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仕稳 作品数:56 被引量:399 H指数:11 供职机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生物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轻工技术与工程 更多>>
脱硫石膏与聚谷氨酸配施对盐碱化土壤的改良效果 被引量:4 2023年 [目的]探究脱硫石膏与聚谷氨酸(γ-PGA)配施对盐碱化土壤的改良效果,为改良西北地区盐碱化土壤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方法]通过土柱模拟淋溶试验和盆栽模拟生长试验,从促进盐分淋洗,降低土壤含盐量,降低土壤pH值,改善土壤养分状况,促进作物生长的角度对脱硫石膏和γ-PGA配合施用对盐碱地的改良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脱硫石膏与γ-PGA配施能进一步降低淋后土壤的pH值,提高Na^(+)淋洗;可降低淋洗后HCO_(3)^(-)和Cl^(-)的含量,但提高淋洗后土壤SO_(4)^(2-),Ca^(2+)和Mg^(2+)含量;有效降低淋后土壤钠吸附比(SAR)值。盆栽试验表明脱硫石膏与γ-PGA配施可显著增加玉米的株高、叶面积和干重,其中生长30 d时该处理玉米干重达到最大值,较对照处理增加了54.40%,较单施脱硫石膏和γ-PGA处理分别增加了40.27%和29.47%。此外,脱硫石膏与γ-PGA配施植株收获后土壤的pH值更低,且土壤N,P,K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更高。[结论]脱硫石膏和γ-PGA配施能起到较好的互补增效作用,进一步促进了土壤离子交换,降低了pH值,提高了土壤养分含量,促进了作物生长。 张灵芝 李蒙 李洪义 殷俐娜 王仕稳关键词:盐碱化 土壤改良剂 一种小麦抗逆延衰增产型生长调节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小麦抗逆延衰增产型生长调节剂,由下列质量百分比的物质组成:褪黑素0.02~0.08%、表面活性剂0.5~1.5%、纯净水98.42~99.48%,上述物质的总质量百分比为100%,为最终悬浮剂的组成成分。... 王仕稳 任建宏 殷俐娜 邓西平 可庆波 叶君 杨文稼 刘溢健文献传递 一种不包含麸皮的香菇栽培基质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属于及食用菌领域,公开了一种不包含麸皮的香菇栽培基质,主要由下列重量份数的原料组成:菌解枸杞枝条碎屑22~30份、苹果木屑68~76份、石灰1份、石膏1份。本发明的香菇栽培基质以菌解枸杞枝条碎屑和苹果木屑为主要原料,... 王仕稳 柳季凯 韦伟 肖庆红 吴焜玥不同水氮水平对马铃薯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0 2016年 为了给马铃薯生产提供科学合理的水氮管理依据,以品种"大西洋"脱毒组培苗为材料,通过3个水分水平(90%,70%和50%的土壤田间持水量)和3个氮肥水平(不施氮,施N 0.2 g·kg^(-1),施N 0.4 g·kg^(-1))完全组合的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水氮水平对马铃薯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同一水分水平下,中氮处理的块茎产量、整株生物量和水氮利用效率明显高于低氮和高氮处理;在同一施氮量下,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马铃薯的块茎产量、整株生物量和氮肥利用率明显提高。在9种水氮组合方式下,正常水分和中氮处理下的块茎产量、整株生物量、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最高,分别为273 g·株^(-1)、359 g·株^(-1)、52.5 g·g^(-1)和143.9 g·g^(-1)。这说明90%的田间持水量和0.2 g·kg^(-1)土有利于马铃薯植株获得较高的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此外,中氮下较高的整株生物量和较低的收获指数说明:适量施用氮肥增加产量主要是因为其增加了整个植株同化物的积累,而非增加了同化物向块茎的分配。 李文婷 王仕稳 邓西平 李红兵关键词:马铃薯 土壤含水量 施氮量 氮肥利用效率 宁南山区生态产业的现状、问题及高质量发展对策 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分析宁南山区生态产业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探索解决有关问题的对策,为该地区未来生态产业发展提供参考,并支撑区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方法]开展了大量的实地调查和研究,并多次组织相关专家学者、政府管理部门工作人员进行座谈和讨论,走访了一些企业员工及农民,查阅了有关文献资料,系统地总结了宁南山区生态产业的现状,分析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探讨了相应的发展对策。[结果]近年来,宁南山区在生态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的同时,已经形成了旱地粮食作物生产、草畜业、特色经济林果、冷凉蔬菜及中草药5大主要生态产业。该区生态产业特色明显,主导产业初具规模且发展态势良好;草畜业、冷凉蔬菜经济效益较好,对提高农民收入和区域脱贫贡献较大,未来发展前景良好,因而发展潜力较大。然而,该区在部分领域还存在生态建设和生态产业发展脱节,生态产业布局和资源匹配不尽合理,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未能突破,科技支撑能力薄弱,产业人才缺乏等问题。[结论]未来该区域应加强产业布局优化和空间规划工作,协调有关政策法规;破解生态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限制因素,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发展新型生态产业,注重探索生态资源的开发利用;破解人才困局,解决发展的人才限制问题。 王仕稳 韦伟 山仑 山仑 严梦莹关键词:旱地农业 生态产业 资源匹配 硅提高黄瓜幼苗抗盐能力的生理机制研究 被引量:13 2014年 为了明确硅提高黄瓜幼苗抗盐能力的机制,该试验采用水培方法,以黄瓜品种‘津优一号’为材料,对幼苗进行中度盐胁迫,研究在盐胁迫下硅对黄瓜幼苗生长、光合特性、渗透调节物质和离子吸收的影响。结果显示:(1)正常条件下,硅对黄瓜幼苗生长及相关生理指标无明显影响;单独盐处理降低了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叶片含水量,导致幼苗生长受抑。(2)盐胁迫下加硅显著提高了幼苗光合速率和叶片含水量,增加了生物量的积累;在盐胁迫初期,硅加盐处理黄瓜叶片渗透势略低于单独盐处理,此后均高于单独盐处理;硅加盐处理显著提高了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尤其是蔗糖含量,而降低了其脯氨酸含量,但对可溶性蛋白含量无显著影响。(3)盐胁迫下黄瓜植株Na+含量大幅上升,K+含量下降,K+/Na+比大幅降低;硅加盐处理降低了黄瓜叶片中Na+含量,提高了K+含量和K+/Na+比。研究表明,盐胁迫条件下,硅能通过减轻叶片离子毒害和增加水分吸收,改善叶片水分状况,从而维持较高的光合能力,提高其抗盐能力;而渗透调节只在盐胁迫初期有轻微缓解作用,不是硅提高黄瓜幼苗抗盐性的主要途径。 刘媛 王仕稳 殷俐娜 刘朋 邓西平关键词:黄瓜 硅 盐胁迫 离子吸收 硬粒小麦-粗山羊草人工合成小麦的磷效率研究 被引量:4 2014年 为了挖掘磷高效种质资源、培育磷高效小麦品种,利用盆栽方法,设两个磷处理,以磷高效小麦品种长武134和磷低效小麦品种中国春为对照,研究了47份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AABBDD)苗期的磷效率、磷吸收效率、磷利用效率的差异及评价指标。结果表明,SPAD值和地上部磷浓度不能作为评价人工合成小麦磷效率的指标,而低磷条件下幼苗的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磷吸收效率与磷效率呈显著正相关。根据磷效率和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筛选出3份磷高效的人工合成小麦(SW23、SW24、SW26)。由本研究结果可知,粗山羊草包含与磷高效有关的基因,其与硬粒小麦杂交人工合成的小麦可作为育种材料和普通小麦杂交,进而选育磷高效小麦品种。 柳鹏 王仕稳 殷俐娜 辻本壽 邓西平关键词:合成六倍体小麦 磷利用效率 低氮诱导小麦灌浆期旗叶衰老与膜脂的关系 被引量:6 2018年 小麦产量主要来自于小麦灌浆期旗叶的光合产物,低氮造成的灌浆期旗叶早衰对小麦产量影响极大。本试验以小麦品种"长旱58"为试验材料,在大田环境下设置低氮(120 kg hm^(-2))和正常氮(180 kg hm^(-2))处理,研究低氮诱导的小麦旗叶衰老与膜脂的关系。结果表明,开花14 d后,低氮处理小麦旗叶的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旗叶总氮含量均显著降低;旗叶中膜脂各组分含量均显著下降,DGDG/MGDG的比值升高;以C18:3、C18:2为代表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下降,以C16:0为代表的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增加,不饱和双键指数显著降低;此外类囊体蛋白质堆积密度也显著降低。综合分析认为低氮处理导致小麦灌浆期旗叶早衰,早衰过程伴随着膜脂降解和组分改变,降低了膜的流动性和通透性,导致叶绿素降解,使光合功能受损。同时,植物通过调整DGDG/MGDG比例来响应低氮胁迫,利用DGDG的双层特性来部分弥补其它双层膜脂的降解对膜功能造成的损伤。 李倩 齐凌云 殷俐娜 殷俐娜 邓西平关键词:小麦 旗叶 膜脂 衰老 镉胁迫下硅对高粱生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被引量:8 2014年 尽管硅提高植物的抗镉毒害已经被广泛的报道,但是其作用机理还不明确。该试验研究在镉胁迫的条件下,硅对高粱生长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发现:外源施加硅能显著地缓解镉对高粱无论地上部分还是地下部分鲜重及干重的抑制作用。抗氧化酶结果表明:在正常条件下,硅对抗氧化酶的活性没有显著的影响。在镉毒害的条件下,硅显著增强CAT和POD的活性,SOD的活性不受影响。与此相对应:硅显著地降低MDA的含量。对有机酸的分析发现:在镉胁迫的条件下,叶片中有3种有机酸能够检测到:草酸,丙二酸,丁二酸,并且其含量都在硅的调节下增加。而在根系中所检测的4种有机酸中,草酸和丙二酸的含量受到硅的调节而增加,柠檬酸的含量不受影响,而苹果酸的含量却有下降的趋势。上述结果表明:硅增强高粱幼苗的抗镉胁迫与其增强高粱抗氧化酶活性及增加高粱体内有机酸的含量相关。 刘朋 殷俐娜 王仕稳 邓西平关键词:硅 镉 抗氧化酶 有机酸 不同马铃薯品种干旱适应性与其钾素营养特性的关系 被引量:1 2024年 采用盆栽试验,通过对5个马铃薯品种(‘V7’、‘大西洋’、‘实验二号’、‘大丰八号’和‘京张三号’)、2个水分条件(保持80%~85%土壤最大田间持水量,3轮干旱-复水)和2个钾肥水平(0 kg·hm^(-2)和180 kg·hm^(-2))的三因素裂区试验,研究不同马铃薯品种的干旱适应性与其钾素营养特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各品种马铃薯的干旱适应能力表现为‘实验二号’>‘V7’>‘大丰八号’>‘大西洋’>‘京张三号’,且干旱适应性与钾素营养特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钾素利用效率、植株钾素吸收量、块茎钾素吸收量和钾素吸收效率对马铃薯干旱适应性的贡献度分别为28.44%、15.08%、14.01%和8.55%。正常水分条件和干旱处理下的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与钾素利用效率、植株钾素吸收量和块茎钾素吸收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且与钾素利用效率的相关性最强,在正常水分条件和干旱处理下相关系数分别为0.97和0.96,推测钾素利用能力强的马铃薯品种可通过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增强其对干旱的适应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实验二号’更适合在北方旱区推广种植。 孙梦晴 叶佳丽 刘溢健 王仕稳 殷俐娜 邓西平关键词:马铃薯 钾肥 水分利用效率