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