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湛彦强

作品数:39 被引量:244H指数:8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武汉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7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7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1篇细胞
  • 10篇干细胞
  • 10篇出血
  • 8篇神经干
  • 7篇神经干细胞
  • 7篇急性
  • 6篇血管
  • 6篇胚胎
  • 6篇脑梗
  • 6篇脑梗死
  • 6篇梗死
  • 6篇分化
  • 5篇神经元
  • 5篇胚胎干细胞
  • 5篇脑出血
  • 4篇缺血
  • 4篇卒中
  • 4篇细胞分化
  • 4篇脑血
  • 3篇定向分化

机构

  • 32篇华中科技大学
  • 10篇武汉大学
  • 4篇温州医学院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三峡大学第二...
  • 1篇解放军第16...
  • 1篇解放军第一六...

作者

  • 39篇湛彦强
  • 29篇张苏明
  • 13篇许杰
  • 7篇邢变枝
  • 7篇吴军
  • 6篇黎逢光
  • 6篇姚涛
  • 5篇张金平
  • 4篇许慧芳
  • 4篇曾非
  • 4篇唐洲平
  • 4篇段申汉
  • 4篇毛广运
  • 3篇郭守刚
  • 3篇张兆辉
  • 3篇闫秋月
  • 3篇王芙蓉
  • 3篇陈红
  • 3篇张海栋
  • 2篇方鑫

传媒

  • 8篇卒中与神经疾...
  • 4篇中华神经科杂...
  • 4篇神经损伤与功...
  • 3篇内科急危重症...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实用医学杂志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中国组织化学...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中国康复
  • 1篇数理医药学杂...
  • 1篇继续医学教育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西南国防医药
  • 1篇中国医药导刊
  • 1篇郑州大学学报...
  • 1篇实用医院临床...
  • 1篇国际脑血管病...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3篇2011
  • 5篇2010
  • 9篇2009
  • 3篇2008
  • 7篇2007
  • 4篇2006
3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鼠星形胶质细胞重编程为诱导多潜能干细胞的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研究星形胶质细胞重编程为诱导多潜能(iPS)干细胞的可行性,为进一步研究iPS细胞诱导技术奠定基础。方法用分别含Oct4,Sox2,Klf4和c-myc因子的4种逆转录病毒载体病毒颗粒感染星形胶质细胞,获得iPS细胞并进行鉴定。结果感染后第28天具有胚胎干细胞形态的克隆出现,诱导效率为(0.015±0.005)%,且碱性磷酸酶(AP)染色及SSEA-1和Oct4免疫荧光染色均显阳性。结论星形胶质细胞可以重编程为iPS细胞,进一步证明了iPS细胞诱导技术的普遍适用性。
许杰闫秋月唐洲平湛彦强吴军李昌盛李珍肖连臣张苏明
关键词:星形胶质细胞重编程
脑脊液置换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血管痉挛的影响被引量:8
2009年
目的:探讨脑脊液置换对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并发脑血管痉挛(CVS)的临床效果。方法:84例SAH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2例,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每3 d给予1次脑脊液置换,共计5次。结果:治疗4周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CVS发生率明显降低,并且发生CVS的患者症状较轻,预后相对较好(均P<0.05)。结论:配合脑脊液置换治疗可降低原发性SAH并发CVS的发生率,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吴军毛广运湛彦强许杰张金平张苏明
关键词:脑脊液置换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
腰穿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腰穿脑脊液置换治疗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分层区组随机化方法,将84例受试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前者除常规治疗外每3天给予1次脑脊液置换处理,共计5次,对照组只给予单纯常规治疗,随访观察4周。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脑脊液置换组受试者头痛、脑膜刺激征、高颅压持续时间明显短(P<0.05),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发生率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脊液置换治疗可作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有效疗法。
吴军毛广运许杰湛彦强张金平张苏明
关键词:脑脊液置换蛛网膜下腔出血头痛高颅压
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软胶囊对早期急性脑梗死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一氧化氮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的影响被引量:38
2017年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软胶囊对早期急性脑梗死(ACI)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一氧化氮(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的影响。方法:ACI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在脑梗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2组均给予依达拉奉治疗,试验组在依达拉奉治疗基础上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的血清NSE、NO、SOD水平变化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前2组血清NSE、NO及SO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血清NSE、NO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低于对照组相应水平,SOD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相应水平(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5.96%,高于对照组的68.89%(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早期ACI,可改善疗效,提高SOD活性,降低NSE及NO水平。
姚涛胡丹湛彦强
关键词:依达拉奉丁苯酞软胶囊急性脑梗死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一氧化氮超氧化物歧化酶
口服尼膜同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评价尼膜同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相关探索。方法对符合诊断标准的31例血管性痴呆患者口服尼膜同进行治疗。应用修订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和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Barthel指数记分法)评价疗效,同时测定治疗前后患者血浆中TXB2和6-Keto-PGF1α含量及患者平均脑血流量(mCBF)的变化。结果口服尼膜同治疗可显著提高患者的MMSE和ADL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治疗前后TXB2和6-Keto-PGF1α含量及mCBF的变化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尼膜同治疗VD安全有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血浆中TXB2和6-Keto-PGF1α系统的平衡、增加脑血流量有关。
黎逢光李朝武药械科徐艳湛彦强张苏明
关键词:尼膜同
先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对后继脑梗死的影响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与脑梗死间的相关性。方法根据患者脑梗死前是否发生同侧TIA,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TIA组和N-TIA组,将2组人群脑梗死体积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Modified Edinburgh-Scandinavia Stroke Scale,MESSS)评分进行比较;同时观察TIA组患者TIA发作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及其发作与后继脑梗死间隔时间等因素对脑梗死体积和MESSS的影响。结果先发TIA患者的脑梗死体积和MESSS评分均显著低于N-TIA组(P<0.05)。TIA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及TIA与脑梗死间隔时间等因素均对脑梗死体积和MESSS评分产生显著影响。结论先发TIA有可能对后继脑梗死患者的脑细胞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并且脑梗死体积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特定的TIA发作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及其与脑梗死特定的间隔时间显著相关。
吴军湛彦强张金平许杰张苏明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缺血耐受脑梗死
人类胚胎干细胞及其衍生的神经干细胞的免疫原性
2007年
目的体外观察人类胚胎干细胞(hESCs)及其衍生的神经干细胞(NSCs)的免疫原性。方法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 hESCs 及其衍生的 NSCs 表面 HLA-Ⅰ类分子(HLA-ABC)、HLA-Ⅱ类分子(HLA-DR、-DP、-DQ)的组成型表达,并观察在30 ng/ml 重组人干扰素-γ(IFN-γ)诱导作用下 NSCs细胞表面 HLA-Ⅰ、HLA-Ⅱ诱导型表达的情况。同时通过将 IFN-γ诱导前后的 NSCs 与健康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共培养,观察淋巴细胞增殖的程度,了解其免疫反应情况。结果在未分化前 hESCs 表面仅少量表达 HLA-Ⅰ类抗原(6.18%),几乎没有 HLA-Ⅱ类抗原的表达;经诱导分化成 NSCs 后 HLA-Ⅰ类抗原表达有所增加(23.56%),HLA-Ⅱ类抗原表达亦轻度增高(1.28%、1.73%);经 IFN-γ诱导后,NSCs 表面 HLA-Ⅰ类抗原表达(46.43%)明显上调,HLA-Ⅱ类抗原的表达(8.73%、10.57%)也进一步地上调,且其刺激淋巴细胞发生增殖反应的能力也进一步增强。结论 hESCs 衍生的 NSCs 具有一定的免疫原性,可能会诱导针对 HLA-Ⅰ类分子的排斥反应,而在宿主的机体处于某些炎症或应激状态及移植局部存在炎症反应时,有可能进一步诱导针对 HLA-Ⅱ类分子的免疫反应。
黎逢光李朝武唐洲平柴竞艳湛彦强张苏明
关键词:干细胞细胞分化组织相容性抗原干细胞移植
依达拉奉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5
2017年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与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医院收治的92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联合组(47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联合组采用依达拉奉与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临床疗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变化。治疗结束后随访6个月,统计不良反应发生率、复发率和病死率。结果治疗后两组血脂水平均显著下降,NIHSS评分减少(P<0.05),两组间血脂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联合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总有效率为80.9%,较对照组(62.2%)显著提高(P<0.05)。随访期间,对照组复发率(26.7%)显著高于联合组(10.6%)(P<0.05),两组均无死亡病例。两药联合使用未增加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论依达拉奉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能显著促进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降低复发率,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姚涛湛彦强胡丹
关键词:脑梗死依达拉奉阿托伐他汀疗效
胚胎干细胞定向分化为脊髓运动神经元
2009年
目的探讨胚胎干细胞(ESC)分化为运动神经元的方法。方法用含重组人白血病抑制因子(LIF,1 000 U/μl)的培养液培养胚胎干细胞,第3天,悬滴法培养拟胚体(embryoid body,EB),第5天添加音猬酸(sonic hedgehog,Shh,5 nmol/L)和维甲酸(RA,1μmol/L),再培养5 d;然后将EB贴于铺有基质胶(matrigel)的培养皿上。采用免疫细胞荧光及流式细胞术检测运动神经元的分化。结果胚胎干细胞可以在LIF存在条件下撤去饲养层细胞,并保持未分化状态,碱性磷酸酶和OCT-4检测阳性。Shh和RA处理后5 d,胚胎干细胞可以分化为运动神经元,运动神经元核转录因子HB-9阳性:未经Shh和RA处理的胚胎干细胞几乎没有HB-9阳性细胞。流式细胞检测(36.09±8.68)%EB细胞HB-9阳性表达。结论胚胎干细胞在特殊的细胞因子作用下可以定向分化为特定的神经元;该培养方案可以定向分化胚胎干细胞为运动神经元。
邢变枝陈红钱坤湛彦强张苏明
关键词:胚胎干细胞细胞分化维甲酸运动神经元
小鼠microRNA302a逆转录病毒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2010年
目的:为进一步研究microRNA在细胞重编程机制中的作用,构建microRNA302a(miR-302a)逆转录病毒载体。方法:从小鼠基因组DNA扩增pri-miR302a,克隆至pMx-IRES-GFP逆转录病毒载体上,测序鉴定,转染PLAT-E细胞包装逆转录病毒颗粒,并进行病毒滴度测定。结果:成功构建表达miR-302a的逆转录病毒载体pMx-miR302a-IRES-GFP,阳性克隆测序结果与目标基因序列完全一致。结论:pMx-miRNA302a-IRES-GFP载体构建成功。
许杰闫秋月湛彦强张苏明
关键词:逆转录病毒载体细胞重编程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