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超
- 作品数:6 被引量:17H指数:2
-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重庆市卫生局医学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卫生局中医药科技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PBL教学模式在外科教学中的应用探讨被引量:2
- 2013年
-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是目前中国医学教育中采用较为普遍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以理论为中心的教学法比较,PBL教学模式在外科教学中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团队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建立学生的临床思维,其优势和不足也有待进一步探讨。
- 杨超吴传新
- 关键词:教学方法外科教学模式外科教学
- ALR siRNA慢病毒载体最佳干扰序列的筛选及构建
- 2014年
- 目的筛选并构建肝再生增强因子(ALR)基因的最佳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慢病毒表达载体,为研究ALR基因表达下调后对肝癌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提供依据。方法针对ALR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4个siRNA靶点,酶切连接GV118-GFP载体,PCR筛选阳性克隆,测序鉴定;在包含ALR基因的质粒中以PCR法扩增出ALR基因,克隆至慢病毒载体GV143,构建ALR基因的过表达质粒,将RNAi重组慢病毒载体和ALR的基因表达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用western blot检测其对目的基因ALR的敲减效率。结果酶切鉴定证实成功构建了ALR RNAi慢病毒载体及ALR基因过表达载体。不同浓度干扰质粒(0.4μg和0.8μg)的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相较于阴性对照组,KD1组ALR蛋白的表达水平(0.51±0.02,0.36±0.09)、KD2组ALR蛋白的表达水平(0.65±0.04,0.49±0.02)、KD3组ALR蛋白的表达水平(0.62±0.07,0.52±0.02)均降低(P均<0.05),而以KD1组蛋白表达量最低。结论成功筛选并构建了能有效沉默ALR基因的最佳RNAi重组慢病毒载体,为后续实验奠定基础。
- 郭虹利吴传新郭晖刘杞杨超孙航
- 关键词:RNA干扰慢病毒载体
- HMGB1在肝脏炎症微环境及肝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被引量:10
- 2015年
- 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是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的核相关蛋白,在肝脏肿瘤的发生发展中作用巨大,尤其是在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即炎症微环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肝细胞癌中,HMGB1作为一种重要的炎症介质通过一系列信号通路促进肿瘤进展,同时在肿瘤自身的炎症微环境中,HMGB1也通过相关信号分子促进炎症微环境本身的发生,并进一步引起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HMGB1在炎症微环境中促进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是肿瘤诊断、治疗研究中的热点。本文就目前HMGB1在肝脏炎症微环境中的作用及其在肝细胞癌发生、发展及治疗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 杨超孙航吴传新
- 关键词:炎症
- ALR基因RNA干扰慢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在肝癌细胞中对ALR表达的抑制
- 2014年
- 目的:构建肝再生增强因子(augmenter of liver regeneration,ALR)基因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慢病毒载体,并检测其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和QGY中ALR基因表达的干扰效率。方法:针对ALR基因RNAi的有效靶序列,合成靶序列的OligoDNA,退火形成双链DNA,与经HpaⅠ和XhoⅠ双酶切线性化的GV118慢病毒载体连接产生LV-ALR-shRNA重组慢病毒载体,经转化感受态细胞后筛选出阳性克隆,并进行测序鉴定。用293T细胞包装产生慢病毒,逐孔稀释法测定病毒滴度。再将包装浓缩后的慢病毒转染人肝癌细胞株HepG2和QGY,应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HepG2和QGY细胞中ALR基因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酶切鉴定证实成功构建了针对人ALR基因的RNAi慢病毒载体,包装并浓缩慢病毒,病毒滴度为8E+8TU/ml。将病毒感染人肝癌细胞株HepG2和QGY后,2种细胞的干扰组ALR的mRNA表达水平较阴性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均明显下降(HepG2细胞,P干扰组vs.阴性病毒对照组=0.004,P干扰组vs.空白对照组=0.001;QGY细胞,P干扰组vs.阴性病毒对照组=0.005,P干扰组vs.空白对照组=0.001),同样,干扰组ALR在蛋白水平的表达也明显减降低。结论:成功构建ALR基因RNAi慢病毒载体,该载体能有效干扰人肝癌细胞株HepG2和QGY中ALR基因的表达。
- 郭虹利刘杞郭晖杨超孙航吴传新
- 关键词:RNA干扰慢病毒载体
- 丙酮酸乙酯抑制脓毒症时HMGB1释放的分子机制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探讨丙酮酸乙酯(EP)抑制脓毒症巨噬细胞表达和释放HMGB1的相关分子机制。【方法】将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株RAW264.7分为LPS和LPS+EP组,分别采用100 ng/mL LPS和100 ng/mL LPS+5 mmol/L EP刺激,于刺激后不同的时间点,Western blot检测细胞总蛋白内p-p38MAPK、CBP的含量变化以及胞质和胞核内NF-κB的含量;用免疫细胞化学、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培养细胞内p-p38MAPK、NF-κB和CBP的变化;Real-time PCR检测培养细胞HMGB1的mRNA水平,ELISA检测培养上清HMGB1的蛋白含量。【结果】LPS和LPS+EP刺激后2~6 h,细胞内p-p38MAPK蛋白含量逐渐增加,但LPS+EP组p-p38MAPK蛋白含量明显低于LPS组;NF-κB在细胞质内的含量逐渐减少,而在细胞核内的含量逐渐增多,而LPS+EP组NF-κB从胞质到胞核的移位明显弱于LPS组;细胞内CBP的蛋白含量逐渐增加,但LPS+EP组明显低于LPS组。随着p-p38MAPK、NF-κB和CBP等蛋白的变化,LPS和LPS+EP刺激后24、36和48 h,LPS+EP组细胞内HMGB1mRNA表达比LPS组明显减少;在LPS和LPS+EP刺激后18~48h,LPS+EP组培养上清中HMGB1蛋白含量明显低于LPS组。【结论】EP通过抑制单核-巨噬细胞内的信号分子p-p38MAPK、NF-κB、和CBP的表达,从而抑制LPS诱导单核-巨噬细胞表达和释放HMGB1。
- 杨超吴传新孙航龚建平刘杞
- 关键词:高迁移率族蛋白B1脓毒症丙酮酸乙酯分子机制
- 微小RNA在肝细胞癌中的研究进展
- 2012年
-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虽然多年来人们一直在探索运用不同方法治疗HCC,但疗效及预后均不甚理想。
- 杨超吴传新
- 关键词:肝细胞癌微小RNACARCINOMA恶性肿瘤H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